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处清幽,酌茗品书韵,感悟文脉传承、发展脉动和那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4月28日,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福地凤鸣—桐乡市首届福文化节启幕,活动现场,举行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引得周边百姓纷纷前来参与。
记者置身现场,走进福严寺里的天中山书院,听国学讲座、赏名家字画,登高望远,看到了福地凤鸣正在发生的一些喜人变化。
一.书院伴寺院
小镇再添一“福”文化传承地
寺院与书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大有渊源。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麓书院,就是左庙右学,集三湘士子,纳八方名宿。
福严寺与大运河近在咫尺,江南一地更有“先有福严后有灵隐”之说,在福严禅寺内,一座天中山书院也揭开面纱,引得群贤毕至。
“在书院里谈国学,既应景又是传承,我国古代文人士子多与寺院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往来寺院,大多不是为了修行,而是出于文化方面的需要。”……记者走进天中山书院,恰巧,这里正举行一场论坛,来自杭州、苏州、嘉兴等地的学者、作家等齐聚一堂,畅谈国学启蒙与经典阅读。
“泡一盏茶,读一本书,清心自在。”从苏州赶来的作家王稼句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住,他说,“弘扬国学经典,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像凤鸣有福严寺,依托这样的载体搞讲座办展览等,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国学经典文化。”
书院伴寺院,书声伴钟声。置身天中山书院,清幽的环境,可以让人静下来,潜心品鉴书画、研究国学等,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与独特的本土人文风情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映生辉,呈现出崇文、崇善、崇美的深远内涵,也让福严寺超出宗教含义外多了一份文化味道。
天中山书院揭牌。
米酒馆、古砖馆、十亩闲堂……福严寺外,往昔记忆里的场景得以活化和再现,米酒的甜美、古砖的厚重,无一不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这也是福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书院二楼眺望福地凤鸣,一湾运河、一进院落、一条村道等都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多年来,凤鸣街道深入挖掘“福”文化内涵,一道道带有“福”文化烙印的“风景”串珠成链,就像一个个特殊的载体,既衔接着传统文明,又昂然迈向现代文明,成为推动发展前行的最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二.化零为整
打造农文旅融合的有“福”前景
凤鸣街道的小桑苗育苗面积稳定在7千亩左右,是远近闻名的桑苗之乡,很多人提到凤鸣,便想到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的盛景,可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调整,曾经引以为傲的拳头产业,如何让它焕发新活力?
勤劳创新的凤鸣人有了自己的解法:化零为整,以现代农业园区理念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就在活动当天,一个占地170亩、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福地低碳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式开工,这个项目对福地凤鸣意味着什么?
凤鸣街道党委书记吴志强介绍,该园区建成后,将以长山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载体,以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嘉兴市农科院等为技术依托,与“乐游凤鸣”品牌联动融合,打造一个集土壤改良、技术创新试验、高品质果蔬种植、桑叶茶加工、稻渔共生等为一体的精致高效生态农业园。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产业园就紧挨着福严寺,可以预见,这里将成为凤鸣街道“一二三产融合、农商文旅协同”发展的样板。
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凤鸣街道把“福”文化和千年蚕桑文化融合起来,精心设计了“福宝”IP,推动占地1200亩的大运河福文化公园建设,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依托福严禅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争做桐乡展现福文化的重要窗口。
“来,天气闷热,喝一口桑叶茶,清心明目。”在活动现场,记者还遇到了桐乡市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宪强,借着家门口的这场文旅盛会,他也找了一个摊位,为自己的桑叶茶赚吆喝。
几片桑叶、一杯清茶,可不简单,去年泡出了300多万元的产值。李宪强也没料到,他把农户手里零散的桑叶收集起来,借助科技手段,却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市场。接下来,他还要在桐乡各镇(街道)开设桑叶回收站点,计划每年生产600吨至700吨桑叶茶,届时将有望实现千万产值。
六里亭桑叶茶、太公渡菊花茶、草安头果蔬、吴越香大米、同家帮酵素……从一个园区的开工建设,到一片桑叶的价值衍生,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农业主体,他们都摸到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钥匙。
致富有奔头,凤鸣农民有福啦!
三.以高速路为窗
让“福”文化传遍大江南北
福地凤鸣是风雅桐乡十二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福地凤鸣”而言,福文化节是一脉水土的标记,是文化荣光;对“风雅桐乡”而言,福文化节是可视可触可及的载体,连接起古与今的精神脉络。
如何让这一文化广为传播?凤鸣人把目光聚焦到他们掌舵的高速服务区上。
据了解,以凤鸣人为主要经营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经济独树一帜,承揽了全国对外发包服务区的80%经营权,年度总产值超200亿元,成为了藤蔓遍布全国的浙江“地瓜经济”的重要一员,引领着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行业的转型发展。
疫情期间,一个个内外兼修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还摇身一变成了桐乡外出招商时的“招工驿站”,为招商引资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也成了展示新时代桐乡形象的“重要窗口”。
各大高速公路服务区又将新添一重身份。首届福文化节现场,“风雅桐乡”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驿站现场完成授牌,这些由桐乡人、凤鸣人经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将成为对外讲好桐乡故事、传播桐乡声音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桐乡市高速公路服务区行业协会出资200万元,成立了“桐服乡伴”共富助学基金,为家乡学子开展助学帮扶,奉献爱心;聚焦这一百亿产业集群,由纪红建、欧阳伟所著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长篇报告文学《在路上》即将出版,并开展了现场路演。
“五一”小长假来了,当大家在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定会被一个个“风雅桐乡”高速公路服务区文化驿站吸引住,引领着他们走进桐乡,或旅游、或创业、或就业,近距离感受“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体验江南“有福之城”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