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还是远离杭州吧,基于杭州文旅大数据平台分析,预计今年五一杭州将接待外地来杭游客达665万人次~716万人次(日均 133~143.2万人次),预计5月1日客流量达峰,为156~168万人次。
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一座距离杭州比较近的城市——桐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桐乡。很多本地人都说,乌镇是世界的,桐乡是自己的。
我们这次不当游客只当吃客
桐乡美食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很多小店成功以后,有了装修漂亮的新店,但吃货们还是喜欢去完全没就餐环境的老店,他们认为这样才有feel。
桐乡煲
桐乡煲太有名了,很多杭州人也经常为了这一口,赶过去吃。杭州的网红排队餐厅“胖哥俩肉蟹煲”和桐乡煲就是同宗同源。在桐乡宏源路上的几家家,都是桐乡历史悠久的煲店。
潮新闻记者七八年没来,如今这里显得有些安静。虽然有了日式深夜食堂般的小馆子,街坊依然过着悠哉悠哉的安逸慢生活。
这家“丰生煲店”吃过很多次,他家点击率最高的是黑鱼煲和土鸡煲。
但这次我们吃的是牛蛙煲和小龙虾煲。牛蛙是活杀现做,可以带皮或不带皮,满满一大盆,100元。小龙虾一份4斤,240元,在这个季节已经相当实惠了。
老板娘夫妇干这行已经快40年了,她告诉记者,这一带快要拆了,喜欢吃的话,抓紧再来几次吧。
除了宏源路,这家“第一鲜煲”许多桐乡吃货也很喜欢。敢叫“第一”想必也是有底气的,必然好吃又实惠。来这里点菜一定要控制,如果人少又想多吃几样,记得点小份,因为菜量非常的大。
这里的明虾煲点击率颇高,明虾新鲜,而且开背挑虾线,这种操作对小镇街边店来说已经非常良心。
配菜也毫不敷衍,鸡爪炖又软又糯,年糕也特别好吃,滑而有韧性,豆腐干也是在杭州吃不到的口感,冬瓜和土豆的味道更不会让你失望。
陆家阿根面店
说起这家面店,名气大的很,桐乡人都知道,他家曾经卖桐乡最贵的面——干汁大青蟹面,100元一碗。
8年没去这家店,现在搬到了不远处的龙翔大道82号,招牌面竟然只涨了15元。杭州的不少吃货会跑好远去许村吃蟹面。但桐乡本地人认为,许村蟹面只是胜在店里时髦妹子多,这家的味道可以秒杀许村。
老板阿根42岁,开了18年面店。桐乡不产海鲜,但他老婆喜欢吃海鲜,11年前,为了讨老婆喜欢,就试着拿海鲜烧了一回。老婆觉得好吃就晒到了网上,很多人都想吃,就顺势做起来。
阿根不用廉价的缅甸铁蟹,而是八两左右的三门青蟹活杀现炒,蟹新鲜,肉厚汁鲜,面筋道,很多人吃完了觉得汁比面还好吃,要求加再一份面拌着吃。
这次又见到了烧面的老师傅,他烧面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可想给他拍个照,他却一万个不自在。
杏林馆快餐店
前几年去桐乡,当地妹子说带我去杏林馆吃饭,当时高兴坏了,以为是一家古色古色的高级餐厅。没想到到店门口一看,竟然是一家快餐店,午饭时生意好到爆。
这次特地不赶饭点早早地去,店里很空,总算可以慢悠悠地吃了。
潮新闻记者以前来桐乡看比赛,发现十几支参赛队伍都在吃杏林馆的盒饭。起初以为是主办方统一订的,后来才知道是各自订的,可见杏林馆的名气有多大。
杏林馆所有的菜都是现烧现卖,食材新鲜味道好,而且很实惠,十几元就能吃得很落胃。
这里的荤菜都是10元一份,比如这份面筋嵌肉。腐乳肉是店里的爆款,除了肉好吃,浇上一大勺肉汁,拌饭吃起来那叫一个美。
服务员大嫂告诉记者,老桐乡人都知道杏林馆,已经开了36年。她从小姑娘的时就在这里工作,虽然前后搬了5次店,但是生意一直都很好。
海棠糕
桐乡文化馆已经将海棠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建江师傅是海棠糕的传人(右一),左边是他的徒弟。
乌镇景区常丰街119号的“姜记海棠糕”就是姜师傅的店,他可是官方认证的正宗。
做海棠糕是精细的手工活儿,制作工艺复杂,学好几年才能出师,关键是很辛苦,整套工具几十斤重,同去的壮汉大P,拿着都觉得好吃力。
刚做好的海棠糕有一个焦黄的外壳,散发着焦糖的香甜味儿,吃起来外脆里糯,里面是豆沙馅儿,清甜细腻不粘牙。
妹子们可不要不待见这些用糖腌过的肥膘,它可是海棠糕的点睛之笔,我们的美食向导妹子说,没有肥膘的海棠糕是没有灵魂的。
特色丝粉汤
