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南浔辑里村:湖丝传奇从这里走向世界

    潮新闻 谢占强2023-04-21 07:48全网传播量996
    00:00
    00:00

    近代上海开埠后,湖州地区生丝及其产品销售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明、前清时期的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格局,发展到主要行销国外市场的新格局;由主要依托苏州和广州,间接拓展国内外市场,变为主要依托上海直接拓展国际市场,与上海经济关系紧密度得到了加强。

    同时湖州区域内部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双林镇、菱湖镇为中心次级生丝贸易物流中心逐渐让位于区位条件更加优势、联接上海更加有利的南浔镇,并引发了湖州地区本地商人的崛起。

    有人评价:“南浔镇西南乡辑里(七里)村所产辑里丝质地尤精,闻名遐迩,以至于由南门出口至海外的湖丝一概统称为辑里丝。”

    清末民初的南浔镇,市场直到国外,“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人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庄苏杭,番船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南浔镇得益于卓有成效的市场机制,成为无可取代的湖丝集散地。湖州从苏杭的经济腹地,变成了上海的经济腹地,区域经济架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俯视辑里村 通讯员 沈勇强 摄

    辑里村,原名七里村,在元代末形成村落,因为相距横街、马腰、南浔三地都为7里路而得名,原为淤溪俞塔村,清顺治八年(1651)蔡弈深的《温文忠墓志铭》说:“讳亮者,复迁乌程之淤溪。”淤溪即为村东息塘在穿珠湾附近分流至村的一条支流,是以溪为村名的。

    清康熙以前,“淤溪”一度与南浔、马腰、乌镇并称为镇。淤溪镇即为七里村。

    南浔镇南是湖州㘰浜村落的密集区。辑里村正好位于横街到南浔的中段,从圩田的范围属于横街区块。

    横街地势坦荡如砥,河港交织如网。东缘濒临息塘,堤岸线长6公里;西南隅双林塘(湖嘉航道)逶迤环绕,另有两条较大的支流纵贯中部。这些大河大塘底定了横街圩田架构,蜿蜒的小港汊深入圩田,形成了一个个㘰浜,使村落散布在圩田的各个角落。

    以双林为中心,自然村落只有㘰没有浜。而南浔和练市一带,除了湖州地方特色的㘰村,也出现大量通名的浜村,在横街128个自然村中,以“㘰”命名的有26个自然村,以“浜”命名的有35个自然村,㘰浜村落合计接近50%。

    㘰的密度很大,比如长五㘰,据当地调查因村有五只㘰浜而得名。辑里村位于横街北沿,其周围包裹着一系列㘰村,陆续㘰、万善㘰、张家㘰、义善㘰、鸦雀㘰、特来㘰、富阳㘰、牛耕㘰、毕睦㘰等。

    横街原名横界,还真有点界的意思,因为横街往南,更多自然村以“浜”来命名了,永联村10个自然村,其中8个为浜村,分别为:诛一浜、燕河浜、龙虎浜(落花浜)、漫头浜、天家浜、双燕浜、辑家浜、吴家浜。

    1980年代横街地图(辑里位于横街北部)

    辑里村一带的桑基圩田形成于宋代。元末时期,村民就栽桑养蚕,精于产丝。

    辑里村屠、温二姓为本地望族,温体仁为明末内阁首辅大臣,祖居辑里村西村,辑里村边原先有座温氏祖坟,乡民们叫它“宝剑坟”。

    从明代开始辑里丝名扬海内外,辑里丝之名即以村命名。早在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中就有:“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南浔)仅七里,故以名。”

    明万历年间,七里村率先改良蚕种,改进养蚕和缥丝技术,所产之丝具有白、净、柔、韧的特点,成为湖丝最佳者,“七里丝”渐渐成为湖丝的代名词。

    清康熙年间,“七里丝名甲天下,荤毅输将,其名上达京师,大贾皆冒七里。”

    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七里村也同时被雅化为辑里村,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杭州、嘉兴、苏州等地竞相使用“辑里丝”之牌号。

    据周庆云《南浔志》载:“辑里村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农人栽桑育蚕,产丝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开,遂行销欧美各国,曰辑里湖丝。”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产自南浔辑里的“荣记湖丝”获得了大奖。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南浔周氏在无意中创制了“辑里干经”,对辑里土丝进行了改良,丝佳而工廉,畅销海外各国,“南浔辑里丝”遂一时名甲天下。

