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湖南株洲多家餐馆卖“拍黄瓜”遭“职业打假”,一父子3年举报49次要求高额赔偿,餐馆卖10元凉菜赔了2400元,理由是餐企在无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一时间,质疑声不断,除了职业打假人,拍黄瓜需要办证也引来讨论,大家纷纷指向行政许可泛滥和过度办证的问题。
职业打假人涉嫌恶意利用规则,的确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很敏锐,因为他们盯上的恰恰就是冷食的软肋。
餐饮行业本来就对安全标准的要求比较高,所谓冷食加工对制作工艺、生产环境要求更高。热食还可以在加工过程中灭菌,冷食或者生食制作面临的风险就要高得多。没有人想看到生熟不分的场面,也没人希望自己点的拍黄瓜是在生肉板上拍出来的。
这是一直以来冷食这一颇受大家喜爱的食品最让人担忧的地方,安全隐患藏在顾客看不到的角落里,侵蚀了大家的信任。一组数据颇能反映问题的严重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1000家餐饮店因经营许可证没有冷食类制售项目,但超范围销售“拍黄瓜”“凉拌黄瓜”等凉拌菜被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在500元至5000元不等。而那些没有被职业打假人盯上,还未知未觉的餐饮企业只怕更多。
办证其实就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通过认证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设定一定的审核把关程序,把原来不够规范的地方规范起来,把可能隐藏的风险消除掉,由专家和监管部门来把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此说来,这张证明并非可有可无,反而相当重要。
那种“小本经营,是不是可以放宽点要求”的言论,其实站不住脚,食品安全哪怕只有一个人受害也是大事,马虎不得。
也有人说几千年都这么过来了,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时代在进步,冷食当然也不能固步自封。证书只是个形式,有没有这张证,该做的还是得做。过去条件有限不能勉强,现在既然有这个条件了那就应该努力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不能再放任自流。
对于这一点,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止店家,消费者也不是很重视,以至于一些冷食制作仍然沿用了过去的习惯。可存在不代表合理,不论企业大小都应该规范化经营。职业打假人只是把过去隐藏起来,或者没有被点破的问题暴露在社会面前,客观上推动了办证的过程。
当然,办证也得讲规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能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也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门槛一高势必成为压垮小店的大石,最后反弄巧成拙,沦为扰民的笑柄。有了证也不代表万事大吉了,认证只是开始,落实日常管理同样重要,更不能以罚代管,办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不是为办证而办证。这一点不能偏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