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编者按:
“濒海灵气清远地,香火鼎盛映两寺。芳草幽远出径梓,明月清风广陈起。”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湖钹子书《深谷幽兰赵孟坚》中的几句唱词,唱的正是地灵人杰的广陈。若说古时的广陈,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儒雅博识、以书画独步一时的赵孟坚了。
赵孟坚出身南宋宗室,是赵匡胤十一世孙,但他为世人所瞩目的,还是他的画和收藏。生逢南宋末期的衰世,目睹政事日非,疆土日蹙,其家族又南渡嘉禾定居,成长在动荡与清苦中赵孟坚反而长成了一副傲骨。
平湖广陈镇有一个孟坚文化园,园内“净凳湖”的传说流传至今。宋亡不仕,赵孟坚隐居广陈,其堂弟却又在元朝为官。一日,堂弟自湖州来访,赵孟坚闭门不见。其走后,赵孟坚命家仆将弟坐过的凳子拿到湖里洗净。后人遂将此湖取名为“净凳湖”,来赞誉赵孟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赵孟坚高洁的品性,亦在笔下画中。他擅画梅兰、竹石,尤擅绘水仙。周密题他的水仙“招得湘娥魂,千年化瑶草”;柯九思题他的墨兰“人间自有清香种,不逐湘累一样愁”。甚至宋末的文坛盟主刘克庄推崇他有“独擅士林”的地位。要说嘉禾宋画第一人,赵孟坚自是当得。
嘉禾宋画第一人赵孟坚
本期作者:沈蕾
近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宋韵今辉”年度特展,其核心展“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促成“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真迹,于八百年后西湖之畔重聚首,堪称今年省内一大现象级展览,宋画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西湖图》南宋 李嵩(传) 上海博物馆藏,本次展览展品之一。
不过,今天要介绍的并不是占据画展高光处的“李刘马夏”,而是世居嘉兴的南宋画家赵孟坚。他的画作虽传世数量稀少,却件件精品,珍藏于国内外顶级文博机构。本月初,赵孟坚的故乡平湖市广陈镇,召开了“宋韵话孟坚——地方文化新时代传承”的理论研讨会,举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并且成立了平湖市孟坚文化研究会,再度点燃了赵孟坚这位嘉禾宋画第一名手的热度。
《墨兰图》南宋 赵孟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因为爱好收藏鼎彝,他还有一个号叫做彝斋居士。他是赵宋宗室成员,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其先祖以安定郡王从宋高宗南渡,之后定居嘉禾郡海盐县广陈镇(今嘉兴平湖市广陈镇)。由于血缘关系已经渐远,他的家族得以远离临安城里的宫室纷争。相对于生活在皇城中的皇亲国戚,他的生活较为清寒。他曾形容自己的身世:“天支末裔,苦节疗儒,面墙独学于穷乡,艰辛备至。”“虽好属籍,颇艰奋身。居处地偏,渺黄茅之弥望……既无师友以切磋,又蔑简编之阅复。”生活清苦,偏居一隅,虽无车马喧,但也无可相互切磋长技之师友。
或许出于这个原因,他效仿起他的精神偶像米芾,筑书画船,舟行于江南水网,游弋于都市乡野。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和鉴藏家。在书法上,他为“宋四家”之一,绘画首创“米氏云山”,著有《书史》《画史》等。米芾以书画船的形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人交际方式,美术史家傅申称之为中国文人的“流动画室”。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二十八岁的赵孟坚以宗室子的身份登进士,由此开启了他的第一次仕途生涯。他初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诸暨知县,不过之后却为御史弹劾,罢归。