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菜市场,就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美味,遇见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面孔。日前,经过板块申报、专家初审、居民满意度调查、现场评审等环节,苏州市商务局发布全市首批8家“最美菜场”名单,近5年新建、改造后的双塔、陆慕、翠坊、目澜、湖苑、南星渎、第贰集贸、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脱颖而出。
“最美菜场”美在哪?记者走访部分菜场发现,这一方食事别有洞天:它既是时尚潮流的集聚地、打包一揽子惠民政策的“菜篮子”,也在坚守便民理念的创新中,延续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在这里,听着不绝于耳的讨价还价,望着眼花缭乱的各式食材,感受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温度,一颗心也甘愿被人间烟火俘虏。如果你想体验一把地道的苏式生活,不妨来逛一逛。
双塔市集:
体验时尚新潮的打卡地
从临顿路地铁站1号口出来,沿着定慧寺巷一直走,穿过叶家弄旁那座官太尉桥,就来到了双塔市集,欢喜地与姑苏人家的市井烟火撞个满怀。“早就听说过双塔市集的大名,毕业旅行第一站选择了苏州,怎么能错过这里呢?”被双塔市集横梁隔瓦、苏州花码、桃花坞年画等种种传统设计元素吸引的摄影爱好者小高,一来到这里就举起相机拍个不停。
自2019年改造完毕以来,双塔市集便因其古色古香的设计和新引入的图书、咖啡、小食、演出等众多时尚业态,瞬间在媒体网络、朋友圈吸睛无数。这几年,随着苏州文旅品牌的不断打响,双塔市集的名气也蒸蒸日上。
“每次有外地顾客进店,我都会推荐他们去逛逛这家市集,因为距离不远,卖的东西也很有特色。”在平江路羿唐丝绸店工作的店员说。像这样因为游览平江路而被引流踏入双塔市集的人群不在少数,双塔市集也因处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地带,成为几大最美菜场中外来游客呼声最高的一个,这直接决定了它的改造重点。
“因为挨着平江路、双塔等苏州著名地标,我们在改造时着重注入更多时尚、年轻的元素,包括引入一批特色小店,在市场入口处搭建起一个小舞台,上演评弹、街舞、魔术等节目,给不同年龄层的城市居民和游客带来一个全新的体验。”苏州名城汇邻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云龙说。
如今,双塔市集内,一家以碧螺春奶茶作为主打产品的苏州本土奶茶店“青年春”正风靡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内容平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纷纷点名要喝这样一杯“江南味道”。“青年春”创始人高总介绍,当初被双塔市集邀请入驻,便是因为这款富有苏州文化底蕴的碧螺春奶茶,而这是他们创立“青年春”的初衷。
在“青年春”隔壁,是一家来自日本北海道的网红咖啡店——“森彦咖啡”,两家店面一左一右满足着时下年轻人对特色饮品的消费期待。此外,双塔市集内还有十几家以苏式特色小吃为主的美食档口,踏入市集的那一刻,便可以闻到空气中散发的糖粥、酒酿、面点等原汁原味的苏式烟火香。
双塔市集在向着现代商业多业态、重体验的发展方向进阶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百姓服务的目的,依然承载着周边居民“不时不食”传统饮食习惯的讲究。
78岁的“老苏州”李乾琳便是双塔市集的忠实粉丝。4月10日早上7点,她照例来到一家蔬菜摊,拿起一把药芹直接递给“大块头”称重。“来‘大块头’这里买菜我都不需要挑的,保准新鲜!”
