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五届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寻求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中突破突围,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共荣的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6%。守牢发展和生态平衡底线,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森林资源优势,我县以项目为抓手,重点推广“一亩山万元钱”高效生态栽培,充分利用林下空闲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以林下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4月23日,在湫山乡方宅村油茶种植基地里,三四十位村民们正在油茶林里种植黄精。湫山乡是我县主要油茶产地,有着23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至今,湫山乡还有近千年老油茶树13棵。
1958年,由于发展油茶成绩突出,湫山乡受到国务院总理亲自签名奖状予以表彰。
1963年,湫山乡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发奖状表彰。
近年来,湫山乡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湫山乡有油茶种植面积达2.2万亩,茶油产量150吨,年产值2300多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年增收1500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全乡经济振兴的“关键一环”。
为了打造绿色高端农业,深耕 “油茶”产业品牌 ,湫山乡邀请农科院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当地的土壤非常适合套种。因此,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境内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以油茶林下套种黄精方式作为助农增收的载体,从而进一步实现产业增效、土地增值、农民增收。

方宅村共有油茶林5500多亩,是套种黄精试点村。方宅村党支部书记方建平介绍:“我们村有60亩村集体油茶林,通过套种黄精可以减轻油茶管护压力,改良土壤,促进油茶生长,让土地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一地双收’。”
浙江省开化嘉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余霞卫表示:“黄精是一种药食兼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肾健脾、益气养阴、强身健体的功效,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黄精生长周期是3-5年,此次套种的30多亩,4万多株黄精,按现在的8元每斤的价格,3年后预计有200多万的收入。”

在推广油茶套种黄精的同时,湫山乡还建设了油茶加工厂,进一步提升油茶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湫山乡将继续立足自身优势,以科技推广应用为突破口,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重要内容,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增长点,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的油茶产业,以实现湫山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大早,步路乡双狮村村民王均林就在竹山上忙活开了。去年11月份,他在自家承包的这8亩毛竹林里套种了5亩左右的大球盖菇,目前头茬菌菇已经进入采摘期。毛竹林里,一朵朵白色菌杆、伞面赤红的大球盖菇从地里探出“小脑袋”,长势格外喜人。
大球盖菇又叫赤松茸,具有成长周期短、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市场每斤可达35元。
食用菌销量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加上专家免费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帮忙联系优质菌种,王均林套种的5亩收益颇丰:每亩产量预计能达800斤左右,收益可达1万元。作为仙居县宇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均林计划下半年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好林下套种产业。

仙居除了油茶林套种黄精和毛竹林套种大球盖菇以外,还有古杨梅群复合种养、香榧套种食用玫瑰、阔叶林套种铁皮石斛等多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这种林下复合套种生产模式,一地两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为切实保障林业生产经营的高效开展,提高林地产出和林下空间利用率,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着重加强“四联帮扶”,由县级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组成帮扶团,以实际行动助力林业生产活动,并采取联系企业、联系基地、联系村、联系农户的“四联制度”,帮助村民走出“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实现产业提质扩容、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