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来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而25岁的小明(化名)已经因为肾衰竭接受了12年的透析治疗。人生一半的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医院。
随着透析龄的增加,他需要忍受着越来越重的皮肤瘙痒、骨关节疼痛、乏力、纳差、失眠等多种不适,而这些不适都要归结于慢性肾脏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关节不适、皮肤瘙痒、骨骼畸形,严重的可以出现自发性骨折、严重血管钙化、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风险增加。
早期通过饮食控制、调整透析方案、口服降磷药物等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但部分患者经过上述积极的治疗,仍存在难以控制的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更是失去了控制一般持续升高。这些患者大都是因为出现了甲状旁腺腺瘤,它具有自主分泌功能,一般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而小明就是这种情况,饮食上面该控制的也控制了,能吃的药也都吃了,然而症状越发加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一度大于3000pg/ml(正常<100pg/ml)。小明厌倦了药物的反复调整,同时高额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自暴自弃:不规律服药,随意吃喝。小明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爱子心切的她带着小明跑了多家三甲医院,他们了解到可以通过切除甲状旁腺来改善这些症状。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小明个头矮小,脖子粗短,从出生就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现在又合并心功能不全、严重血管钙化等。相比其他人,他的手术难度更大、手术风险更高,这对医生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在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他们母子均被手术风险吓到退缩。
2022年初,小明母子从其他病友口中得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肾病科已经常规开展 “甲状旁腺全切+自体移植术”,他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入了这家医院。入院后通过ECT检查发现,小明有4枚增生的甲状旁腺组织,需要手术治疗,但小明多次化验显示血小板最高只有30*10^9/L(正常>100*10^9/L),再加上他个人脖子粗短等原因,面临极大的手术风险。
浙大四院肾病科科主任杨毅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心为这对可怜的母子解除困扰多年的难题,肾病科联合普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影像科等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团队(MDT),进行了多次疑难病例讨论,详细制定了手术治疗方案。
一切准备就绪后,普外科主任郑毅雄、肾病科主任杨毅主刀,带领多学科团队开展了“甲状旁腺全部切除+前臂自体移植术”。术中,郑毅雄小心分离颈部甲状腺及附近血管和神经,细致操作避免出血和神经损伤,探查到4颗甲状旁腺后,准备切除。
术中切除的甲状旁腺腺瘤
甲状旁腺组织离体后,杨毅对其进行处理和自体移植:等待术中冰冻结果明确后,耐心地取出离体的甲状腺旁腺没有发生病变的组织,切成1mm的小片约60片,分为两路移植于手臂肌肉内。
最终,移植后的甲状旁腺在前臂肌间血管的供血下存活,逐渐恢复细胞活性。术后不到1个月,小明恢复到正常生理需要的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水平,彻底摆脱了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各种不适,睡眠改善,体能恢复,还能够正常走路、工作和生活。
更幸运的是,手术治疗后贫血、心功能不全等各项指标也明显改善,达到了肾移植的术前标准,而他也等到了合适的肾源。
如今,小明已经接受肾移植5月余,他非常感激当时浙大四院MDT团队人员的付出和关心。他说:“如果当时不接受甲状旁腺手术,可能错失了移植机会。身体情况太差,即使接受了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恶化风险也非常大。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遇到浙大四院是我的幸运!”
浙大四院肾病科主任杨毅介绍,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旦病情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可危害心脏、血管、胃肠道、骨骼等多个器官和组织,通俗地称之为“尿毒症并发症”。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是降低尿毒症患者生存时长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凶手”之一,目前我国约有一半的患者无法通过饮食、药物、透析等治疗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接受甲状旁腺手术治疗可使治愈率高达99.4%。然而,尿毒症患者通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和骨骼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同时术前甲状旁腺腺瘤的变异也增加了手术难度。
浙大四院肾病科是浙中西地区规模最大、亚专科最齐全的肾脏病专科,对终末期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有着成熟且丰富的经验,能够常规开展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手术,目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该学科MDT团队已经开展30余例次甲状旁腺切除术+自体移植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至今,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另外,2022年浙大四院新引进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设备,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查可发现常规影像上不能发现的异位的甲状旁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