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在科技创新上,我县除了常规动作做到位外,自选动作特色动作做得更加出色出彩:设立“创新服务局(云)”;探索“飞地+高创园+基金”运营模式;北京中关村人才科创港挂牌成立;设立重大科技攻关十大“揭榜挂帅”项目;组建总规模10亿元的高层次人才科创投资基金;探索科技人员共富扩中新路径……我县“小县大科技”金名片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得益于党委政府、企业主体以及广大科技人员骨子里有着推陈出新、常创常新的创新因子,从而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县域的竞争,人才是基础更是关键。我县以开放的姿态,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深化政策引才、飞地聚才、服务留才,探索“户口在外地、工作在新昌”柔性引才模式,做好借智借力文章,向创新团队和人才张开怀抱。近年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天姥精英”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县主要领导每年带队到智力富集地区开展人才对接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洽谈会和“天姥英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大力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我县还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目前新昌企业已在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设立国内异地研发机构32个,通过“飞地”模式集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目前,新昌企业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1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还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十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定向合作机制。
跃上“云端”,自由翱翔。我县科创工作既做政策供给“加法”,又做企业负担“减法”,还做助企服务“乘法”,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云上服务。2022年以来,我县创新工作机制,设立“创新服务局(云)”,跨界整合人才办、发改、经信、科技等26个部门创新职能、汇集103宗创新事项、330项创新资源,旨在打破部门工作壁垒,集成创新管理服务,整合多部门职责,系统重构创新组织体系和全流程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创新“一站式”高效服务,打造科技创新3.0版,实现科技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一网通办、闭环管理,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事实上,“创新服务局(云)”不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机构,“云”里面的这批人身份不变,就是把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手头的工作在“云”上处理,“云”上布置的工作及时完成。通过这么一种创新形式,较好地解决部门割裂、资源分散这样的弊端,实现了科技工作大融合、一体化。
在科技创新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我县还着力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2021年10月发布了《新昌县科技人员收入倍增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薪酬制度、股权激励、进阶管理三大改革,推动科技人员创富增收,让科技人员得实惠。每到发薪日,浙江锦正科技有限公司职工都会收到一张特殊工资单,除了常规薪资,还会单独注明一笔“分享基金”。技术骨干王贤广说,在股权激励下,上班就是为自己打工,而且父母和子女还能从公司额外获得工资和上学补贴。
针对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县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技术入股,增加智力变资产的转化通道,同时推行实施科技人员晋升“双通道”制度,管理职务和专业职级并行,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做到“人才”变“股东”:万事兴机械核心团队技术入股占到公司股份的53%、三花智控科研人员人均奖股1.32万股、市值超30万元。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新昌正着力打造“增加科研人员收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和效益——增加科研人员收入”的正循环。“新昌打造科技人员创富新样板,探索共富扩中新路径”的做法入选省首批共富最佳实践案例。
“企业先富帮后富是一种社会责任,帮助企业拓展先富帮后富的‘能量通道’,是党委政府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分内事’。”县委县政府始终当好“服务员”,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下,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共富,着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有底气。
大江流日夜,创新歌未央。新昌正在用独特的方式吟唱着创新之歌,展示着县域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