第二次为官时,他因投靠权相贾似道(1213-1275),成为其幕僚,而得以升迁,一度任职提辖左藏库,主管四方财赋之入,也曾出守严州(今杭州建德市)。贾似道因南宋亡国,历史上常被列为奸相,不过在书画收藏史上,他倒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由于历代文献常把赵孟坚塑造为一介志行高洁、不同流俗的高士,因此,对他依附贾似道之事鲜有提及。和赵孟坚一样,贾似道也爱好书画。凡是钤有其收藏印(如“秋壑图书”)的作品,几乎件件珍品。今天,我们能够在北京故宫藏唐代“诗仙”李白的存世唯一墨迹《上阳台帖》上,看到赵孟坚和贾似道两人的印鉴。
李白《上阳台帖》上有赵孟坚两印“彝斋”“子固”,此帖上另有明代项元汴“天籁阁”等几十枚藏印。
贾似道印“秋壑图书”
由于材料所限,尚不知《上阳台帖》在流传过程中赵、贾两人孰先孰后,但是,考虑到两人地位的差异,贾又是一位嗜好书画的权臣,赵势必要有所贡献,才能求得一时的经济保障和生命安全。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文献之外,两人间交往的实物证据。而这场交易,都为三百年之后的另一位嘉兴人、收藏家项元汴,尽收眼底。
或许是苦于“无师友以切磋”,赵孟坚常驾舟往来于嘉杭之间,有一则发生在西湖上的逸闻,因其好友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而广为流传。
庚申年(1260)的端午节,周密约请赵孟坚和其他的收藏同行共携藏品于西子湖上泛舟评赏。酒过三巡,赵孟坚突然脱帽散发,随性地坐在甲板上,两脚向前摊开,高声吟唱起《离骚》来,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天色渐暮,船经西泠、过孤山,后泊于一片茂林间。这时,他指着林麓幽深处,突然瞪大双眼、抬高嗓门大声喊道:“此真洪谷子(五代荆浩)、董北苑(五代董源)得意笔也!”周围数十条游船上的人们见此人披头散发、神情高古,颇为惊异,还以为是仙人下凡。
看来,人们赞赏赵孟坚“襟度潇洒,有六朝诸贤风气”,并非没有来由。而且,他的恣意潇洒不独在酒后迷狂之际,更表现在他笔下摇曳生姿、翩跹起舞的朵朵水仙中。
《水仙图》(局部)南宋 赵孟坚 天津博物馆
赵孟坚工书画,尤擅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竹石。以宋徽宗为代表的宋宗室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支人才济济的创作天团。不过,宗室画家们的技法显然延续着宋代宫廷绘画工巧细腻的路数,而赵孟坚无论从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上,均与他的皇族亲戚们面貌迥然,可以说,他承袭了扬无咎水墨花卉、文同墨竹的文人气质。
赵孟坚高洁形象的塑造,与他留给后人的图像题材有很大的关系。存世的几件主要赵画,均为水墨花卉,而且并非如春桃、夏荷、牡丹之类明丽、柔媚的花卉,而是体现文人风骨的兰、水仙以及“岁寒三友”。明代朱存理说他“晚年工梅竹”,只可惜,今日的我们,只能从仅存的零星几件“岁寒三友”题材上,一睹其晚年经俗世与岁月沉淀之后的梅竹意气。
著名美术史家方闻先生在《超越再现》一书中指出:“南宋后期,道德价值的沦丧使得绘画当中有一些题材特别流行,比如岁寒三友:初绽报春的梅花、宁折不曲的竹子、傲霜常青的松树,它们象征着道义上的坚贞和友谊方面的忠诚。”赵孟坚存世的绘画不多,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岁寒三友”题材的画作,前者为一团扇,有松竹梅数枝,后者为项元汴旧藏《墨林拔萃》册页之一,亦为折枝松竹梅。他笔下的梅花以淡墨圈出五瓣,浓墨点蕊,竹叶落笔肯定如削,松针根根分明、排列齐整又施以变化。
《岁寒三友图》 南宋 赵孟坚 上海博物馆藏
《岁寒三友图》 南宋 赵孟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天籁阁旧藏《水仙图》卷是赵孟坚存世代表作。该卷以墨笔描画了一片水仙花海,方闻先生认为,“观者被赋予一种昆虫般的视角,去观看这水仙的海洋。”水仙盛开于冬季,花色洁白淡雅,花型小巧精致,花茎挺拔,绿叶舒展,确有傲立风雪的高洁姿态,因此世人多将水仙与赵孟坚本人的人格品性联系起来。白描水仙为赵孟坚独创的门类,可谓是开宗立派,后世效仿者甚众。
