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有什么秘诀?“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缪锦章脱口而出。在7.07平方公里的缪家村,过去土地往往被水网、地势分割成零碎小块,但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耕地成片成方,大大方便了机械化操作。“10多年前这种天气种田那叫又热又累嘞!那会一个人一天都种不完一亩地,现在种地都机械化,连洒农药都靠小飞机,一小时能种5亩地!”缪锦章自豪地表示,“缪家大米”身形细长,蒸熟后晶莹剔透,香气扑鼻,普通的可以卖7元一公斤,最好的卖到10元一公斤,还供不应求。
不负春日好时光,云乡万里皆春耕。在曹家村牛草泾港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现场,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随着项目如火如荼地推进,“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的格局已经初显,一幅“村美民富、丰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我们村新建绿色高标准农田1852亩,主要是通过机械把土地‘由小变大、拆弯改直,田成方块、路成线’,目前整体项目完成度80%左右。”曹家村村委会委员沈忠明表示,土地连片后将有利于生产的机械化操作,更加省工省时,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清澈的渠水缓缓流淌,站在机耕路上放眼望去,百亩稻田中的几条沟渠不仅惹眼,还设有不少“机关”。细看这几条沟渠,不同于混凝土浇筑,而是传统土质沟渠,并采用松木桩进行生态驳岸。“这是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沈忠明介绍说:“我们依托生态理念对原有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充分发挥生态沟渠各环节的对氮磷的拦截效果,最终可实现稻田退水的生态循环利用。”接下来,这里还将种植水生植物和鲜花,让生态沟渠成为一处小型“湿地公园”,一道亮丽的田园生态风景。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作为嘉善县首个省级绿色农田项目,大云镇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对标祥符荡“金色大底板万亩良田示范区”中“建设万亩高标农田示范、机械规模生产示范、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尾水净化循环示范、绿色生态防控示范、农业设施景观示范”的6大示范要求,通过营造风景田块、集约灌溉、生态渠塘、自然田路、防控植被、精致设施等多个农田风景要素,旨在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中“丰产、生态、智慧、魅力”的生态农业景观画卷。据悉,此次新建绿色高标准农田3022亩(其中曹家村1852亩,东云村1021亩,江家村149亩),总投资2879万元。
如今,在大云镇田成片、花成海、路成网、水成镜、村成景,以金色稻田为底色的全域美丽大底板上,围绕“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理念,不仅藏粮于地,更有藏粮于技。“今年我们还将建设数字化示范农田677亩,集水环境监测在线化、灌排自动化、生产科技化、病虫防治等功能于一体,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补齐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短板,实现大规模种植的节能、增质、提效。”大云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缪晨伟给记者算了笔账:依托这个智慧大脑——稻田数字管理平台,预期将实现减碳20%,节肥药15%,节人工20%,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让原本靠天吃饭的农业也成了动动手指的事儿。
眼下,嘉善县大云镇正探索“稻+”多元化发展格局:设置“稻鱼(虾)共生”实验田、与省内“明康汇”等农企合作冬闲田蓄水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一田多收”,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带动全镇发展“稻+”产业1000亩。无论是宜机化改造、数字化建设还是建设生态排渠等,都是大云镇近年来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耕地红线的一个缩影,一曲乡村振兴“交响曲”已然奏响。未来,在这片全生命周期、全生态要素、全进程互动的高标准农田上,产业发展成果将更多惠及农民,村强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将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