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钱塘,是浙江的首个新区,肩负浙江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光荣使命。当下,钱塘正锚定“一带两城”,建设省级生态海岸带,打造江海之城和东部湾新城。即日起,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联合江海之城,推出“潮涌江海”系列深度报道,以“钱塘之答”回应“时代之问”。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一”前后,长三角地方党政代表团频频出动,掀起了一股“考察热”。
在这个特殊时间点上,共饮一江水的好邻居、推进一体化的好兄弟这般密集互访,目的其实很明确——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杭州钱塘,身为杭州都市区东部门户,地处长三角南翼地理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很多城市的目的地。近期,金华市浦江县,无锡市滨湖区、江阴市等地党政代表团,都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
尽管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笔者注意到,江海之城都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考察江海之城的城市展厅、调研产城融合核心区规划,甚至是部分党政代表团用时最久的环节。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江海之城,于钱塘、于长三角一体化,又有何意义?
融入长三角的“面子”与“里子”
江海之城,总规划面积24.5平方公里,是钱塘“一带两城”战略格局的关键一子,也是钱塘的未来所在、希望所在。
回顾其发展历程,离不开长三角一体化。
早在2019年4月,钱塘新区设立伊始,就被赋予“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使命;2021年9月,江海之城应运而生,又被寄予“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的期许;2023年3月,江海之城正式官宣城市设计及产业规划,明确要强化在长三角和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功能……
展望其发展方向,更是事关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面子”与“里子”。
先说“面子”,它定义为“杭州东大门、湾区新门户”。
城市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交通、物流和人口迁移等方式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并影响彼此观感。美国圣西荷高铁站,曾凭借枢纽定位一举扭转区域形象,成为远近闻名的体育、文化、旅游中心。
于浙江而言,作为省委省政府环杭州湾四大新区中的最重要的一环,钱塘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本就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通沪、达甬、联绍嘉。而处于钱塘核心地带的江海之城,可以称得上是环杭州湾经济区甚至是整个浙江大湾区的形象展示窗口。
于杭州而言,随着“城市东扩”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骨架得以不断延伸。眼下,钱塘高铁枢纽工程启动前期报批工作启动、杭州机场高铁海宁段开工等一系列大动作,让江海之城集聚的公路、轨交、高铁、空运四位一体优势愈发明显。有专家预测,当2026年钱塘高铁站启用,能40分钟直达上海,更好融入1小时长三角城市生活圈。
再说“里子”,它蕴藏着“东海之畔、大江之上”的新势能。
上海、南京、合肥和杭州,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四个方位,往往也被认为是四大核心。然而,在2016年出炉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上海列为超大城市,南京列为特大城市,杭州与合肥,却仅列为第一类大型城市。
当时就有学者分析指出:上海有浦东新区,南京有江宁新区,杭州和合肥之所以地位略显不足,很大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国家级新区。
面对困局,地方早有探索。比如,合肥一直积极申请成立国家级滨湖新区。2015年,安徽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申报材料;2020年,安徽省发改委又将修改后的《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总体方案》报送国家发改委。
与此同时,杭州先是将打造国家级新区的目光投向滨江,再后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又看向钱塘。2019年,杭州首次透露,钱塘会在条件成熟后争创国家级新区。2023年,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支持钱塘新区打造产业新城、争创国家级新区。
江海之城,承载着高水平打造“湾区活力门户、星城魅力客厅”的愿景。某种意义上,也是钱塘争创国家级新区、杭州提升长三角区域影响力的先行先试。
竞速长三角的“底气”和“勇气”
杭州医药港小镇,也是长三角地方党政代表团钱塘行的重要一站。
小镇虽小,名声在外。作为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目前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0余家,不乏默沙东、雅培、强生等全球头部药企。2022年,小镇生物医药产业营收高达500亿元,占据杭州全市医药产值的“半壁江山”。
小镇虽小,五脏俱全。从单纯引进国际巨头的生产车间,到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杭州医药港小镇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服务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还大手笔打造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26家高端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的赋能效应,让更多高质量创新主体蜂拥而至。按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杭州医药港每年要接待近800家客商,依据一年20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都能落户一家生物医药企业。
遥望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科技园两位头部“老大哥”,杭州医药港小镇还成功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加快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和创新研发策源地。
随着平台的跃升,钱塘的发展触角也在不断延伸。不仅区委书记多次带队赶赴上海招商引资和考察学习,杭州医药港、杭州大创小镇、杭州综合保税区、杭州江东芯谷、杭州临江高科园和杭州前进智造园等产业功能平台的招商队伍也经常奔赴长三角各地。
现在,从芯片、汽车到航空航天,钱塘瞄准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杭州医药港的“一平台、一产业、一基金、一机构”模式,正被复制到更多平台。
如果说,这种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钱塘竞速长三角的“底气”。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则是钱塘竞速长三角的“勇气”。
要真正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要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的跨区域协同。从成立之日起,钱塘就一手抓内部融合,一手抓外部联通,不断加大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力度。
向内,钱塘积极探索“区政合一”运行模式。论赋权赋能力度,钱塘已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目前还在争取省级核准或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让“审批不出钱塘(新)区”;论干部人事管理,钱塘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薪酬制度,让干事创业更有活力。
对外,钱塘率先打破地市间行政界限。2019年10月23日,钱塘与海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规划政策、产业发展、平台合作、功能聚合等方面进行协同。眼下,海宁市民可在当地办理543项杭州政务服务,钱塘市民也可在当地办理海宁的653项政务服务事项,以及上海、江苏的近180项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
