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七七,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春风评论奖得主
获奖作品:《湖中之云》
耗时两年时间,电影学者、策展人苏七七对中国当代地域电影进行了全景式观察,用《湖中之云》这本书作了一个综述性整理,阐发了对国内地域性电影新浪潮的理解。
4月22日,苏七七凭借《湖中之云》获得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春风评论奖。
《湖中之云》原是苏七七为《西湖》杂志的新锐电影笔记专栏而写。
在她观察中,第六代后中国电影界有过第七代的讨论,但这个概念没有足够的导演与作品可支撑,渐渐消失在公共话语空间。而近年来,一批新的创作者难以从时间的维度,冠以某代的标签,却有共同的地域背景,并可能在地理中呈现出共同的地理、方言与文化。他们不再能从时间上,而是能从地域的维度上被归类。地域电影的意义落实在创作者的个体经验与地域景观或文化的交织之中,一个忠于经验的作品有先天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自发的,与地域相结合的个体经验,可以克服个体经验的孤立与薄弱,它将经验与特定历史的视觉景观,与社会性、时代性相结合,最终导向的,恰是一种超越地域的思想与审美场域。
因为身处浙江,长住杭州,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浙江新浪潮导演的访谈,苏七七说:“访谈与评论是很互补的,导演的创作意图,现场的工作状况等等,有些是纯粹的文本分析够不到的地方,而它们对于理解作品有时是非常重要的。”书中对刘智海、仇晟、顾晓刚、祝新、萧寒、潘志琪、金行征导演的访谈,是浙江电影新浪潮的一次集体亮相。
苏七七从事电影评论这项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她是最早一批在互联网上写影评的人,从BBS时代起,她就活跃在各个影评论坛,也为报纸杂志写了大量评论,其中最长的一个专栏是在《看电影》杂志开设的“午夜场”,从2008年到2018年,这个专栏持续了十年。这些文章汇总在她的评论集如《声色现场》、《幻境中相逢》、《光与真的旅途》中。
现在,苏七七依旧活跃在中国当代电影的现场,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平遥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节等做过展映与评审工作。
如何写好电影影评?
苏七七认为得坚持两点。一是在文本分析上需要极度的耐心,以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面对电影的视听语言。二是始终要保持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视野的开阔,在写影评时才能准确找到影片的源流与定位,将影片放在一个合适的参照系来进行对比讨论。
上海大学电影学教授、导演杨弋枢形容苏七七的写作“非常纯粹”,在她眼中苏七七影评的调性从BBS时代至今,始终没有变过。电影评论是一个离市场比较近的文体,但苏七七自评她是离市场很远的一个评论者。至今她还保持着学生时期拉片记录的习惯。每次写影评前,她都会一遍遍暂停,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电影的叙事段落,场面调度,需要展开讨论的细节等等。这些“纯粹”的习惯,也成了她写影评的底气。
影评人绕不开“批评”二字,但苏七七说她并不惧怕写批评而因此得罪人。她认为,评论者和创作者本就是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导演们既需要评论家的肯定,也需要批评,这样才能有交流与碰撞,创作者和评论者之间可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她还记得读博时,在一次活动上观看了郑大圣的《王勃之死》,结束后将影评贴在BBS上。她回忆起那篇影评,其中既表达了电影的喜爱,也谈到影片中的问题。而后的一次影迷线下聚会中,苏七七见到了郑大圣导演。在相互介绍下,郑大圣发现她就是BBS上的影评的作者,两人也因此进行了一种“令人惊喜”的交流。导演不只因为影评人“夸中了”某个点而高兴,也会因为“点到了”某个不足而认可,就像是武林高手在过招,对手看出了你的破绽,反会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至此,苏七七成了郑大圣影片的一个长期的关注者和评论者,两人也成为了多年的挚友。
作为2006年就入驻豆瓣的“老豆瓣er”,苏七七至今还会在豆瓣写随笔日志,有多年相伴的读者群体。
她说她这一代人不习惯非常短的文字表达,虽然现在专注于长文字阅读的受众越来越少了。但她并没有想过转型这回事。她认为在媒介形式发生巨变的时代,长文字带来的力量和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永远需要有人去做更源头更原创的事情。而在文字工作之外,她还在拓展自己的工作边界,做策展,做创作,在研究新浪潮的同时,也投身于浪潮之中。她曾在钱报读书会中与年轻创作者分享自身经历,她说:“无论大家处在怎么样的境遇之中,创作,永远是你在这个境遇中最强大的实践手段。”
二十多年的影人之路,苏七七始终还“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