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细逛路桥博物馆|灵山遗址——路桥之地的文明源头断想

潮新闻 通讯员 阮雅妮2023-04-24 12:36全网传播量419
00:00
00:00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茫茫的大地间仰望星空,我们难免会去追溯我们的起源,去追问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追寻历史,挖掘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要了解过去,更是因为历史中饱含着我们如何战胜艰难困苦、走向幸福的基因密码和文化密码。读一读历史,我们会收获良多,启迪未来。

幸好,路桥有了一座非常漂亮的博物馆,它带着我们穿过重重历史迷雾,了解我们的前世今生。

灵山遗址

灵山,在路桥的历史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路桥最早的地名,便为“灵山乡”。传说是因为山脚下发现了偌大一只乌龟,被进献给了朝廷。

那时大概处于秦代。古代占卜之风盛行,乌龟被投到火里焚烧,拿出龟甲辨认上面的纹路,解读上面的符号,就能预测吉凶、断事可否。乌龟越大,也就越灵验。因此大乌龟亦被称之为灵龟。

时之久矣,大乌龟越来越少,能发现一只,自然是祥瑞之事,此事被记录下来也不奇怪。发现灵龟的山被称为灵山,路桥因此得名“灵山乡”。

传说固然能引起人们对遥远年代的遐想,但灵山真正让路桥人认真关注的,是起于2010年3月的一次文物勘探。

灵山遗址,位于灵山街西侧灵山的东坡。2010年3月在建设中央山(灵山)公园时,有群众发现并捡到不少夹砂和夹碳陶片,经当地文物部门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地专家确认,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具有河姆渡文化晚期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灵山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木器、石器。其中陶器的器形多样,纹饰丰富,以夹砂陶、泥质灰陶为多,其次为夹炭陶和泥质褐红陶。

目前共发掘出一只藏窖、30多件石器以及数万件陶器碎片,这些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挖掘出的石器中,有石犁、石镞、 石锛、古凿等各种磨制石器,这些器物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

在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工作重点一直是在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的在浙江,考古工作基本是个空白,但是灵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个空白。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碳化稻米,表明路桥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上交通技术,并在沿海孤丘上开始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创造着远古文明。

在河姆渡时期,稻作农业比较成熟,稻米和莲藕、菱角以及猪羊等食物一样,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此次灵山遗址出土的稻米遗存有上百颗,通过研究发现,稻米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因此它和河姆渡遗址中的稻米遗存有一定的联系。灵山遗址依山傍水,聪明的河姆渡人选择家园的技巧,往往是找个不太高的小山丘来避风朝阳,并且是植被丰富又靠近海边的,因为这可以保证他们吃穿住行基本无忧。

沧海桑田

不过,有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依山傍海的地方生活?因为按照路桥海岸线推进的考证,6000年前,这里应该是沿海之地,而众多山丘只是海中的零星岛屿。

在路桥博物馆的二楼,就有一幅路桥海岸线变迁的电子地图,清晰地显示了这一点。

五六千年前的路桥海岸线尚处于桐屿一带,路桥绝大部分地方尚未成陆,近岸处岛屿星罗棋布。后来,经过湖沼变迁,海积物逐渐沉淀,陆地向外延展。2500年前,在椒江南岸至横街一带形成古沙堤。千余年前,路桥以东至新桥一带成陆,新沉淀区才有了横街、下梁以东的滨海平原。

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其实也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种假说是,发生在五六千年前的大洪水,其实是一次大海倾。因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原本大量的陆地被海水淹没。

东晋葛洪写的《神仙传》中就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一名法力高强的道士名叫王远,有一天他来到吴郡,当地有个富商请他吃饭。王远则让人去请一位名叫“麻姑”的仙女一起赴宴。麻姑还没露面,就先差人捎来一句口信,说自己和王远已经有500年没见面了。过了一阵子,麻姑飘然而至,说,自从上次见面,东海已经三次化为桑田,这次过来,看到水位比往年浅,只有上次会面时的一半,难道又要化为桑田了吗?这就是“沧海桑田”的来源。

据地质学家考证,正是因为海侵,原本生活在平原的人不得不往高处迁徙,而没了原本狩猎采摘的自然环境,也逼得人们开始大量开垦农田,种植粮食。就这样,沧海没有变成桑田,而是在沧海的步步紧逼之下,远古的路桥人,进入了早期的农业文明。

窖井圈

路桥博物馆展厅的模拟场景将5000年前先祖的生活场景重现,手绘墙画背景描绘了灵山遗址依山傍水的地形与环境。丛林里,女人在采集果实和稻子;男人在狩猎麋鹿,猎狗追逐在干栏式建筑旁边,女人在织布,不远处的围栏里有几只家猪。日落之后,人们回到居址附近,猎人将捕获到的麋鹿等剥皮,架在火上炙烤,围着篝火享用食物。

在灵山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被称为史前“冰箱”的一个由整段树木掏空制作而成的“木桶窖”。

灵山遗址文化堆积覆盖在厚薄不一的杂乱沙土层下,顺着地形呈坡相分布。从纵向看,根据地层深度和出土文物,大致分为上(晚段)、下(早段)两部分,分别形成于商周时期和河姆渡文化晚期。这个木桶就出土于下(早段)部分,也就是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

6000多年,沧海桑田。木桶除了上部有明显的碳化现象外,其他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近距离观察木桶,只见木桶上宽下窄,中空无底,呈现侈口(广口)束腰的独特造型。

它最独特的地方是采用整木的结构制作,就是将整段木头从中间挖空,以原木的自然形状作为木桶的形状。木桶整体呈黑褐色,除了自然碳化外,外壁局部还保留了灰黑色的涂料痕,表面还保留了树木本身的纹理。

让人称奇的是,木桶内表面平整光滑,薄厚均匀,有人工挖凿打磨的痕迹。木桶底部平整规则,与地面稳贴,体现了当时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准。

“灵山遗址”的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它把台州沿海地区的文化源头从商周时期上推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近6000年,也将台州市区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多年。

了解过灵山遗址才了解了路桥的起源,谁又能想象到6000年前的这里,我们的先祖曾在这儿生活。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我前行在路桥的土地上,我走的依旧是路,依旧是桥。尽管时光荏苒,土地迁移,但我的心中依旧是稻米五千年飘香。


相关新闻
来一场Book思议的碰撞
学一项劳动技能,助力特殊儿童拥抱幸福
党群连心富先行 小稠共富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