一体化中看担当,高质量里显本事。最终,宛如幼苗的江海之城,能否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绽放出绚丽之花?值得拭目以待。
探索长三角的“问题”和“出路”
近几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度升温,长三角也在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下辖共11个城市,沿着珠江三角洲而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良好港口群以及广阔海域面。鉴于当地近乎同城化的发展现象,有学者逐步提出一个观点——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慢慢变成一座城市。
然而,回望长三角,不同地区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颇为悬殊。尽管这些年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一体化发展在加速,但区域内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所所长马璇,曾解读了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动向。据她统计:创新资源方面,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个城市集聚了长三角近90%的创新要素;生态环境方面,长三角排名前列的城市基本都位于浙西皖南地区。
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4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回答有关下一步将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时表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幸福宜居长三角、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事实上,江海之城正是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汇聚协同创新策源力量的“钱塘方案”。
翻开《江海之城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会发现“打造‘人产城境业和谐统一’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强化江海之城在长三角和大湾区产业协同功能”等字眼,赫然在目。
具体怎么做?钱塘决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长三角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服务等专业服务和企业数字化服务,引领长三角企业转型升级,打造长三角产业服务高地。
当然,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必然选择。开年以来,长三角各地飞快落子布局。上海嘉定谋划打造汽车元宇宙产业基地、江苏无锡提出打造国内元宇宙生态产业示范区、浙江青田开建国内首个元宇宙智算中心……
钱塘哪能甘居人后?最近,它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以打造长三角“制造业元宇宙中心”为主线,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200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钱塘,谋划长远,干在当下。
专家点评:
杭州钱塘纵深推进数字浙江建设
助力长三角打造数字文明时代高地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陈知然
全球正加速迈向数字文明时代,数字化变革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形成历史性交汇。长三角地区数字化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实力强,以数字化驱动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落实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使命、承担数字中国样板区建设重任、抢占全球发展至高点的有效方法。
浙江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浙工作期间,就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乘势而上求突破”,经多年积累,数字浙江建设成效显著,为数字长三角建设奠定扎实基础。钱塘作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门户之一,将协同长三角区域创新优质资源,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新使命定位新方向,以新思维探索新路径,助力长三角打造数字文明时代创新高地。
一是以高质量、一体化、现代化为主线,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长三角力量。数字技术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种新方法,却没有成功案例可循。因此,可以江海之城为数字化产城融合发展引擎试点,构建沪浙湾区的数智外脑,强化数字新基建、新科创、新产业、新服务、新治理、新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和共建共享,加快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探索解决传统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创新协同、产业融合、设施共享、社会共治等难题,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增速提质。
二是以系统谋划、率先突破为重点,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长三角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先锋力量,需发挥钱塘作为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关键节点的重要作用,围绕智能汽车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联合长三角创新力量前瞻部署科大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前沿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培育区域优势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力量,着力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消费电子等先进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加快类脑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开创扎根于钱塘的全新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提升数字时代全球话语权。
三是以数据赋能、场景驱动为抓手,构建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发展最佳生态。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将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江海之城作为湾区创智新门户,将以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为根本目的,基于海量、高质、丰富的数据应用场景资源,打造开放、共享、互通的“数据超市”,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全面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在生产制造、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发一批如未来工厂、未来市场、未来社区等重大应用场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和治理现代化体系,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并建设面向国际化的数字标准、规则和体系,营造规则标准互认、数据开放共享、要素自由流动的卓越生态,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