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就是沈阳都市圈的国家批复,不光是国家的第九个都市圈,更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都市圈。”近日,沈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吕志成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中透露了这一消息。
沈阳蒲河生态文化走廊 图源:视觉中国
两个月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东北振兴,其中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要实施中心城市战略。两个月后,沈阳都市圈呼之欲出,审批文件或将正式下发,为什么是沈阳?沈阳都市圈对于东北振兴意味着什么?
一
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我们从经济、人口、区位,甚至气候等多个因素、多个方面去剖析沈阳如何能在“东北F4”(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中脱颖而出。
从经济总量看,沈阳并非是“东北F4”的首位。根据当地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沈阳市GDP总量为7695.8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大连是8430.9亿元。
从上市公司总数和市值总额来看,沈阳连前三都排不进。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东三省上市公司前三排序分别是:大连,30家上市公司,市值4672亿元;长春,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4134亿元;哈尔滨,2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705亿元。而沈阳以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218亿,排在第4位。
从人口总量看,沈阳在“东北F4”中仍然屈居亚军。根据沈阳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末沈阳全市常住人口914.7万人。虽然2022年哈尔滨市人口数据还未公布,不过我们按照其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0‰粗略预估,2022年末哈尔滨仍然可能凭借超过940万的人口总量,成为东北人口最多的城市。
无论经济总量、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还是人口总量,沈阳都不是一号位,为何东北地区第一个都市圈花落沈阳?
沈阳 新华社照片
“地理上,沈阳具有区位优势,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东北经济中轴线的核心;气候上,沈阳相对比较宜居;GDP总量虽然不及大连,但沈阳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制造业门类相对齐全,汽车、医药、人工智能、航天军工。”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告诉潮新闻记者。
从遨游太空的嫦娥五号,到潜入深海的“奋斗者”号;从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到区域性金融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业态多元、品类丰富的沈阳潜力十足。
二
GDP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告诉潮新闻记者,一个城市发展好坏,也不能全看GDP,还得看资金总量和财政收入。
如果说GDP相当于“年收入”,资金总量则相当于一座城市以现金形式“积累下来的财富”,随时可以用来投资。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状况则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财政还能发作用于经济,对稳投资、稳增长亦起到助推作用。
根据东北三省各地统计局数据对比发现,2022年,沈阳资金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收入重要组成)两项指标,在“东北F4”中,均位居榜首。
大雁南飞,人口流失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十年来,东北流失了1100万人。哈尔滨虽然目前人口总量暂居第一,但是官方统计年鉴显示,哈尔滨市常住人口已连续几年负增长,2021年末哈市人口更是跌破1000万——东三省人口千万城市也暂时缺位。
不同于东北地区日趋严重的人口流失现状,沈阳是东北少数保持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据沈阳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沈阳常住人口为911.8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
由此看来,东北首个都市圈的花落沈阳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沈阳绝不是“天选之子”,而是凭借自己相对强大的综合能力胜出。
沈阳市浑河两岸风光 新华社照片
论述分析完沈阳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潜能后,我们回过来反推一层,为什么要搞都市圈建设?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首次提出都市圈概念。所谓都市圈,就是指一个或多个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与若干临近城镇组成的区域。
随着资源集聚、人口流动,都市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都市圈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上述要素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可以说,都市圈是城市发展,甚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都有实力强劲的都市圈。
三
天下的都市圈并不是千篇一律,需要根据地域特点、产业结构、人口要素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发展壮大。作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都市圈与全国其他都市圈有何异同,如何差异化发展?
“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沈阳都市圈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疏散’,而在于突出重点,把沈阳搞活是重点,是关键。沈阳本身的分量不太大,拉动的作用、外溢的作用要小一点。”李凯认为,沈阳7000多亿的GDP总量只比全国“最牛县级市”昆山多了2000多亿,这样的经济体量不足以形成“虹吸”效应,更谈不上像“帝都”北京一样,发展类似廊坊、雄安这样两个“卫星城市”了。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最近发布的《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2023~2025年,沈阳将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焦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GDP突破10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
出发不能忘记初心和目标。那么沈阳都市圈建设的目标又是什么?可以用数字来衡量吗?
“从务实的角度来看,沈阳都市圈的建设,并不是说要达到多少经济总量,而是要用沈阳作为撬动东北振兴的支点,让沈阳成为引领东北振兴的经济增长引擎、动力来源。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对东北振兴有信心、有期待。”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锚定了目标,接着就来说说实现路径和相关打法。
沈阳市的北方重工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照片
其一,不断强化沈阳经济分量。打蛇打七寸,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主要矛盾。沈阳都市圈建设的主要矛盾,就是要明确沈阳经济的核心地位,要不断扩大沈阳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成为东北经济增长的策源地。
其二,大力推进“同城化”战略。与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以及沈抚示范区形成相互交融的“紧密圈”。打通交通要道,打造更多的1小时、半小时经济圈,实现医疗共享、教育共享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解决户籍问题,解决农民工进城后顾之忧。
其三,深化产业链优势互补。发挥沈阳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都市圈全产业链深度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分别合作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鞍山打造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鞍山分园;本溪、辽阳规划沈阳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产业园,抚顺提质建设顺城经济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诸多南方城市,通过大力发展服装、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客观来说,当下的东北不具备复制条件,也不应该重走老路,而是应当顺应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顺势而为。
“差异化发展高科技、智能制造、重工业、现代化农业,通过规模经济,促进提升消费内需,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成成型后,利用后发优势,南北联动,东北的后劲将会更足。”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东北,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有着光荣而值得骄傲的历史。近20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济转型比较缓慢,“东北虎”暂时掉队了,诸如“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论调也一时甚嚣尘上。
“虽然东北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但前景是非常好的。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2022年8月,习近平考察辽宁时如此评价。
沈阳都市圈,给东北振兴打上了一剂强心针。新机会,伴生新希冀。东北能否振兴?值得我们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