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美景,就如朝霞般只存在一瞬间,想要让美景在镜头中成为永恒,那一秒,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4月29日,当记者在路桥街道古街社区见到张崇生时,82岁的他看上去仍旧精神矍铄,谈话间中气十足,任谁也想不到这位“爷爷级别”的摄影爱好者现在仍旧奋战在摄影“第一线”,用手中的镜头定格无数个精彩瞬间。
走进张崇生摄影家工作室,映入眼帘最醒目的就是满墙的照片相框。落日西沉、霓虹月夜、山川雪景,各种自然风光尽收眼底;城市建筑、老少生活、古桥遗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包罗万象。
张崇生说,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在摄影过程中,拍摄最多的是生他养他的家乡路桥,用镜头记录着路桥美丽瞬间、路桥发展变化和路桥文化等。
他说,摄影给他退休生活带来的最大快乐就是看着美好瞬间一张又一张在他的相机里成为永恒,从摄影中感受到别样的乐趣和意义。
“一入摄影终不悔”
“当时因为‘傻瓜’入了‘坑’,一直到现在,摄影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退休时光。”张崇生笑呵呵地说,他是1998年从单位退休的,一直待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生性好学的他,总觉得这样的生活缺了些什么。
带着梦想与憧憬,张崇生奔向路桥老年大学。
但走在校园里,他有些困惑,不知道自己学什么好。“我年轻时是单位里的文艺骨干,器乐、戏曲等基本上都会,只有摄影不懂,就报了这门!”于是,他加入路桥老年大学摄影班,一台借来的“傻瓜”相机,一张张美景的照片,使张崇生由此产生了摄影兴趣,也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十余年过去了,斯人已老,但张崇生愈发对摄影爱不释手,沉浸在光与影的世界里。“这张照片是在湖南采风的时候拍的,当时大家都扛着‘长枪短炮’。”张崇生说,那次采风他还刚刚接触摄像不久,怀着对摄影的一腔热忱就去了,“特别幸运,一路上深入山区,一边看一边拍,很多精彩的镜头被我捕捉到了。”
一谈起摄影,张崇生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我们出去摄影,经常就会忘了年龄,忘了疲惫。”张崇生说,摄影已经成为他退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张崇生还获得了他第一次国家级奖项——湖南三山风光摄影入选奖。
在茶几上,记者看到一本还散发着油墨香的《美丽路桥诗画长街——张崇生十里长街摄影集》,里面既可以领略十里长街的诗画之美,更可以了解感受十里长街的文化魅力。张崇生说,他想以影像方式宣传长街、宣传路桥,传承和发展十里长街的历史文化。
“能拍下这么多美景,多亏了我手中的相机,这是我第11个照相机索尼,也是现在一直在用的,不过马上就要换了。”看着眼前的照片,张崇生边说边从柜子里拿出自己的相机和镜头,如数家珍地说,“我把它们看成相伴自己的老友,平日一有空闲,便拿出来清理清理、摆弄摆弄。”
20余年来,张崇生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相机,或随意,或专程,拿着相机或蹲、或跪、或趴,用光影记录光阴。
“爱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玩摄影,对我而言,完全是误打误撞。”说起摄影,张崇生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他看来,摄影是一门大众艺术,易学难精,既简单又复杂。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摄影者学问、智慧、人品和汗水的结晶,既能体现摄影者的文化底蕴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又体现出摄影者对摄影事业投入的热情程度。
后来,为了提高摄影水平,张崇生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潜心钻研,再虚心向有摄影经验的同行请教,取长补短,他的摄影技术日渐成熟。通过不断学习,他捕捉到了不少好图片,拍摄的照片被许多媒体采用,甚至在摄影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各种奖项。“以前每天学习到很晚才睡觉,虽然辛苦了一点,但很充实,也很喜欢。”张崇生笑言。
“停下脚步,多看看各地的美景”
“我出去拍摄都是背着三个相机的,镜头则带了标准、远焦、广角,这样在看到适合的美景时,可以迅速抓住美的瞬间。” 张崇生指着墙壁上一张彩虹图向记者介绍,之前他就计划拍摄雨后天晴的瞬间,所以每每有机会,他去山上寻找最佳的位置拍摄。
一架弯弯的彩虹桥横跨整张照片,让原本空旷的背景,被填得满满当当的。“当时我正使用广角镜头的相机拍摄,在看到这一幕后,下意识的将标准镜头的相机拿到手中,就是这个不经意之间的举动,让我拍下了最美瞬间,这张照片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张。”
