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剧照,图源:新华社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逐渐高雅,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夜生活——我在看歌剧啦。
5月12日晚,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将在杭州开幕。从5月8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24部歌剧作品将在杭州、嘉兴、湖州的剧场里上演。
说到歌剧,你会想到什么?是穿长裙的美声歌唱家,阵容齐整的交响乐团,还是“高大上”的剧院?
有人说,歌剧是一门遥远、晦涩的艺术,是正襟危坐在剧院里欣赏的“远方的歌声”。其实,大部分人都听过歌剧。《茶花女》里的《饮酒歌》,《图兰朵》里的《今夜无人入睡》,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剧唱段,经常伴随着电视屏幕下方“歌词大意”的滚动字幕缓缓唱出。还有那位扎着红头绳,唱着“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女孩喜儿,也是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形象。
歌剧到底是啥?和音乐剧有什么区别?普通人又该如何欣赏歌剧?
01
歌剧,不只有美声
歌剧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剧情,简单来说,就是把台词用美声“唱”出来的戏剧。
但别以为歌剧就是张大嘴巴高歌——不止于美声,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被认为是最完整的艺术形式,汇集了演唱、交响乐演奏、舞蹈等多种元素。
歌剧演唱基本上分为六个声部,即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这些不同的声部通过合唱、重唱等演唱方式交织在一起,在管弦乐声的烘托下,营造出一场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表演、服装、舞台美术于一体的艺术盛宴。
这场盛宴,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14世纪的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曾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揭开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三个世纪后,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催化下,这片开满缪斯之花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一颗被称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歌剧。
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弗罗伦斯,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曾追求水泽仙女达芙尼,不情愿的达芙尼躲闪不及,在阿波罗的手指碰触到自己的一瞬间,变成了一株月桂树。这个故事,就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的原型。
16世纪末,一群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组成“卡梅拉塔同好社”,从古希腊神话、戏剧中汲取了题材和“合颂”形式的灵感,创作出歌剧《达芙尼》,演出后广受赞誉。
从此,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就从欧洲大地上广泛地流传开来,逐渐发展成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法国抒情歌剧、德国歌唱剧与英国假面剧等结合多元文化的歌剧形式,诞生了许多传世佳作。
60多年前,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茶花女》在中国首演,它是新中国上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剧。歌剧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讲述了巴黎交际花薇奥莱塔和青年阿尔弗莱德凄美的爱情故事。
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剧照,图片源于新华社
说到作曲天才,不得不提到莫扎特,莫扎特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其中《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最为杰出。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讲述了男仆费加罗与女仆苏珊娜结婚过程中的种种波折,剧中的重唱部分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心理,尤为精彩。
此外,还有《卡门》《蝴蝶夫人》《图兰朵》《浮士德》……
02
歌剧和音乐剧,傻傻分不清楚
歌剧和音乐剧到底有什么区别?这可能是大家最普遍的疑问。
美国音乐剧史学家斯坦雷·格林曾形容音乐剧为“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一种吸引人的、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揭示出它与歌剧的本质区别。
简单说,一个是用来“听”的,一个是用来“看”的。
论年纪,歌剧是“老大哥”,音乐剧是“小老弟”。音乐剧由十九世纪的轻歌剧演变而来。1866年,第一部现代音乐剧《黑巫师》在百老汇上演,同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电灯等电器相继问世。电气时代的到来,为音乐剧的舞台美术、灯光效果提供了远超于歌剧发展初期的物质条件。
论舞美,歌剧是“白月光”,音乐剧是“花蝴蝶”。歌剧的舞台布景一般都比较简单朴实,变化不多,重在欣赏歌曲。而音乐剧发展至今,延伸出了各种形式风格:互动式、环境式、剧本杀式……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也渐渐移交给了导演。
于是乎,音乐剧导演和主创们就在舞台布景上“各显神通”。比如,有巨型吊灯在观众席中“贴脸飞过”,摇摇欲坠的。
还有直升机在舞台上“降落”的。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中,演员还利用替身和两层舞台,玩起了一秒“闪现”,震惊台下观众。
舞蹈也属于视觉效果的一部分。歌剧中,歌者歌,舞者舞,没有歌唱家唱着唱着跳起舞来的情况。音乐剧的歌舞相互融合,如著名百老汇音乐剧《猫》中,演员们都会扮成猫的模样,在台上载歌载舞,展示“十八般武艺”。
说完眼睛再说说耳朵,歌曲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但相比之下,歌剧中歌曲的占比更多,说白少或几乎没有。而音乐剧中通常会采用人物对话推动剧情发展,歌曲的叙事作用少,更多用于表现剧情高潮,或在幕间用于承上启下的情绪过渡。
专业人士还提到了一点——歌剧对表演者的唱功要求要高于音乐剧。歌剧中,多使用音域宽广、穿透力强的美声唱法,歌唱家即使不戴麦克风,歌声也不会被交响乐团盖住。音乐剧的歌曲,往往趋向流行音乐,更通俗、大众化,在演唱技巧多样化,伴奏上多采用电声乐队,歌曲传唱度更广。
这些年,音乐剧的音乐风格更是五花八门,摇滚有《摇滚红与黑》,古典有《摇滚莫扎特》,说唱有《汉密尔顿》,美声有《巴黎圣母院》……
如何把故事呈现得更精彩,是音乐剧的首要任务。“花里胡哨”的舞台布景和灯光,都是为了服务剧情,因此它的故事情节往往比歌剧复杂,更加“亲民”,故事性更强。歌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会比较简单易懂,或由经典文学、大众所熟知的故事改编而来。朴实精简的舞台布景,好像在告诉你:专心听歌!
