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越遗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会稽山顶一棵松,鉴湖水网一滴泉,千年古城一片瓦,江南水乡一座桥,还有一位位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一个个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每一寸城市肌理,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可能蕴藏着悠久而又传奇的历史故事。
品味地理人文,解读风土人情,让历史文脉沿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润泽人心。这是历史文明名城绍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也是传承宝贵遗产,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途径。
即日起,浙报集团绍兴分社重磅推出融媒体专栏《越风物》,邀请文化名家、民俗专家、文脉守护者、非遗传承人等一起讲述绍兴的人文地理故事,在感受璀璨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文化自信”。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群山众谷,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翠竹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一朵举世瞩目的竹艺奇葩——嵊州竹编。这里的嵊州工艺竹编厂在上个世纪末期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工艺竹编厂,生产的“嵊州竹编”工艺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数量之多,花色之丰,编艺之精,堪称中国之最,故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
竹编在嵊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汤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利用竹子劈篾编制简易的用具。到战国时期竹编工艺的雏型便开始形成,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饰。随着时间的漫步,竹编的纹样渐渐丰富起来,编织也愈来愈精细。
明清两代,竹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事竹编行业的艺人逐渐增多,他们游乡串巷,上门加工,服务于城乡,使一些民间日用品纷纷披上了精致的竹编装饰。如
清光绪初期,在嵊县首次出现竹编作坊。到二十世纪初期,嵊县竹篮的制作和销售达到全盛时期,其品种主要有挈篮、套篮、考篮、香篮、食篮、鞋篮、珠花篮等。竹编作坊人员曾一度发展到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县城和崇仁镇设有作坊,产品除满足当地的需求外,大部分销往南京、上海、杭州、绍兴一带。有部分还转销到欧美各国,参加了当时举办的国际展览会,嵊县竹编篮子曾一度获得奖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汉文正楷印书局印刷出版的《越游便览》,专门介绍了嵊县篾篮:“嵊县竹工制作的篾篮,方圆大小,各式具备,细者制成各种花纹,精巧绝伦,东前街一带设肆(铺)陈列,每只价值三、五元不等,亦特产之大宗也。”
传统的民间工艺竹篮,以其古朴典雅的风韵,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有识之士把它带到展览会上,也获得了声誉。据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二十六日(1937年1月26日)的《剡声日报》登载,在“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嵊县的“叶广华”篾篮荣获优等奖。同年的5月26日,浙江《东南日报》刊登了嵊县竹编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的两件作品照片:方形竹篮和圆形竹篮。
抗日战争爆发后,嵊县竹编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外销几乎断绝,生产陷于停顿,大部分竹编艺人改行转业,从事小贩、粗作和务农。
解放以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扶苏了这支濒临于绝境的工艺竹编之花,一九四九年底,艺人们组织办场,成立了“嵊县城关镇篾业产销工场。”一九五四年三月改为“嵊县城关镇竹器生产合作社”。政府和文化部门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扶植,而且在编织艺术上给予指导,帮助艺人们挖掘、改革、继承传统的竹编技艺,丰富新的编织技法和花样。艺人们除改进了原有的食篮、塔篮的造型外,还创制了各种类型的花篮、套篮、果子盒、翻簧篮、花瓶、笔筒、书包提夹、屏风等新产品。这些竹编品除供应国内外,还陆续提供外贸出口需要,古老的竹编工艺从此恢复了青春。
一九五四年,嵊县竹编艺人曹水根,创制了六角花篮,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三等奖。
一九五六年,涌现了俞祥老、张松灿等竹编艺人,他们创作的工艺竹编挂屏“毛主席像”和“屏风”,成了当时杰出的代表作。
一九五六年以后,竹编在工艺上得到不断完善,外销道路逐渐打开。竹编屏风、篾席和花篮等产品,出口到苏联、联邦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
一九五八年八月,嵊县城关镇竹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城关竹编艺品厂”后改为“嵊县工艺竹编厂”。从此,嵊州竹编开启了她的全盛发展期。
嵊州竹编取料于各种坚韧挺拔的竹子,如水竹、早竹、毛竹等。艺人们对传统的竹编技艺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不断创新,使嵊州竹编别开生面,编织技艺日益精湛,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篾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
竹编的编织图案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中引伸出来的。被挑的篾称为“经”,而在挑压中编入的那根篾称为“纬”。在经和纬的挑压交织变化中,可以归纳出“垂直挑压交织法”、“多角挑压交织法”、“翻转弹插交织法”和“其它穿插交织法”四个类别。它蕴含着嵊州竹编艺人的艺术语言,也对竹编制品起到了成型的作用。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和制作工艺中,嵊州竹编艺人首创并形成了“漂脱”、“花筋”、“模拟动物”和“蓝胎漆器”四大工艺特色。
“竹编摸拟动物”是一九六六年春天诞生的,其代表人物是竹编厂创新组组长俞樟根,他在模型、油漆等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成功地创制了第一只竹编模拟大象,为工艺竹编揭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竹编模拟动物的成功,引起了外商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工艺竹编企业争相学习、仿效,鸡、鸭、牛、羊、虎、狮、鹿、熊等动物纷纷进入了工艺竹编的行列,为工艺竹编飘洋过海奠定了宽广的市场基础。竹编艺人们还把竹编模拟动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用简练的线条勾划出动物的特征,使之具有更高的艺术性。一九七八年,嵊州竹编“白尾海雕”进入美国白宫,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我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高度称赞,一时引为中美友好的佳话。一九八二年,竹编“山鹰展翅”在美国田纳西州世界博览会上,使数十万观众折腰惊赞。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