桐乡人说的“丝粉”其实就是“粉丝”。凤鸣路上的这家店虽然很小,也没啥环境可言,但是各种年轻妹子络绎不绝,毕竟是桐乡人从小吃到大的小吃。
这是今年的价格表
店里做丝粉汤用的是最好的番薯粉丝,桐乡人称作“金粉头”,煮很久都不糊,碗里有牛肉末、猪肉末、香干末,加醋、辣酱搅拌一下,热热的来上一碗,最适合冷天吃了。
丝粉汤的最佳拍档是葱酱豆腐干,桐乡豆腐干介于杭州豆腐干和老豆腐之间的硬度,但是更细腻,软而不散,一定要涂上酱吃,每个桐乡人都知道,豆腐干好不好吃全看酱,这家的酱有自己的秘方,所以豆腐干卖的特别好。
沈阿姨卖丝粉汤已经30年了,以前在鱼行街的一个弄堂里。她说自己已经59岁了,打算再干五六年就退休。
沈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已经接了她的班,在城河路老百姓大药房对面的弄堂里也开了一家丝粉汤店,虽然藏在巷子里,但是生意非常火。
环北蹄髈店
中山路上的环北蹄膀店。桐乡人如果说请你吃肉,没有意外的话肯定是蹄髈。有人说,它几乎已经成为桐乡人肉食生活的一部分。
环北蹄膀店2020年8月搬到了中山西路70号,店的面积比以前更大,宽敞明亮,环境也更好,生意也火了很多。老板吴汉江已83岁高龄,算起来这家店已经开了32年。
吴师傅年轻时是乡下专烧流水席的厨师,流水席厨师有两道菜必须烧的好,一道是羊肉,一道是蹄髈,“不然根本没人搭理你”。
蹄髈是桐乡人家宴上的压轴大菜,宴会尾声时,老老少少都等着这道蹄髈再掀起一个小高潮。
蹄髈每天上午9点开卖,天天卖光,小小的桐乡,多的时候一天要卖出一百多个,甚至还有杭州、上海、绍兴等地的客人赶来打包。
吴师傅店里的蹄髈选用安吉土猪肉,红烧蹄髈偏甜,咸蹄髈鲜,不少人纠结半天之后,索性一次买走两个。但是咸蹄髈只有冬天才有,现在不用纠结,只有红烧蹄髈一种。
这次来桐乡,店员告诉记者老吴师傅已经退休了,现在接班掌勺的是他儿子,但是蹄髈一直是以前的老味道。
小毛丝粉煲
丝粉煲其实就是粉丝煲,以前餐饮业不发达的时候,据说桐乡人宵夜80%会吃这个。最有名的就是大发大社区公园路2号这家,老板叫徐祖伟,小名叫“小毛”,这家小毛丝粉煲,已经开了25年。
如果有人晚上说去大发大,一般都是奔丝粉煲去的。丝粉煲的汤是熬出来的骨汤,加上滑溜溜的红薯粉和油面筋,就算是基本款,当然还可以加香菇、荷包蛋、鸡翅等等30多种配料。
丝粉煲一定要趁热吃,烫烫的,多种味道融在鲜汤里,吸泡了乳白色肉汤的粉丝加一点醋味道会更好。小毛的丝粉煲店越晚生意越好,店门口经常能看到各种豪车。
咬强羊肉
红烧羊肉是桐乡人除夕餐桌和酒席宴请的必备。在桐乡,“咬强”是美味羊肉的代名词。咬强羊肉的卷帘门一年只开关一次,年三十歇业,年初十重新开张。
咬强羊肉店不到50平方米,放着6张小方桌,店里挤满了人,店外排着长队。听店里的伙计说,最忙的时候,店里1小时就卖出100碗羊肉面。一天招待1500个顾客,羊肉500到800斤,烧个六七锅是常事。
老板咬强说,他的羊肉选用的是农家用草料喂养大的湖羊,必须是12至16个月之间的公羊,公羊好斗,肉质相对更加结实;店里也从不用清水洗羊肉,一洗鲜味就没了。
咬强烧羊肉一直是用柴,这可是小锅、煤气灶炖不出来的味道。杭州也有咬强,但同水平的极少,有的甚至和这家没有半毛钱关系。
定胜糕
定胜糕是江南特产,桐乡也有,桐乡人新年送礼、订婚、孩子高考都会买定胜糕讨个好彩头。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绝大多数都出自新兴弄刘佩兰阿姨的小摊。
8年没见刘阿姨了,这次见到她,记者满满的感慨。虽然她已经59岁,也多了一些白发,但是定胜糕依然好吃。做定胜糕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不完全是为了赚钱。她每天下午两点会在这里出现,做3个小时准时就收摊。
刘阿姨说,传统的东西虽然不红,但是仍然有人喜欢吃,所以她也停不下来。从1999年开始,刘阿姨已经做了24年定胜糕.她的定胜糕糯、松、甜、香,有咸甜两个版本,咸的是咸菜馅儿,甜的是豆沙馅儿,很受桐乡人欢迎。有人会说在桐乡某餐厅吃到过定胜糕,其实那也出自刘阿姨之手,
刘阿姨的定胜糕,除了米是买的,连磨粉这样的工序都是自己完成,每天做的量不多,也不会剩下原料,所以才会新鲜好吃。
刘阿姨说,米粉筛子网眼的大小、水分的多少等很多细节,都能决定成败。复杂的工序让没有耐心的年轻人望而生畏,桐乡市区的定胜糕到现在就剩下刘阿姨家的了。
刘阿姨的小摊是极其罕见的三证齐全路边摊位,在桐乡貌似找不出第二家。
