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蜱虫叮咬进入高发期 专家提醒户外活动应避免长期坐卧于草地和树下

    潮新闻 共享联盟·新昌 施俞堞 项泽统2023-04-21 07:53全网传播量2200
    00:00
    00:00

    4月,天气转暖,农耕繁忙,踏青、野营、赏花的人越来越多。市民朋友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都有可能接触到蜱虫。那么,如何预防蜱虫叮咬?被蜱虫叮咬后又该如何处理呢?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4月18日下午,记者在县中医院发热门诊门口遇到了市民王先生,王先生告诉记者,前几日他上山采茶,回家换衣服时发现脖子上多了颗“黑痣”样的凸起,经医生检查后确认,这颗“黑痣”就是蜱虫,其头部已经埋入皮肤,要进行手术切除。王先生回忆称,被叮咬时并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仅是叮咬处有些瘙痒,“用手一模,摸到脖子上多了个小包,照了镜子才发现不对劲。”王先生表示。

    蜱虫也叫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蜘蛛的亲戚,外形类似蜘蛛,成虫有八足,体长不超过一厘米,喜欢叮咬皮肤比较薄弱的地方,如脚踝、脖子等。据县中医院呼吸感染科主治医师章立江介绍,开春以后,发生蜱虫“叮”人事件的几率逐渐增多,尽管目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并不多,但市民朋友们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每年4月到10月是蜱虫生长活跃期,5月到7月是其活动的高峰期。被蜱虫咬伤后,会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大多数人会出现过敏或发炎等轻微症状,有基础疾病的人及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重症。”章立江说。

    “蜱虫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身上携带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章立江告诉记者,由于蜱虫寄生在人体后靠偷取“血汁”生存,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尤其大量吸血以及叮咬超过72小时,风险更甚,轻则可导致发热、胃肠道等症状,重则甚至会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蜱虫病”。“蜱虫病”全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器官衰竭然后死亡。章立江表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个病的病案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章立江告诉记者,当发生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能“粗暴”对待,要谨慎处理。因为蜱虫头部装备了强悍的吸血口器,呈倒钩状,如果生拉硬拽,处理不当,很可能拉断把口器留在皮肤里,导致潜在危险。处理时也不能用手指直接捏拽蜱虫,因为手指的接触面大,可能让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还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可以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的口器放松,然后用镊子尽量靠近皮肤处夹住蜱虫头部,垂直方向把蜱虫取下来,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尤其是接触了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也要进行消毒。”章立江强调,被蜱虫叮咬后的几天里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记者从县疾控中心获悉,近期该中心正在加强蜱类监测工作,通过了解蜱类的生活习性和季节消长等基本情况,为相关疾病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蜱虫怕冷又怕热,经常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出没。”县卫健局疾控中心副主任陈良月表示,蜱虫在自然界很常见,不仅是草坪、树木茂盛的地方,一些常见的动物例如猫和狗的身上也会有,遇见时没有必要过度恐慌,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陈良月建议,外出游玩时可穿戴合适的长袖长裤,扎紧裤腿袖管,最大限度减少暴露的皮肤面积,同时建议着浅色服装,以便发现身上有没有蜱虫。花露水、驱蚊草等驱蚊用品对于对抗蜱虫不是特别有效,可以使用专门的去蜱产品,如喷雾或涂抹剂,并根据说明正确使用。在野外时,应尽量避免在高草和树下等潮湿阴暗环境中长期停留坐卧,离开户外后要检查身体上的蜱虫并及时将其拔除。“家有宠物的市民要特别注意,动物容易被蜱虫寄生,要带他们定期做驱虫护理,去野外回来,要认真检查,以免将蜱虫带回家里。”陈良月表示,在户外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将自己和宠物彻底清洗干净,以免遗留蜱虫。

    相关新闻
    守护“朝夕美好” 共绘七彩风筝
    嵊州新昌站新增两趟列车
    做一杯有“高度”的茶 新昌县茶业持续迭代助农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