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重生的诗很干净,天分难得

潮新闻 王玮2023-04-26 03:17全网传播量4万
00:00
00:00

通读《捕星录》中的诗歌作品,吴重生在诗歌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天分和才华,让我感觉很惊艳!

重生是浙江浦江人,浦江有一个“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重生是从最“江南”的地方走出来的,他的诗理所当然地带有深深的江南印记。这种印记成为他诗歌作品的一种标识性的符号。

一切的文艺创作都需要天分+勤奋,但在我看来,诗歌好像更需要天分。比较而言,诗歌艺术真的不是你单靠自己努力或者经过训练就能获得的,需要灵性和天赋。我陆续读了重生发表在报刊上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集中时间阅读了他的诗集《捕星录》,觉得重生是属于天分型的诗人。当然,他的勤奋更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他在诗坛上勇敢地发出“一日一诗”的倡导,在报上开辟诗歌专栏,坚持以一种“倒逼式”的行进方式创作。光光看他应约完成的那些主旋律的“命题作文”,就不难发现他的天分和勤奋。

我非常喜欢他的一首诗,题目叫《今天我来了,往事便不再沉沦》:“我第一次感觉离自然是如此的近/近得仅仅隔着一层胞衣/我出生的山坳/还保留着天地分离那一刻的混沌……我来人世的第一声啼哭/由山那边的水们负责保管/坐上牛车,去往平原/长辈们将大山打包/水的纹路突破了曙红的黎明/喧闹的只是人声/山和山的子孙们一直深沉/今天我来了,往事便不再沉沦/我找到了我的第一声啼哭/那么的明亮,像水晶一样/哦,那是我在人世的第一个泪滴/扁担挑着柴火/箩筐装着梦境”。吴重生出生在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仁忠坞自然村。通济桥水库二期改造工程的启动,使他们全家成了库区移民。这首诗使用的都是诗的语言,轻盈,空灵,有韵味,有意境。读之令人回味。人和自然之间隔着一层胞衣,这是诗人独特的想象,而“来人世的第一声啼哭”由山那边的水保管。在诗人的笔下,人与自然,人与山、与水都是一种并列且无比亲近的关系,或者说自然和山水都是“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今天我来了,往事便不再沉沦。可见在“我”重返出生地之前,“往事”一直是处于沉沦状态的。一个人最“往”的“往事”莫过于他出生的那一刻。当“我”找到自己遗落在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那种感慨,无疑是对生命本真意义的呼唤。

重生的诗歌艺术才华很充沛,想象力不同凡响。他的诗写得很干净,很美。什么叫干净?是因为除了诗人讲的真话以外,没有多余的文字;什么叫美?那是一种意象之美,创造之美,韵律之美,思想之美。吴重生的诗歌情怀表达得很真诚。我说他的真诚是指的他不伪饰。笔尖流露出的美好,是因为他心底有爱,有光。

以五十岁为一个年龄段,吴重生的时间构成不这样的:浦江二十年、金华十年、杭州十年、北京十年。他一直在路上,他的故乡也一直在路上。他经常在北方遥望南方的故乡。回到南方,他又会遥望北方那个心灵的故乡。从他的作品里边,读者能读到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感慨。就像他写清明节那首诗的最后一段:“有时候,雨是一种感情符号/它的出现,代表着一个季节的重生/从不存在到地的旅程,就是占领时空的过程/这是一个生者的节日/所有的路标,都指向哲学深处”。明明是为纪念逝者而设立的日子,诗人偏偏说这是一个生者的节日。这种逆向思维,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的思想。这首诗,引起了我情感上的共鸣。

记得重生曾在一篇散文里提到“写诗是一种美德”,对此我深表赞同。我觉得重生就是美德的践行者。他的诗,他的文,表现出来的都是真诚、美好的东西。这种真诚和美好感染着他,更感染着广大的读者。有一次他出差山东聊城,一位素未谋面的读者,当面背诵了他写家乡的一首诗。这位读者从未去过重生的家乡,可见好的诗歌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根据“央视频”2020年6月7日报道整理,已经作者审定。作者时任《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五湖四海浦江人⑤丨陈琪:两处浦江 一生情怀
04:34
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今天这座城以他之名颁了一个奖
晚潮|重生身上有特别可贵的传统文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