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颁奖盛典的日子。
在大奖正式揭晓之前,明天上午10:00,“虚实之间”——钱江晚报×浙江新华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文化沙龙将在蝴蝶剧场黑匣子剧场举行。
毕飞宇、阿来、叶舟、徐则臣、毛尖、路内、乔叶、刘洋、苏七七、林棹、梁清散、戴浩然等作家将围绕“文学可以为现实做什么”“科幻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当我们说女性力量”三个主题,进行三场精彩的谈话。
“虚实之间”文化沙龙的主持人张潇,一位动漫从业者,也是一位新生代科幻作家。
其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等杂志,与知乎合作出品有专栏《流星过客——我与科幻的20次相会》,曾获“未来科幻大师奖”“光年奖”“水滴奖”“微博十大科幻新秀作家”。
6岁读金庸,泡在故事中长大
如果追溯作家们走上写作道路的源头,大都离不开一个被书籍和阅读包围的童年。
张潇,也是泡在故事中长大的。
从他上小学开始,家里就给他订杂志和画册,有意培养他阅读的习惯。那时候,《故事大王》《动画大王》都是在中小学生中很流行的杂志。
其中,《故事大王》是一本定位通俗儿童文学的杂志,上面刊登的故事讲究情节的生动和趣味。《动画大王》则是一本漫画故事月刊,曾连载过《黑猫警长》等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这两本杂志,张潇一开始还读得津津有味。后来随着年纪和见识的增长,上面的故事越来越难以吸引他。
1978年,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开启了中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虽然后来一场“科文之争”,让蓬勃发展的中国科幻短暂陷入低谷,但好在又于九十年代左右恢复了元气。
在这股科幻热潮的影响下,科普类杂志不断涌现,包括影响了几代人的《飞碟探索》《奥秘》等。
也正是在这股科幻热潮的影响下,《奥秘》和《科学画报》两本杂志,进入了张潇的生活。
《奥秘》主打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外太空的扑朔迷离、探险家的艰苦卓绝,比如锦州有个小女孩有透视功能,荷兰冒险家能在冰里待超过一小时等。《科学画报》则是一本诞生于1933年的老牌杂志,侧重于普及科学知识。
再后来,张潇开始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套科普书系,至今仍然在中小学生之中广受欢迎。
不过,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仅仅是培养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真正对张潇进行科幻文学上的启蒙,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机器猫》漫画,一个是刘兴诗主编的《中外科幻小说大观》。
张潇出生于1987年。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为《机器猫》的漫画书。书中那只可爱的蓝胖子,有一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满了时光机、竹蜻蜓、任意门等道具,是许多人童年的终极梦想。
1991年,中国电视台开始播放同名动画片,圆滚滚的可爱机器猫风靡全国。
读小学的张潇,在地摊上看到了它的漫画书,立刻被吸引。并开始存零花钱,一册接一册买回来看。
“时间旅行、物质转化……里面各种神奇的想象,甚至有些成为了现在某些黑科技的雏形。就那个年代而言,这些想法太超前了。”张潇说。
张潇的另一本启蒙读物《中外科幻小说大观》,是一本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短篇科幻小说的精选集。除了收录郑文光、叶永烈、刘兴诗、童恩正、吴岩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还收录了莱姆《电子龙的故事》、史蒂文斯《化身博士》、阿瑟·卡拉克《太阳帆船》等西方著名科幻作家的作品。
阅读它的过程,大大扩宽了张潇的科幻视野。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张潇只是一个沉浸在科幻世界的科幻迷,那就大错特错了。采访过程中,张潇反复强调自己看书很杂,在阅读上,是一个“杂食动物”。
比如,6岁那年,他就捧着父亲的一本《射雕英雄传》看。那时候太小了,很多字还认不全,遇到不认识的就跳过去。“比如黄蓉的蓉我不认识,便读作黄x,看到这两个字,我就知道是个人名。”
到了初中,家里给他在新华书店办了一张卡,在书目上有了更多选择。那段时间,他迷上了《哈利波特》《指环王》。
再后来,他读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二者作品中超现实主义的部分同样深深地吸引了他。
尽管喜欢读的书很杂,武侠、奇幻、推理、悬疑、科幻、严肃文学……但张潇认为,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都超脱于现实。
“我一直渴望超脱现实的引力。阅读中遇到的幻想部分,总是更能吸引我。”张潇说。
脑洞大开,以写作超脱现实的引力
超脱现实的引力,不仅是张潇阅读选书的标准,也是他科幻写作的一大特色。
张潇最早开始写作,是一篇游戏同人小说。
那时,他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喜欢在上课之余,玩几把游戏。当时他着迷于一款名为《恶魔城》的游戏。玩的时间久了,便不再满足于通关,而是对游戏角色背后的故事产生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写作的念头。
于是,他以游戏角色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篇小说,发表在《游小说》杂志上。“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写了东西还可以发表。”张潇说。
大学毕业后,张潇先是去了一家专业对口的机构,从事和航天相关的科研工作。后来,喜欢看书的他更想从事出版,便辞掉工作,回到南开大学攻读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
2014年,读研期间,张潇在科幻星云网站发表了第一篇科幻作品《星之彼方》,虚构了一个太空旅行的故事。