李乾琳口中的“大块头”就是这家蔬菜摊的摊主田乾坤,“自种自卖”“不卖隔夜蔬菜”是他生意红火的秘诀,从他的菜摊也可以看出双塔市集的经营特色。刘云龙说,双塔市集的蔬菜摊卖的都是经过处理的净菜和半净菜,对于菜品质量要求比较高,价格相应也比较贵,与附近的娄门菜场、横街菜场构成差异化服务。相比改造前,双塔市集售卖的果蔬、肉品等生鲜价格虽有所上涨,但对于像李乾琳一样,愿意为市场干净整洁的环境、亲切的摊主、新鲜的菜品买单的顾客来说,双塔市集依然是他们的消费首选。
当烟火气与青春气相互交织,双塔市集正成为兼具生活服务与生活美学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让逛菜场变成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陆慕菜市场:
拎稳暖心惠民的“菜篮子”
肋条,零售指导均价17.06元/斤,今日价格14.5元/斤;大排,零售指导均价17.75元/斤,今日价格15.0元/斤……走进位于相城区陆慕菜市场二楼的惠民肉摊,一块红色的“万家菜篮平价菜”指示牌被张贴在醒目位置,上面清晰标注着当日优惠肉品的价格,吸引了不少居民的驻足。
“阿姨,这块全苏州最好的肉被您买着了,要不要绞馅儿?”摊主高超和熟络的顾客开着玩笑,并贴心地询问需求。从私人菜场转到国营菜场经营,高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售卖单价虽然变低了,但挣得不比以前少。“申请这个惠民摊位主要是为了走量,每天两百公斤肉卖得轻轻松松,租金也享受折扣,应该说商家和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高超说。
环顾四周,挂有“万家菜篮平价菜”指示牌的摊位不在少数,菜品价格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指导价下调了20%。“老百姓来菜场,最关心的就是价格,陆慕菜市场又位于相城区中心地段,辐射着3公里范围内的11个社区、12万居民,帮助他们拎稳‘菜篮子’就是实打实的民生。”苏州农元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鲁说,作为运营管理方,企业通过商户积分考核制的形式引导商户售卖平价菜,给予租金折扣、优先续租等奖励,市场菜价从此前81%的品类高于零售均价,回落到三成以下,对周边菜场、超市也起到了一定的平抑菜价作用。
让陆慕菜市场成为打包民生政策的“菜篮子”,管理者动足了脑筋。让居民津津乐道的是,菜场还面向周边社区的困难群体,发放了可定期享受购菜折扣的“爱心惠民卡”,每到周二和周四,持卡人来到指定菜摊,就可以享受蔬菜3折、肉类7折、豆制品满10减3的优惠。去年,该惠民服务项目获评“苏州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
一个温情的菜场,不仅面向居民,更属于在这里打拼的商户。“2021年菜场改造提升,虽然停业近半年,但还是支持的,因为客户体验变得更好,人流量也会增加。回迁后发现,菜场也考虑着我们的感受,专门划出一大片空间打造了经营户之家。”蔬菜区摊主魏荣花是陆慕菜市场的“原住民”,从2008年菜场交付使用就扎根在这里经营,菜场对商户打心底的尊重,让她对这里有了深深的归属感。“微波炉、电饭煲什么都有,不用担心吃不上热乎饭,平时忙起来有子女托管服务,周末还给我们组织培训、安排社区活动,这不就是家吗!”
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
当好便民理念的坚守者
“长丝瓜的丝瓜味没那么浓,短一点的丝瓜味道偏甜一点,看你喜欢什么口感。”4月18日早上7点半,苏州工业园区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人头攒动,85后“菜二代”张红林正忙着给顾客介绍菜品,待顾客挑选好后,她麻利地把菜放上智能电子秤。
“六块七毛二,给六块五就行!”说话间,张红林又拿了把小葱塞进顾客的塑料袋子里。在她的摊位前,整齐摆放着南瓜、豆角等几十种菜品。“我一共进了两趟货,头一天晚上8点到同里镇上拿了空心菜、有机花菜等本地菜,今天凌晨3点半到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拿了蘑菇、大葱等,这样下来,菜的品类和口感可以兼顾。”顾客陈微连连点赞:“品类齐全,从家到菜场只需要10分钟,非常便捷!”
