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城市流动的时光 南湖子城激活老城区一池春水

潮新闻 共享联盟·南湖 黄烨 姜苑2023-04-17 22:11全网传播量5226
00:00
00:00

古朴雄浑的子城凝固了千年的历史,被誉为远东第三大教堂的圣母显灵堂见证了岁月变迁,藏着许多传说故事的瓶山是老嘉兴人心中的“白月光”,隐于繁华的紫阳街静静等待人们探寻……在城市中心,仿佛能看到流动的时光。

记者从南湖区建设街道了解到,历时四载,“千年古城 南宋遗韵”子城传统风貌区建设完成了蝶变焕新,形成了古今汇聚、文脉传承的传统风貌区,激活了嘉兴老城区的一池春水。


守与变,保护中传承文脉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子城传统风貌区,不同年代的建筑汇聚在一起,奏响古今融汇的文化交响曲。

府前街65号,看似平凡的门牌号,却是一个有着1790多年历史的建筑——子城。

子城是嘉兴最早的城垣,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水经·沔水注》有记载:“吴黄龙三年,有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太子讳和,改为嘉兴。”

子城是嘉兴从无到有、从蛮荒到礼制文明的见证。而今,子城依然安静地矗立着,像一位老者慈祥地看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围绕着子城,一座座建筑、一条条街道逐渐铺陈开来,组成了嘉兴这座城市。历经岁月变迁,这些建筑、街道幻化成一个个文化符号,镌刻在每一个嘉兴人的记忆之中。而这些文化符号,正是嘉兴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标记。

“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嘉兴的中心城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准确把握‘老城市’与‘新活力’的内在逻辑,围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根脉这一主线,做好古今的时空衔接、能量互赋。”建设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子城传统风貌区的建设,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和优势,写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这篇文章,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子城传统风貌区建设目标为构建“一城一山一带”空间功能结构,突出“千年古城 南宋遗韵”风貌特色,深耕文化“软实力”,筑牢发展“硬支撑”,形成古今汇聚、文脉传承的传统风貌区。其中,“一城”主要指以子城为核心的城市根脉区,“一山”主要指以瓶山为核心的人文风貌区,“一带”主要为府南街、府前街、紫阳街沿线的夜经济带。

破与立,老城区蝶变焕新

站在中山路禾兴路口,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两家商场相对而立,而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为城市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宁静的休憩地……不同年代的地标在此交融。

近几年来,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到了城市的变化。这里,既留住了老嘉兴的根脉神韵,又迎来了崭新变化。而这背后是一群人的努力,也是老城区的破与立。

做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空间和时间。自2018年以来,建设街道顺利完成了子城周边银建公寓、洲东湾地块,少年路周边工具量具厂地块、干戈弄地块、少年公寓、荷花堤等征收(收购)项目30多个,为构建“一城一山一带”的风貌区布局奠定了空间基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街道统筹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委员会客厅等议事载体,创新“周一社区工作日”机制,47个网格、233个微网格组成的调研走访组,全方位收集群众对子城风貌区建设的各类意见建议。其中,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道路交通提质等三大类诉求被充分吸收进了规划建设中,为立体式、现代化、气质性塑造风貌区夯实了群众基础。

城市新气象一点一点呈现。落实围墙拆除,嘉兴因地制宜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公共停车场改造、健身场所建设等优化提升,打造“没有围墙”的风貌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路段平整等攻坚行动,推动板块全域提升,呈现出集休闲、宜居、文化多元素于一体的风貌。引入“温暖嘉”专业服务团队,打造“5G+5I”智慧城管平台,上线城市网格管理的问题交互系统——“城事码”,提升风貌区内管理效能。

如今的子城传统风貌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化遗迹,谋划子城建筑群建设提升工程、瓶山片区整治提升工程、少年路片区整治提升工程、片区微更新建设、“温暖嘉”运营等16个项目,实现了风貌区的蝶变焕新。

静与动,区域动能再激活

文化,是子城传统风貌区建设的底座,也是风貌区发展的活力源泉。

坐落于瓶山旁的嘉兴美术馆被绿树环绕,隐蔽于喧嚣之中,也是嘉兴书画家们创作的宝地。党群服务中心、智慧书房、社区文化站……在子城传统风貌区,或许只是一次不经意的路过,你就会发现一处充满文化底蕴的“秘密花园”。不断完善的“10分钟品质文化圈”,使居民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文化滋养。

文化归属感,让城市可亲。除了完善的文化阵地,这里还有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这两年来,建设街道推出“子城流霞”文化品牌,发布市本级首部街道志书《建设街道志》,并在此基础上修撰出版《嘉兴古城志》。深入挖掘以城市建筑、红色底蕴为主题的4条城市记忆线路,结合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子城流霞”文化活动。同时,深化文明志愿服务,组建“子城微光”志愿服务联盟。

文化赋能,唤醒城市活力。建设街道立足城市创新区核心区的定位,放大风貌区内古城文化的底蕴优势,谋划都市广场等周边优质商务楼宇,推动文化与产业、科技、金融、民生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回归城区”。

老城区也蒸腾着满满烟火气。建设街道将夜经济作为点亮风貌区的重要场景,梳理整合子城特色文化资源,谋划打造“府南街—府前街—紫阳街”Z字形夜经济带,培育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带。

此外,建设街道以“空间串联、今昔贯通、传承活化、平衡融合”为总体定位,围绕“一街九巷”空间概念,整体布局少年路沿线200多个商铺,重点打造现代商业与传统街巷互相映衬的慢行商业网格,进一步彰显风貌区宋韵特质和古城记忆。

有坚守有创新,在动静之间,这里成了老百姓身边的“诗与远方”。

相关新闻
嘉兴南湖“亲子团”探秘消防救援大队
南湖区更多“老”社区奔赴未来“新”生活
为老幼群体兜底!南湖区湘家荡百姓看病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