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暮春,与美进、志俊、志坚、陈钢、飞美、玉仙、小红诸君同游龙头眼睛,意在实地观赏传说中的杜鹃花。
龙头眼睛是一座山,坐落在武义县境内的坦洪、俞源、王宅与新宅四乡镇的交界处,海拔1041米,登临绝顶,几可尽览武义全域。龙头眼睛为原宣平县(1958年撤县后大部并入武义县)境域的百山之祖,雅称“莱阳山”。民国《宣平县志》载:“莱阳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有岩二,状如眼,故名龙眼睛,为宣平诸山发脉之祖。”每到春季,山上杜鹃花盛开,吸引众多游人登临观赏,近年来几乎每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名闻遐迩。
远眺龙头眼睛。
是日,春阳明媚,美进驾车带我们到大莱岗背,把车停在路旁,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说:“你们看,这就是龙头眼睛,山顶的红杜鹃开得正闹呢!”下得车来,但见一座山峰如龙头高抬,有两块巨石左右突出,宛如龙之双眼。“龙眼”之上的向阳山片,绯红一片,如火焰炽烈,似红霞绚烂,蔚为壮观。
我们来到龙头眼睛山脚,见山路左边的地坎旁整齐地放着一排一米多长的小木棒,美进说这是附近的大莱村民特意为登山者准备的登山杖。去其他景区登山,登山杖都是花钱买的,大莱人却是免费提供。多么淳朴善良的山民!
当我感慨之际,美进和飞美已为我各选了一根登山杖,美进的轻灵小巧,飞美的粗重扎实,两根都挺顺手的。已连续四年来此登山观杜鹃花的美进说,上山差不多有五里路,还是用轻巧一点的好,重的拿着太累。于是,接过美进递过来的登山杖,我们开始登山。
上山的路在山的东边,山脚是一片莽莽芒草。开始,泥路并不陡,不平的地方还被人填过,两旁的芒草也被新割去一溜,显然,不久前有人刚修过路。行不多远,见路旁芒草丛中有几株矮小的杜鹃,稀稀拉拉地开着城里公园常见的那种淡紫色花朵。我近前一看,原来是人工栽种的。荒山野岭之中栽种洋杜鹃,显得不伦不类,有点煞风景。我心里有几分索然,就问身旁的志坚:龙头眼睛的杜鹃是种植的?志坚说,他去年刚来过,山上的杜鹃花绝对是野生的,山脚这片地原来是梯田,近年荒芜了,可能有人栽种了这几株杜鹃,整座山上好像也只有这几株是开紫色花的。
穿过芒草区,眼前出现了松林与灌木。松树举着淡黄色的花骨朵,灌木已披上一片新绿,有黄色或白色的山花点缀其间。阳光穿过林中枝叶,洒落一地斑驳,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着落满松针的泥路,策杖前行。一路上,我们超过一些在路旁休息的登山者,也有被后来者超前去,还碰到一队队早行者带着满脸的喜悦从山上走下来。看来,到此看杜鹃花的人还真不少。
行至半山腰,山路开始陡起来,林间也零星出现了一丛一丛的杜鹃花,它们亭亭玉立,探身于灌木之上,宛若举着一支支火红的火把,娇艳而夺目。越往上走,路越陡峭,多处有新挖掘的泥土台阶,路旁杜鹃花的生长密度也逐渐在增加,一簇一簇拥在路边,山风吹过,花枝招展,仿佛身着红衣的少女列队为登山者加油鼓劲。
登上山岗,转过山脊,来到龙头之左眼处,眼前呈现出一大片红艳艳的杜鹃花。这些杜鹃,但见红花,不见绿叶,高的有一人多高,矮的高不过膝,树挨着树,花挤着花,层层叠叠,簇簇相拥,山风拂过,红浪翻滚,漫山铺开,足足有十余亩。它们红似火焰,绚若云霞,艳如骄阳,美得令人目眩!花海中已有不少人,或观赏,或拍照,或拍视频,还有用无人机航拍的,他们惊喜着,欢呼着,完全被这里的杜鹃花惊艳到了。听口音,除了说武义话和宣平话的本县人,还有说金华话和永康话的外地游客,可见龙头眼睛杜鹃花声名远播并非虚言。我们徜徉于花海中,尽情地观赏着,用手机拍下了这壮美的画卷。