和传统的菜场不同,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设置在邻里中心,这是园区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1998年,中国第一座“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在园区开业,作为一种新颖的社区服务形态,邻里中心旨在近距离为居民提供综合便捷的生活服务,而邻里生鲜菜场则是邻里中心民生服务的主力店。
“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在2020年底开业,服务范围覆盖周边1.5公里,约16个小区,3万名居民。”邻里中心公司副总经理王民熙介绍。可以看到,整个菜场面积不大却十分精致,蔬菜区、水果区、生鲜区等合理划分,网红标牌时尚气息十足,摊位灯光错落有致。菜场内还集聚了直播间、早餐区等,并整合电子支付、菜价监控、农产品检测功能。“我们在坚守便民理念的同时,创新服务形式,让园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王民煕说。
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买菜。在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入口处,“邻里菜场直播间”干净亮堂,菜场内所有的商户都可以在这个直播间内进行带货。不久前,水果商户苏冰冰在这里利用自己的账号直播带货。“我一共播了1个小时,卖出了大几十单的水果,当天就能配送到居民手上。”除了商户可以自己直播带货,邻里中心公司还在周年庆、吃货节等节点选出10家以上商户进行联合直播带货,居民在家里就可以买到实惠的新鲜果蔬。
“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生活肌理。穿过蔬菜区、生鲜区,一个圆环形的便民服务中心很是打眼,环形工位上悬挂着“家政”“缝纫”“维修”等招牌。在“缝纫”的工位前,摆满了缝纫机、撬边机等设备,一侧的墙面上挂满了颜色不一的线轴。来自煕岸花园一期的居民黄慧拎着刚买的新鲜蔬菜,手里拿着几件衣服过来修理。老板张燕利索地将衣物整理好,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比较简单,你明天下午就可以来取啦!”便捷惠民的服务让黄慧竖起大拇指。
买菜的同时还能吃上营养早餐。邻里生鲜水坊路菜场首次嵌入“邻里早餐”食集,苏式面、大饼油条、苏式糕点、馄饨、生煎等各类小吃应有尽有,最大限度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需求。对于今年72岁的居民陈康国来说,每周来菜场及周边逛个三四次已成为习惯,“我买菜都是来这边的,离家近,还能吃个早饭,方便的哩!”
邻里中心与社区生活高度融合,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邻里中心内商品业态在变、消费模式在变、服务品类也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初衷和便民利民的经营理念却一直没变,为居住于此的百姓构筑起幸福的烟火生活。
翠坊市集:
升腾生生不息的烟火气
清晨,6点刚过,木渎翠坊市集“赵氏卤菜”门前,摊主赵倩雯正忙个不停。清点备货、擦拭装盘、整理菜品……她利索地完成这些事务,准备开门迎客。
不一会,店铺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丫头,两斤鸡爪,一斤牛肉。”家住灵岩新村的宋阿婆是这里的“老熟客”,在与赵倩雯简单寒暄后,指明了自己想要的菜品。“吃了十几年了,咱惦念的‘老味道’一点没变,蛮好!”
“赵氏卤菜”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字号摊点,最早由赵倩雯爷爷创办,营业至今已有18年。这些年,赵倩雯逐渐接手家里的生意,负责档口的经营售卖。“生意不错!”赵倩雯笑着说,尤其是市集改造后,来的人更多,常常要忙到下午6点多才能收工。
“市场环境好”“烟火气足”“生活便利”,是周边居民钟情于翠坊市集的主要原因。该市集原名木渎南集贸市场,建立至今已近30年,是木渎镇南部居民最大的“菜篮子”,服务区域覆盖周边近20万居民。“由于设施老化,市集于2019年10月开展更新改造,2010年1月恢复营业。”苏州市木渎永润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雄介绍,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市集还融入了智慧农贸市场系统、全自动垃圾处理等智能设备。目前,每日平均客流量约4000人,跟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提升。
改的是环境设施,不改的是浓浓烟火气。往市集深处逛去,蔬菜区、生鲜区、调料区等功能区格局分明,叫卖声、询价声不绝于耳。“今天的小黄瓜清爽可口,您来点儿?”从业13年的摊主陈建龙顺势当起推销员,向顾客介绍起自家的新鲜蔬菜。“改造后,各家摊位比以往宽敞了许多,我们菜品也多了起来,以前一天能卖3000块,现在一天能卖到五六千。”陈建龙兴奋地说。
市集右侧入口处,一间“母婴室”映入眼帘。走进其中,尿布台、洗手池、哺乳椅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环境温馨雅致。“我记得这里以前是两家店面,没想到改成了母婴室,太贴心了!”宝妈梁女士刚出月子不久,推着婴儿车带娃来逛市集,眼前的母婴室令她尤为惊喜。“为了方便喂奶,我还特意带了条毯子遮挡,现在用不到了!”梁女士笑着说。
穿过售卖区,来到便民服务台,57岁的家电维修员戚东风正在帮顾客免费维修电饭锅,一旁还有便民理发、便民缝补等多个摊位。“老人们节俭,电磁炉、电热水壶坏了就拿过来找我修,一般一周过来三天。”戚东风说,作为木渎镇的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翠坊市集主动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不收租金,一切都为了便民。
行走于翠坊市集,一股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在这里集聚升腾。随着设施不断完备、环境更加优化、元素愈发多元,这里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摊主、年轻顾客青睐的城市新空间,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