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2时许,中国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在台北士林区家中自缢身亡,享年85岁。
2019年,朱铭在其作品《不朽·朱铭·古沉木太极拱门》前,图片来源:朱铭文教基金会
提起朱铭,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太极系列》和《人间系列》,他是台湾现代主义艺术历程的代表人物,2019年,台湾朱铭美术馆建馆20周年时,朱铭还在采访中表示艺术不言“退”。
朱铭1938年出生在台湾省苗栗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5岁初,他跟从妈祖庙雕刻师李金川学习传统庙宇的雕刻与绘画。30岁时拜入台湾现代主义雕塑界大师杨英风门下。朱铭融合了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的精神,逐渐发展出超越两者的独特风格:早期以乡土主题如“牛”、“牧童”等雕刻,后期融合了中国哲学——以“太极”等现代雕刻闻名。
朱铭跟随杨英风学习了8年,老师告诉他:“不要太细腻,要简化。”简约和大胆成了朱铭日后的主要风格。
他的创作不仅简练明快、而且善于发挥各种材质的特性,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刻的精髓,创造出一种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
朱铭,《同心协力》,1976年,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在杨英风的建议下,朱铭开始练习太极,逐渐发展出兼具重量感和动感的“太极系列”。这一系列深化了朱铭的艺术层次,简化了“形”而增加了“神”。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朱铭全面发展其艺术创作的时期,在持续创作“太极系列”的同时,朱铭独自赴美学习,探索创作了“人间系列”,表现其对生活和人物的观察。
朱铭的雕塑涉及多元的创作材质,善于表现材质特性,融合并超越了传统与现代雕塑的技法和风格,酝酿思索一种生活化且具自由精神的创作主题。
朱铭,《太极系列-单鞭下势》,1986年,朱铭美术馆藏,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人间系列-排队》。图片来源:香港“点新闻”
在带领东方艺术走向国际之后,朱铭将国际艺术语汇与精神带回了中国。1999年,历时12年筹备的朱铭美术馆在台湾省新北市金山区开馆,同时成立朱铭文教基金会。朱铭美术馆收藏了朱铭逾六十年的创作,以及其师李金川、杨英风,其子朱隽以及国内外重要艺术家作品,秉持“推广雕塑艺术”、“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两大宗旨。
2019年,朱铭美术馆建馆20周年之际,朱铭以埋藏逾5000年珍贵古茄苳沉木雕刻的“太极”新作,在位于新北的馆址开展。这件木制“太极系列”中最大的雕塑并非朱铭“杀青”之作,当时年逾八旬的他坦言:“艺术家不能休息,更没有听说过有艺术家在退休的。”
从台湾民间艺人起家,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创作出带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乡土系列雕塑,并因此成为台湾乡土运动的代表人物。此后,他又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精神,创作了太极系列雕塑,一举成为闻名世界的雕塑家。随后,朱铭先生所创作的人间系列雕塑,前后延展三十余年,由“旁观”到“介入”再至“哲学”,完成了对于人本主义及社会哲学层面的探索。
朱铭曾说:“成立美术馆,是为了呈现艺术发展的过程;成立基金会是要让美术馆能永垂万世。也是为了作品建设一个好归宿,钱本是社会的,回归社会叫圆满。”
朱铭的创作不乏有名人抢着收藏,尤其是“太极”系列常常进入名人家中,其中就包括张国荣。1995年张国荣生前受访时曾提过,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家是朱铭和亨利摩尔,并在他家的门厅里摆放了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作品。在拍“写真集”的时候,也特地在朱铭作品展上选景。
在香港,多处可见朱铭的作品,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地标《仲门》、中环交易广场平台上的《太极》、金钟中银大厦正门的《和谐共处》,及放置于香港文化中心的《人间系列-排队》等。
其中,《和谐共处》是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委约朱铭为香港中国银行总行创作的大型青铜雕塑。这座青铜雕塑特有的重量感和动感,与建筑物“节节高升”的现代造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朱铭在其作品《和谐共处》前,图片来源:朱铭美术馆
在香港导演彭浩翔执导的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中,女主角周迅因为喜欢朱铭的雕塑而让剧组特地来台湾拍摄朱铭美术馆的景色。在电影的结尾,周迅面对着朱铭的雕塑,回想着他在创作时的快刀,并与自己在感情中的犹豫不决对比,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经典场景之一。
《撒娇女人最好命》片段,图片来源:知乎
朱铭文教基金会在事件发生后发布声明与悼词:“本会全体同仁以无比伤痛的心情,代表家属,感谢海内外各界人士长年以来对朱铭先生与朱铭美术馆的支持。”并在公告中表示:“将持续秉持朱铭先生推广艺术教育的精神,继续深耕朱铭美术馆——把艺术的种子,种活在您我的心田。”
根据检警调查,朱铭并未预先留下遗书,警方在屋内客厅只发现一张他与妻子沟通的纸条,仅写四个字:我上楼了。意指他上楼运动,请家人毋需担心。
朱铭美术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