背那么重的摄影包到处跑,不累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崇生笑了笑,他说自己一开始背摄影包,确实也觉得挺累的,但现在反而是越背越轻松了。“摄影的过程其实是在享受生活的过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位。”张崇生说,摄影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锻炼身体和意志。
在墙壁上,记者看到了一张企鹅的照片,张崇生告诉记者,这是他2016年受邀参加南极探险之旅活动时留下的。
“在南极拍摄还是比较艰难的,过程中既有惊喜也有遗憾。” 张崇生说,在岛上,他们不但见到了与翠绿的苔藓交相辉映的巴里恩托斯岛,还看到了金图企鹅、帽带企鹅和成群的海豹、海狗在活动,“由于山风难以预测,登岛时间一次最多只有2小时,要想拍出好作品,机会很难把握住,很多画面需要借助长焦镜头才能捕捉到。”
虽然这次在南极的拍摄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张崇生仍是凭借老到的经验,定格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美丽、有血有肉的“南极之画”。
在张崇生拍摄的作品中,有大群企鹅欢聚嬉闹,并分批下海捕食,还有大量海豹、海狗懒洋洋地躺在岸上晒太阳,更有鲸鱼浮上水面,欢悦跳水的动作。据了解,此次张崇生在南极拍摄的组照获得了第十八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的铜奖。
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张崇生仍然顺利完成了这趟南极探险的奇妙旅程,身体依然矫健,精神依旧抖擞,还带回了这么多有故事、会说话的摄影作品。
张崇生说,他是一个不喜欢受传统约束的人,摄影创作同样如此。为了突破摄影的框框,他走出国门,去了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寻找那些罕见的历史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大自然风光。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公园景区,无论雪域高原还是银滩大漠,乃至七大洲多个国家(地区),都留下了张崇生坚实的脚步,他背上相机,用镜头记录了生活,记录了世界各国的风情。
“让老物件焕发新生机”
一个人在自己的爱好中,能够玩出品位、玩出成就,是一件值得荣耀与自豪的事。这一点,张崇生深有感触。
客厅内,他悬挂的摄影作品,有些色调艳雅、清新隽永,有些浓而不滞、朝气蓬勃,有些层次分明、古雅单纯,水有动感,山有仙气,人有灵性……尤其是那一幅幅雪域高原、湖水人家独特的风貌,灵变意韵、婉约嫣然、抽离物象的境界,仙象环生,引人入胜。
“我用了三年时间精心拍摄200多幅‘路桥灰雕’摄影作品,命名为‘伸向天空的祈祷’。”手中拿着《路桥灰雕》,张崇生指着一张又一张形态不一的灰雕感叹道,当时路桥的一些古建筑要进行修缮、拆迁,但这种房子都是古代留下来的,见证过历史。“如果都拆了,后代要怎么知道?”张崇生当时便决定把建筑物上的灰雕拍摄下来,作为纪念。
于是,张崇生每天一大早背起相机,来到十里长街,开启他的“追梦行动”。为了拍一张满意的照片,他晨起而出,日落而归,通常一蹲一守就是大半天,等合适的时间,趁最佳的光线,抓恰当的景象。
就这样,虽时过变迁,但路桥灰雕照片不变的情感仍在照片里栩栩如生。
“追梦行动”的成功,让张崇生感到,摄影能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之后,他又开始了第二次“追梦行动”,将镜头对准了各色桥梁。
“摸清了桥的历史,才让拍桥更有价值。”张崇生说,对古桥故事最了解的是当地老人,因此他一拍完桥就去找当地老人拉家常,老年活动中心是常去的地方,他总会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直到老人玩尽兴了或中途休息时才提问。就这样,到现在拍摄了多少桥梁照片,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摄影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只凭个人直观感觉去鉴赏他人拍出的作品。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好,也不能代表他可以拍出好的照片来。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相机,同样的主题,每个人拍出来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 一谈起摄影心得,张崇生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有时候为了拍到让自己满意的照片,他会扛着相机到处走,整整跑上一天。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他觉得很幸福很满足,特别是捕捉到好的瞬间物象时,他会欣喜若狂。如果那张照片拍得还可以的话,他就会把它“激活”,给它“起名定姓”。
所以,每次拍摄重要的题材前,从主题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他都要进行研究。再在实际拍摄中,追求严谨的构图方式、精确的曝光控制以及神奇的光影效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崇生继续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