桐乡好几家星级酒店向她订货已经二十几年。其中一家居然还买断了刘阿姨的南瓜定胜糕,就是新鲜南瓜和米粉打在一起做成的,黄灿灿的,好吃又好看。
知味鲜油墩
桐乡油墩和杭州的油墩儿可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油墩是一种油炸类的小吃,外皮是糯米粉,里面是七精三肥的肉馅儿。
老板叫张建伟,63岁,1976年就开始做了。这家店在桐乡真是赫赫有名,不少人赶几十里地也要吃上这一口,以至于老张的生意火到不行,他店里早上卖本地小吃,下午1点才开始卖油墩,4点就卖完收工了。
张老板家从爷爷辈儿就开始做油墩,别看小小一个油墩,用的是水磨糯米粉,糯米要浸、要磨,还有其他不少工序,做起来相当麻烦,赚的钱又少,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这门手艺,到现在桐乡就剩下老张一家了。
除了油墩,这里也有海棠糕,一直是老张的儿子在做,但是这一带叫胡蜂窟,因为用的烤锅和蜂窝很像。
为了备战五一,小张还准备了好吃的萝卜饼。本来已经退休的老张,这个五一也又要出马来增援了。
来了桐乡总要带走些什么特产,这几家历史悠久,非常值得一试。
高桥糕佳美糕行
高桥糕,是桐乡著名的传统糕点。这家店别无分号,可谓历史悠久,桐乡人孩子开学、订婚、结婚、上梁、生娃等喜庆日子,都要来这家店定做糕点,讨个步步高的彩头。
店里的招牌产品是满桃片、淑桃片、小桃片、麻片糕等,最有名的是满桃片,是用白砂糖磨成糖粉,和糯米粉拌匀,再加入核桃肉、桂花等佐料做成,口感细腻,非常好吃。
切开满满的都是核桃,真是名副其实的“满”桃片。
老板沈华学师傅(左一)家里四代做糕点。2009年,高桥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产品远销省内外,包括台湾、香港。
石门佳利年糕食品厂
臼打年糕如今已经很罕见了,这家厂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工艺,做出的年糕细腻、香滑微甜、韧而有弹性,每一口都是老底子的味道。
蒸粉、添水、入臼......一套年糕制作过程操作下来,看上去简单,工艺却非常讲究,切年糕用的都是细棉绳,更是让人有穿越的感觉。
佳利年糕是桐乡市非遗中心举办的臼打年糕大赛多年的冠军得主,还生产各种糕点,这些模具有的已经用了一百多年。
佳利年糕的一般在冬季比较容易买到,随时可以买到的只有桐乡的“百宝箱未来超市”和“一片姜三”(这名字真心有些意外)这两家超市,因为年糕需要冷藏保存。
三珍斋
如果你爱吃卤味,离开桐乡之前就来这家酱鸭博物馆吧。这座5千多平方灰白相间,马头墙设计的建筑属于有175年历史的三珍斋。2007年,它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卤制技艺被列入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座香气扑鼻的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了乌镇游的吃货必打卡地。嘉兴人说的酱鸭在杭州就是卤鸭,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了解酱鸭从原料选材到手工腌制、卤味烧制的整个工艺流程。
这里最多时一天可以卖出上万只酱鸭,参观过以后,你会理解三珍斋的“三珍”其实并非指卤味产品,而是指三珍斋独创的“三煮三晾”工艺。相信你也一样不会空手而归。
这里还有一家粽子博物馆,可以近距离真实感受粽子的制作过程。粽子是嘉兴的特产,特别适合带回去送人。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各种嘉兴特产,可以一站式买齐带走。这里距离高速收费站很近,交通非常便利,特别适合走前买买买。
特别鸣谢:
我们要特别感谢桐乡市文化馆,对每次采访的大力支持。馆里的两位小姐姐懂吃、会吃,不愧是出色的美食领路人。
邱拉猫(右):亲爹烧菜不好吃,也绝不会动筷,极其挑剔的资深吃货。
小希希(左):生活陷入吃...减肥...吃...减肥无线循环的美食领航员。
桐乡距离杭州有多远?
从杭州东站做高铁,17分钟可达桐乡;如果是自驾走高速,全程约61.4公里,要开45分钟。很多平时从杭州城西到城东上班的上班族,肯定能感到去桐乡有多方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