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少许形似月牙的青叶,沁入热水,香气四溢,叶片舒展,宛如花苞,这就是建德苞茶。
建德苞茶,历史可追溯百年,曾获全国首个茶叶类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闻香百年,建德苞茶如何持续保证高品质?
4月26日,建德推出茶叶标准地及建德苞茶分级标准样品,将以标准化建设改善传统茶叶种植结构,提升茶叶种植、制作技艺,实现建德苞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品质的建德苞茶长什么样?
先从展示的标准样品来看,建德苞茶分为金苞、钻苞、翠苞三级。外行人可从茶汤颜色做初步区分,金苞的茶汤偏黄,翠苞的茶汤最深最绿,而钻苞介于两者之间。
内行人就需要讲门道了。建德炒茶能手蒋爱花为我们演示了一番。只见青叶的水分逐渐蒸发,蒋爱花看准时机,伸手迅速揉捻、翻炒、按压,没一会儿,零散的青叶逐渐成型,片片形似兰花。
一旁,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龚淑英介绍说:“建德苞茶的特色是月牙形、花苞状,这对炒茶工的手艺要求很高。光揉捻这一步,就需要练习很多年。”
依据这一传统制茶手艺,建德制定了苞茶分级标准制样流程。“我们通过原料筛选、比例预估、小样拼配、小样测值、调整、定制、中样制作等环节,最终制定了这一制作流程,后续样品会发放给茶企、经销商,为标准茶品做示范。”龚淑英说。
建德苞茶有了出品标准,也就需要对茶叶标准地建设有所规范。
近年来,建德市以水稻、草莓、茶叶等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山区农业标准地建设路径,激发兴农富农新动能。目前,建德市已建成农业标准地3.5万亩,其中茶叶标准地8200亩。此次,建德市农业农村局以大同西乡茶园为试点范本,推出了茶叶标准地改革,从茶园标准化建设,到标准化制茶,都进行了全流程的探索。
茶园里采摘下来的茶青,决定了成品茶的品质。
因此,在茶园建设上,建德以统一开发建设、大户“拎包入住”、村集体股份入股、村民流转获租及务工挣薪的标准化模式,对大同镇原有的8200亩老茶园进行改园、改土等,从而实现“茶园焕新”标准地改造,同时新建2000多亩茶叶标准地,形成万亩茶园风光。
通过流转,茶园走向了规模化。因而,茶树的种植、养护也就有了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基础。
与此同时,建德还将茶叶标准地的后续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茶企负责茶园前三年的抚育及长期固定的统防统治,确保茶叶品质;第二阶段,也就是三年后,农户可从企业承包茶园,负责茶园施肥、修剪、除草、采摘等,将所产茶青售卖给企业,另外企业设置保底价为农户兜底,保证他们行情好时赚到钱、行情差时不亏本。
大同镇镇长黄光辉举了个例子,1户家庭如果承包了10亩茶园,那么每年可增加收入9.2万元,预计三年后,核心区茶叶种植亩均增收4000元左右,将持续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就近就业。“在确保茶叶品质的前提下,还能提升村庄人均可支配收入20%以上。”
茶园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大同镇也开始筹划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的建设。
“即便是同一棵茶树,不同批次的茶叶水分不同、状态不同,所以炒制环节的品控很重要。”大同镇农办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引导茶企在炒茶机器、炒茶工人技术上做投入外,也在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将提供给茶叶种植大户、部分茶农使用。通过社会化服务,希望实现茶叶制作环节的标准化生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