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五一假期,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客流高峰到来。
园内的酒店住宿、餐饮以及露营位早已被预订完,古城遗址博物馆也调整了闭馆时间,假期五天都将开馆。
相较于传统景区的“闹”,这里曾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小众”“高冷”。但不知何时开始,遗址公园“有料有趣,好吃好玩”的照片,就开始经常出现在朋友圈。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近日,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这更加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新奇“宝物”,让这里频频“出圈”?
一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它由两部分组成,安吉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
安吉古城遗址是越国早期重要都邑,更是秦始皇分封三十六郡当中鄣郡郡治所在地,也就是说,这里是浙江最早的省级行政中心。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则保存有越国贵族墓葬268座,其中就有八亩墩、九亩墩等王陵级大墓。八亩墩主墓器物坑内整齐布列大量印纹陶和原始瓷器,再现了越国独特葬仪和盛大的宴享场景,独木棺内以绿松石管珠组合而成的复杂冠饰,更是独一无二的绝品。
2017年,安吉古城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陆续建成3000多亩的考古遗址公园。这里有考古现场、有博物馆,还有原生态的田园风光。
过去,考古听上去很高深,许多人担心自己看不明白。但这两年随着文博资源越来越“接地气”,考古遗址公园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新国潮”。
大家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体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接受历史教育,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我们熟悉的圆明园、秦始皇陵、三星堆遗址、良渚古城等,都建成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且成为大家乐于探索与分享的考古旅游目的地。
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
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与留存千百年的考古遗迹面对面,全国各地共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展示出强大活力和吸引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地方只见“公园”、不见“遗址”,缺少文化氛围、难以寓教于乐;不少遗址公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依赖政府财政和门票收入,运营模式单一,知名度不够高。
二
要“活”起来且“火”起来,关键因素在人。
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专业队伍。只有考古工作的“马不停蹄”,不断挖掘新材料,才有新的考古故事可讲,衍生的文化IP、文化品牌才能深入人心。因此,人的供给很关键。
另一方面则是人的需求。近年来,文化消费、文化经济、知识付费等持续升温,人们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考古已不再“冷门”,受到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关注这些新变化,精准高效对接群众需求,遗址公园需要提供“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交互式”服务。
游客体验投壶
在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颁牌现场,接牌的安吉县文体旅游局(文物局)党委书记、局长罗福娣提到,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首创“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的模式,是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营新的探索。该模式下,遗址公园的产权归政府,政府主导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管理制度;所有建设和运营都由浙江绿郡公司负责;邀请文博专家担任顾问。
政府主导是基础,保障了文物的国有属性;社会投资是关键,激活了“沉睡”的文物资源,催生了一系列主题旅游产品;专家坐堂是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领衔,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院校专家组成的17人专业委员会,为遗址公园建设“把关”,杜绝其成为一个普通的游乐场或公园。
“文物工作任何新模式的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文旅融合原则不动摇,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谋划之初,自然而然就考虑到社会资本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柯安顺说,引入第三方企业运营,不仅有效缓解政府投资文物保护的财政负担,还能在相对保守谨慎的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引入先进管理人才、市场经验和竞争机制,为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注入新鲜血液。
游客参观博物馆
也正是这个新模式,撬动社会资本近5亿元,建成省内顶尖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和遗址博物馆,实现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一体化发展。
同时,通过“文物保护+文旅融合”项目推动,遗址所在的古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年前的5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00万元,遗址公园吸纳村民就业300余人,村民人均年增收5万多元。
三
拥有特殊IP的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出生便万众瞩目,不用运营就“火”。
但秦始皇陵只有一个,大部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需要更多元化,更灵活的运营方式,满足群众需求。“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它能够感受游客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柯安顺说,要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企业才称得上专业。
发掘模拟考古探方
凭着“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的模式,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出圈”了。
比如,学生喜欢考古研学,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打造兼具陈列展览与研学旅游功能的“考古大学堂”,探访真实历史遗迹、发掘模拟考古探方,沉浸式体验考古生活。
又如,切合普通游客需求,遗址公园设计得当,环境宜人,既有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也有绿草如茵的开阔草坪,博物馆和度假酒店点缀其中。游客可以烧烤、露营,在历史文化中享受生活的惬意。又因为服务没了“官方架子”,细腻周到,让游客有了亲切感。
围绕“考古、博物、艺术、生活”,目前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是一个集历史文物展览保护、考古研学教育、田园山水游乐、户外运动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包括安吉全国考古大学堂、安吉考古图书馆、安吉考古研究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八亩墩考古现场展示区、“两弹一星”功勋陈列馆、九亩松风露营基地等。去年,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露营基地
当然,“出圈”了的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没有忘记“初心”——让群众在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所有的建设、规划和运营内容,均来自考古专家的考古发掘、考古研究成果,再经深度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旅游产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从2020年起就倾力编制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展陈大纲,精心策划“考古大学堂”研学项目,为遗址公园的后期运营出谋划策。
他觉得,实现精准高效对接群众需求,除了打造研学、露营地外,运营团队还有很多路要走。就拿遗址公园的餐饮服务来说,可否更有文化内涵,可否设计越国餐具,甚至推出越国大餐,这也许能让文化遗产更“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