    清代辑里湖丝

    事实上,自晚明直到民国初年,湖州南浔镇一直是湖丝的重要集散中心,“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区区得地虽偏小,客船大贾来行商”,每当“新丝上市,商贾辐揍。列肆喧闻,街路拥塞”。镇南栅的丝行棣,丝行“列肆购丝”,“商贾骄毗,贸丝者群趋”,极盛时“一日贸易数万金”。

    辑里丝生产系农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

    南浔辑里丝之质量,其所以能明显优越于他地,与当地自然条件之优良,农人缫丝技术之高超,培育蚕种之精心,选择制丝用水之讲究诸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蚕种优良。在明万历年间,该村村民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该蚕种因其所产蚕茧小如莲实而得名。这种蚕丝,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辑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村旁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水清如镜。

    清道光二十年(1840)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倶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繅丝,光泽可爱。”

    三是繅丝技术高超。辑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繅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辑里湖丝挂可比土丝多挂2个铜钱而不断。 通讯员 项飞 摄

    近代湖州蚕丝业主要还是传统的农村种桑养蚕缫丝业(亦即土丝业),机器缫丝在湖州整个蚕丝业中所占地位并不重要。

    湖州土丝的出口,大约以1884年“为最盛”。早在咸丰年间,上海商人徐荣村拿湖丝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奖。但湖丝只是土丝中的佼佼者,并不能代表优质,更不是发展方向。

    因此,同治七年(1868)以后的数年中,南浔辑里丝在与法国、意大利机缫厂丝竞争中受挫,出口量锐减,丝价大跌。

    为了扭转湖丝外销的颓势,湖州人对土丝进行了一次改良,即对生丝进行复摇整理,加工成“经”出口。清同治前,出口外销的只有辑里丝,而无辑里经。同治十二年(1873),南浔商人周昌炽仿日本人的做法,将湖丝纺成干经出口,销路很好,盛行英法等国,出口贸易因此由干经垄断。

    湖州一带市镇原来代洋庄收丝的客行也纷纷改为乡丝行,收买白丝,售与经丝行,摇成干经出口,称辑里干经。后又有方经、大经、花车经名目。其改良虽是在极其“被动”的情形下完成的,但极大地推动了辑里湖丝出口贸易的兴旺,摇经一时也成了南浔农村重要的手工业。

    辑里湖丝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制成辑里干经出口后,以质高价廉著称,保持了几十年的市场优势。

    缫丝 通讯员 沈勇强 摄

    这一由丝到经的转变,使湖丝比以前更为均匀整齐,因而赢得了较大的国外市场,特别是在国内其他地区所产土丝基本上不再出口时,湖丝仍有一定的国外销路。

    20世纪20年代时,“土丝不销与洋庄,故内地丝行之贸易,一落千丈,如嘉属一带,仅存十分之一,皆系本庄丝行,而洋庄业已绝迹,杭属亦然。惟湖属尚有七里丝经销售于洋商”。

    湖产土丝之所以还拥有一定的国外市场,除价格较厂丝低廉外,还由于其质地优良,其拉力绝非厂丝所得项背,而色泽亦较胜一筹。

    不过,湖丝虽然经历了这一改革,但与厂丝相比,干经质量仍然不逮。当时就有人指出,“盖近世欧美丝织工业,逐年进步,所需原料,均需条分匀称,类节去净之丝充之,而七里丝虽上车摇过,其条分糙块,远不及厂丝之匀净,其为摈斥,势所然也”。

    因此,从外贸出口看,土丝销量自19世纪末起逐年下降,辑里丝的出口量,1912年已不及1880年的一半。手工缫丝毕竟难敌机器缫丝,1930年代湖州丝业跌入谷底,“辑里湖丝”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辑里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村,分龙漾穿村而过,连接着村东的雪荡河和村西的西塘河,就是这一方清澈明亮的水土曾经孕育出一缕缕洁白细韧的蚕丝,光泽四射。

    辑里村南的民国水泥拱桥——苏鲁桥(湖州最早的水泥桥之一)

    现在只有村南的苏鲁桥、村北的开济桥,两座珍稀的早期江南水泥桥述说着辑里村当年蚕丝业的辉煌。

    苏鲁桥位于辑里村徐家埭自然村,是一座单跨水泥桥。辑里村后跨息塘河的开济桥曾是通往南浔的主要陆路通道,原本是一座规模更大更壮观的五孔民国水泥桥,可惜为适应航运需要,开济桥的主跨被抬高放宽失去了原貌。

    这些不为人所知的民国桥都以水泥作为建桥的原材料,水泥在当年还属于舶来品,被当地人称为“洋灰”。早期的水泥桥实物数量稀少,这些桥可以说是我国水泥桥的先驱标本,在桥梁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越发凸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