登临绝顶,杜鹃花虽没有了刚才龙头左眼处的盛大画面,但仍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沿着山脊小径两边一路怒放着,由东往西伸向远方。我突然觉得,龙头眼睛的杜鹃花由半山腰的一丛一丛拉开序幕,继而到高处一簇一簇的发展,再到龙头左眼处漫山红遍的高潮,最后是眼前沿路伸向远方的尾声,简直就像一台杜鹃花的大剧!于是,我们不禁惊叹起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在山顶小憩时,由眼前景,我们自然聊起了杜鹃花的话题。关于杜鹃花,清光绪《宣平县志》记载得很简单:“杜鹃花,又名谢豹花。一种花淡紫色者,名洋杜鹃。”民间则有多种传说:一说当年“长毛”(宣平人对太平天国军人的专称)攻进宣平,杀了很多无辜百姓,血染杜鹃花,所以宣平人又称杜鹃花为“长毛花”;另一说是宣平红军举行山乡暴动,惨遭国民党军队血腥镇压,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野,英灵凝聚为鲜红的杜鹃花。当然,还有那个广为人知的杜鹃鸟与杜鹃花的传说:相传远古蜀国国王杜宇,深爱着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后化为子规鸟(又名杜鹃鸟)。每当春季,杜鹃鸟准时飞来呼叫,提醒百姓“布谷,布谷!”直啼得鸟喙滴血,洒落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龙头眼睛的杜鹃花不知有什么传说?我问问大莱村的老书记。”志坚说着,打电话询问了起来。老书记李建民回话说,关于龙头眼睛杜鹃花的传说,还真没听说过。龙头眼睛的杜鹃花全凭自然生长,之所以开的这么鲜艳,或许与这里的土质、气候、朝向有关。杜鹃花喜欢酸性肥沃土壤,耐荫凉喜温暖,大莱周边都是酸性土壤,富含硫磺铁砂,龙头眼睛虽处高山,但土层深,肥力大,加上背北面南,日照时间长,最适宜杜鹃花的生长了。十几年前,龙头眼睛发生过一场山火,那些高大的松树和杉树全被烧死了,结果充足的阳光又让杜鹃花有了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没问出此地杜鹃花的人文故事,却问来了杜鹃花的科普知识。开始,我们有些失望,但仔细一想,自然界的铁律本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杜鹃花当然也不例外。故事传说、诗词歌赋虽能体现杜鹃花的文化底蕴,但那毕竟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与联想,显得有些虚无缥缈,而老书记的一番话才是大实话,蕴含科学的道理,揭示了龙头眼睛杜鹃花壮美的真谛。
吴维康摄
我们站在山顶,放眼远眺,东边陈弄、武义的标志性茶园——大圆塘尽收眼底,北边俞源、王宅、武义县城若隐若现,西南边软朝、上坦、泽村、柳城一路展开,南边大莱村就在脚下,村西边那片160多层的梯田的从山顶一直挂到山脚,极其壮观,那是大莱人祖祖辈辈用双手刻画在大山上的绝美画卷……
快到中午十二点,我们从山顶下来。志坚、美进和我意犹未尽,拄着登山杖走在队伍最后面,继续一路聊着龙头眼睛的杜鹃花。途径一陡峭路段,我不小心脚下一滑,一屁股墩重重摔在地上,滑出一丈多远。美进赶忙抓住我,扶我起来,问我摔疼了没有。我活动活动手脚,居然一点疼痛也没有。捡起地上的登山杖,居然被折成了两段,原来刚才是登山杖卸去了我下摔的重力,加上山路上铺着松针,才使我毫发无损!我躬身将登山杖轻轻放在路边,感激它舍身护我周全。
下山途中,相遇当年我在武义工作时同住一个大院的武义县政协副主席陈进一夫妇,他们也是来观赏杜鹃花的,老友相见,格外开心。而在上午来时的路上,也曾相遇30多年未见面的当年党校中青班同学刘伶夫妇上山看杜鹃花,我们还结伴走了一段路。深山小径欣遇故友,这是龙头眼睛杜鹃花带给我们的意外之喜。
走到山脚,大家把手中的登山杖放回原处,那一排登山杖,数量几乎与早上差不多,放的也还是那么整齐。只可惜我的那根被折断了,我心存愧疚。美进说,大莱村民无偿提供登山杖,登山者用完之后又放回原处,为后来的登山者提供方便,这种善良接力,爱心传递,是龙头眼睛的另一种大美。(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飞美、玉仙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