接着,《灯塔·归途》《1024》《电子归墟》《成为人的步骤》《模拟家庭》等作品陆续出炉。
由于科幻比较小众,光靠写作不足以谋生。研究生毕业后,张潇选择入职腾讯做漫画业务。后来选择创业,开了一家漫画制作公司。
期间,无论多忙,他依然会坚持写作。
根据中文科幻数据库,从《星之彼方》开始,2014年至2022年期间,张潇每年至少公开发表一部短篇科幻小说,最多时为2019年,发表了4篇。
张潇的小说极富想象力,注重故事性的同时,也讲究叙述手法的创新。“对我来说,和幻想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实在不够精彩,甚至令人失望。”
为什么现实中的人不会飞呢?在张潇的世界里,写作是为了消解现实生活的无聊,也是为了探索人类想象力的奥妙。
2022年,张潇最新作品《和故事有关的故事》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群南来北往的旅人聚集在这个叫作“和故事有关的”小酒馆。酒过三巡,老板宣布开始今晚的保留活动——任何客人,只要能够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就能赢得一杯老板的免费特调。
老板那几手珍藏的特调远近闻名,众人纷纷跃跃欲试,开始轮番上阵讲述起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可未曾想到这一个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却渐渐串联了起来,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笼罩在众人身上……
在这部小说中,故事被指代为“祂”,一个生命体。张潇说,这是他近几年来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小说。“我尝试杂糅了几个不同的点子,最终将故事推向宇宙层面的奇观,和打破第四面墙的叩问。”这也是他在幻想的维度上,走得最远的一部小说。
在张潇的办公桌上,摆放了许多他们公司制作的漫画书。在这些漫画书之外,有三本科幻著作格外显眼。
分别是科幻作家杨晚晴的《归来之人》、慕明的《宛转环》、钛艺的《火花》。三位作家,都是张潇从事科幻写作后认识的朋友。
“张潇兄,便努力写呀!”打开其中一本,几个手写的字映入眼帘。说实话,看到青年作家间如此真诚朴实的勉励,很难不感动一下下。
张潇也很乐于谈及他们。“晚晴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人,他写父子情可能会写到自己痛哭流涕。”
“慕明,她对文学十分诚恳,是一个纯粹的创作者,让我非常敬佩。”
“钛艺是一个非常硬核的村上春树爱好者,国内那么多仿日式风格的科幻作家,可能他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深得精髓的人。”
张潇说,不仅仅是他们三个,其实还有许多写作上的朋友,大家关系都很好,平时也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交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看看这个人写了多少字,那个人又出版了什么新作品,就会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努力了。”
曾因春风悦读榜“追星”成功
张潇是春风悦读榜的老朋友了。
正如他前面提到自己这几年最满意的小说,名字为“和故事有关的故事”。张潇,和春风悦读榜之间,也是有故事的。
2021年4月,第九届春风悦读榜把新人奖颁给了陈春成——一个颇具才华的年轻作家。
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甫一面世,便凭借瑰丽轻盈的想象和温柔悠长的笔触,引发诸多文学界人士的惊喜和赞叹。
与小说集同名的作品《夜晚的潜水艇》,讲述了一个关于想象力和幻想的故事。
少年陈透纳,具有天才般的想象力,每当夜晚降临,他的房间便会幻化成一座潜水艇,书桌变成控制台,前方的玻璃透出深海的景象,他和他的副驾驶皮卡丘,还有队员妙蛙种子一起在海中航行……
读到这个故事的某些段落时,张潇仿佛透过纸张和文字,看到了自己。
“用被子蒙住头,被窝就变成了一艘宇宙飞船。”和陈透纳一样,小时候的张潇每晚临睡前,也喜欢漫无边际的想象。
在那个堡垒中,房间里的书本、零食,可以变成任意一种样子。
在那个堡垒中,他感受到了私密、快乐和自由。“被子一拿开,那个世界就消失了,我也回到了现实。”
张潇说,阅读陈春成笔下的一些故事,会让他产生“这正是我想写的”惊喜之感。
小说《夜晚的潜水艇》中,面对现实的压力,少年陈透纳最终选择了放弃想象力,做回一个普通人。
张潇想到10年前,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日子。那时候,他还在“混”贴吧,并在里面结交了许多喜欢写作的朋友。尽管隔着屏幕,不知道对方什么模样,做什么工作,但并不妨碍他们热烈而快乐地交换看法,谈论文学,谈论写作。
可随着年岁渐长,其中很多人都没有再提起笔描绘自己想象中的故事了。这令张潇唏嘘不已。他说:“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的潜水艇。”
当知道陈春成要来杭州参加春风悦读榜颁奖典礼时,张潇也想参加。于是,在春风悦读榜的“牵线搭桥”下,他见到了陈春成。两人面对面聊了几句,还加了微信。张潇很开心,戏称自己“追星”成功。
2020年,著名历史作家马伯庸凭借《长安十二时辰》获得2019年度春风IP奖。张潇与他之间也有一点渊源。
马伯庸是张潇十分喜欢的作家,还在上大学时,张潇就是他的粉丝,那时觉得他遥不可及,如果能有机会见面请他签个名,都是值得高兴很久的事。现在,张潇创立的漫画公司,已经获得了马伯庸的授权,将他的三国系列小说改编为漫画出版。曾经只能仰望的作者,如今也成了合作伙伴。
在张潇看来,这样的转变,是人生很美妙的一种体验。而这种转变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每一条道路都是这样,越到后面,人越少。”
明天上午10:00举行的“虚实之间”文化沙龙,向广大读者开放60席现场座位已全部被占满。
不过,“虚实之间”文化沙龙还将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活动当天可在潮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视频号、微博号同步收看直播。每个单元的主题讨论会设置互动环节,线上观众可在观看直播的同时留言提问,参与互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