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绣于我,像一个生命体;我于台绣,亦从未是旁观者。”这是台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设计总监、台绣文化品牌创始人)林霞口中,她与“台绣”之间的关系。
台绣的针法工艺、台绣的艺术作品、台绣品牌的呈现以及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的发展,都体现着她们之间的相伴相生、交融并进。
台绣,源于台州刺绣,又名“雕平绣”,是中国民间刺绣的一种独创,见证了早期中西文化的交融。20世纪初,台州传统刺绣与西方的雕镂、抽纱技艺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雕平绣”风格。2007年,台州刺绣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如人的生老病死,工艺也有它自身的生命轨迹,大多传统手工艺随着时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在保护传承台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激活它,让它的生命得以延续,并让它在时代的创新中获得‘第二次生命’”,是林霞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和“台绣”文化品牌也因此而生。
(新国风服装产品)
民间工艺从业者,往往在受惠于传统的同时,也被其深深地“绑架”。传统的色彩、传统的图案、传统的制作,在不断的重复背后,创造力和创新力便显得比较软弱。在传承实践中,台绣有意识地脱离固有的知识经验和形式框架的局限,在保留传统工艺及技艺内涵的同时,在题材、内容、材料、造型、形式、媒介、功能等多个方面,展开了一系探索与应用。林霞在台绣传统抽、拉、雕技艺的基础上,突破了刺绣原本二维的属性,以更加通透、立体浮雕的技法和概念的艺术设计,加减、凹凸、透空,层次的变化、形态的差异、质感的对比,加之光影和色彩的碰撞,实现了更为立体、丰富、浮凸的肌理效果,创造出属于台绣自己的语言以及鲜明的风格特点,让传统手工艺显现出更多维的发展。其中,创作的《原·衍生》、《降生》、《万物生》、《万物灵》、《紫椹》、《涌》等一批精品佳作,作品获国际/国家级金奖/大奖80余项,多项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台绣艺术作品《紫椹》)
(台绣艺术作品《暗潮》细节)
“做一个艺术家不好吗?”“成为一名艺术家,我只能成就我自己。而作为一个产业带头人,我能带着一群人往前走。”林霞回答道。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是有限的,还需通过实用性让传统工艺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产业发展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林霞于1991年创办了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企业在坚守台绣非遗传承创新的同时,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在对台绣的文化、技艺和艺术元素进行萃取的基础上,转化为具有功能性的文化创意。目前拥有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台绣刺绣研究所、台绣刺绣博物馆、台绣当代艺术馆、台绣生活艺术馆等研发、生产、展示平台,构建起以台绣TAISILK、金台绣JINTAIXIU、台绣TGGC、厅唐TINGTANG为主的从高端定制到中高端时尚服饰、新潮文化相融合的原创品牌结构,建立了以刺绣艺术作品+特色服饰+文旅产品+文创系列+跨界融合系列+个性化定制等为主的多元化的产品体系。通过创意创新,让非遗刺绣工艺以更实用、更轻盈、更国潮的姿态走进消费市场,融入衣食住行,赋予了台绣非遗更多的新美学、新功能、新语境、新价值。
(台绣刺绣博物馆)
“在运营发展上,我们同样需要有创新思维。”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为民介绍道。结合非遗技艺、产业链和消费市场,将产业园、博物馆、生活馆、研究所、终端网点等融合串联,向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延伸,台绣不断探索开发集生产制造、非遗科普、文化传承、人才孵化、艺术展览、旅游观光、娱乐体验、购物消费等于一体的“非遗+N”多业态融合消费新格局。“我们要更加大胆地从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未来新需求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更加主动地推动与数字化、智能化、元宇宙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以更开放、多元的立场拥抱更多新的可能”。聚焦新生代消费群体,以新潮的个性国风服装作品融入Z世代生活形态的“厅唐TINGTANG”品牌的创立;台绣工艺与水晶、无影玻璃等相融合的《若》刺绣艺术转盘、《络》刺绣艺术餐盘等跨界新演绎;全新打造的光影交织为观众带来视觉、感官冲击力和沉浸式体验、感受的“台绣当代艺术馆”;去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创新秀演《原·衍生》,以及央视跨年晚会上,以台绣艺术作品为灵感,运用VR技术将舞蹈演员置身于台绣世界中所打造的《台绣》创意节目等等,都是台绣勇于“出圈”“再入圈”的有力体现。
新技法、新表达、新媒介、新模式......如今的“台绣”已刷新了大家对非遗固有的印象,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着蓬勃的时代生命力。
(《绿马》系列文创产品)
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台绣的初心和未来,“坚守文化内核,重塑当代价值,自知自信自强,创意创新创造,打造有‘根’有‘魂’有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林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