《水仙图》(局部) 南宋 赵孟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对赵孟坚而言,收藏与创作之间是一种学习滋养的关系。赵孟坚的家境并不宽裕,尽管如此,他对前代青铜鼎彝器、书画名迹的收藏仍然是不计价格、不遗余力的。
周密《齐东野语》中,还记录了他收藏五字不损本《定武兰亭序》的故事。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原本早已不存,但是其影响之大、生命力之旺盛,世所罕见,演绎出流传后世的无数墨迹本及拓本。《定武兰亭序》指的是从北宋时期发现于定武(今河北定州市)的《兰亭序》碑刻原石上拓得的拓本。据传,该版本是以唐代欧阳询据王羲之真迹临摹上石的,此刻本堪称诸刻之冠。原石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数度遗失,后来,“湍”等五字在流传过程中被磨损了,因此,早期的五字不损本拓本就更接近原迹,犹为珍贵。
一日,赵孟坚以满意的价格购得南宋诗人姜白石旧藏五字不损本《定武兰亭序》,欣喜之际连夜乘舟回家。途中,狂风大作,船只倾覆河中,行李衣裳全都湿透。所幸,覆舟处是一处小港湾,他本人并无大碍。于是,他就浑身湿透地站在浅水里,高举着兰亭拓本,说道:“《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事后,他还在该卷卷首题写“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八字。从此,此本因有落水水痕,而被称为“落水兰亭”。
在赵孟坚诞生四百年之后的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嘉兴人冯梦祯在他的《快雪堂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记录:“闰四月初一,看《定武兰亭》,范希文、米南宫、宋景濂俱有跋……是日,项晦之、德达各持名卷见示,余独赏定武水迹本,其为赵子固所藏无疑。”虽然,那时大收藏家项元汴早已于九年前谢世,但是对法书佳构的收藏鉴赏之风,仍然保留在项氏子弟之中。这一天,冯氏前往项家赏画,项元汴的四子项德明和六子项德达,各持名卷见示于冯,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这段故事。在众多书画中,冯梦祯唯独钟情于《定武兰亭序》,其上有北宋范仲淹、米芾,元末明初宋濂等名人题跋。在他看来,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拓本,这是一本保留着落水水迹的“五字不损本”《定武兰亭序》,也正是昔日曾被赵孟坚引为“至宝是保”的那本《定武兰亭序》。原来几个世纪之后,这件珍贵的赵孟坚旧藏也曾被项元汴收入天籁阁中,真是冥冥中的缘分。
今日,我们在关注明代项元汴“天籁阁”书画收藏、清代张廷济金石收藏的同时,如若再往前上溯,赵孟坚可以说是早在南宋时期,即开嘉兴地区书画收藏、金石鼎彝收藏风气之先的先行者。他以收藏滋养艺术创作,水准极高,以水墨花卉独步艺林,是宋画从画院工细写实风格,向文人画潇洒写心转向的关键人物,也预示着元代以降文人绘画的全面兴起,标志着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节点。
“嘉禾,吾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欤!”“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曾不无自豪地将“嘉禾八景”比肩“潇湘八景”。从赵孟坚,到吴镇,再到晚明集大成的天籁阁,清代书画世家的百花齐放,这条绵延不断的嘉禾画脉,同样值得我辈自豪。
(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编辑 顾雨婷 本期作者 沈蕾(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联荐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