总结一下,区分歌剧和音乐剧,一看舞台布景,二听演唱方式,三品故事情节。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剧照,图片源于新华社
在这里,有风君教你几个速成窍门:
1、
有麦克风的,音乐剧
没有麦克风的,歌剧
2、
唱的人不跳,跳的人不唱,歌剧
同一个人又唱又跳,音乐剧
3、
听着听着你发现能跟着哼两句的,音乐剧
听完了你都觉得记不住旋律没法跟着哼的,歌剧
03
如何优雅地欣赏歌剧?
这么一说,可能很多人觉得,歌剧门槛太高,听不懂。
我们到底该如何优雅地欣赏歌剧?
首先,在走进剧院前,尽可能先搞清楚故事。
作曲家创作时,会依托剧作家的文本进行谱曲。所以,歌剧中的每一条旋律,每一种节奏,怎么演唱?用什么乐器?都与剧情息息相关。
例如,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一般传达的都是轻松、快乐的情绪,但在歌剧《茶花女》中则截然相反。如果你预先知晓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的主要内容,就会察觉出表面上优美欢快的咏叹调《饮酒歌》实则笑中带泪,透露出金迷纸醉背后的空虚迷茫。
音乐会版歌剧《茶花女》,图片源于新华社
其次,了解歌剧每一部分“都在干什么”。
一场完整的歌剧,通常会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部分。
第一部分,序曲或前奏曲。乐团会先给你演奏一段管弦乐,不管你是刚刚打开电视机还是好不容易找好车位坐进剧场,舒缓的乐声都会告诉你:快快安静下来,入戏啦!
除了开场信号外,序曲还起到一种给剧情定调、烘托氛围的作用。
接下来,一段合唱会领你深入剧情。唱段往往与管弦乐演奏结合,制造出宏大的声音效果,带来震撼的听觉体验,加上身着各色服装的大量群众角色,让你身临其境。此外,剧中还会穿插重唱等不同演唱形式,丰富听感。
氛围铺垫完,就进入正题,是时候接受“爆炸”信息量了。歌剧中的叙事和抒情部分,往往分别由宣叙调和咏叹调承担。前者是歌剧中“以唱代讲”的重要体裁,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旋律近于说白、伴奏单调,比较枯燥;后者咏叹调则是一场歌剧的精华,富有音乐性、抒情性,篇幅较长,作曲家和歌唱家们会在这一部分中肆意发挥、倾尽才华。
浙产歌剧《红船》,董旭明 摄
演得太精彩,啥时候才能鼓掌呢?
一般在交响乐团指挥家登场、咏叹调唱完、一幕结束、演员谢幕等时刻,你都可以把掌声尽情献给台上的表演者。当然,怕出错的话,也可以跟着别人鼓掌。
好了,现在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歌剧知识,可以踏入剧院欣赏了。
安利在这里——5月8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举办。
不仅有浙江原创的歌剧《红船》和宋韵文化主题歌剧《李清照》一起登场,来自全国的19部新创歌剧,还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经典民族歌剧。同时,经典德国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也将在本届歌剧节上亮相。
一起相约剧场,享受歌剧带来的听觉盛宴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