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麦家的“读书奇遇记”:阅读使我走上写作之路

    潮新闻 见习记者 赵茜2023-04-17 01:20全网传播量1498
    00:00
    00:00

    4月16日下午,迎着春日暖阳,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之文润讲坛第三期——麦家“世界很大,书最大”讲座落地杭州国家版本馆。

    就像麦家多次向读者讲述的那样,因为阅读,他开启了一段充满奇遇的写作之路,也因此完成了对内心的救赎。今天,让我们跟随麦家的视角,看他如何与阅读结下不解情缘,又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

    “阅读照亮了我的人生”

    读了这么多年书,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有三本书值得和大家分享,这可以说是我的读书奇遇记,奇遇到什么程度呢?如今书遍地都是,如果你想读书,得淘汰大量劣质书籍。但在我小时候,真的没有书可读,除了课本之外。

    我遇到的第一本课外书已经到了初一了,而且是在特殊的环境里遇到的,有一天我跟父亲去拜年,那家小孩子在烧火,需要一个引子来点火,那本书就被丢在了柴火堆里面。那家人是从最后撕那本书的,我捡到它的时候,它大概已经被撕了已经二三十页,然后我就开始阅读起来,它是《林海雪原》我遇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我居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陪伴了我整个初一,我读它读了整整11个月,颠来倒去地读,从读到抄,开始抄人物名字,后来抄地名,再后来抄故事梗概。各种各样地抄,变了法子和这本书纠缠在一起,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可以倒背如流。后来,因为我和班上的人转述这本书的内容,他们开始对我心怀好感,让我交了几个朋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帝的一种安排,是不是老天对我的一次恩赐,也不知道有一天我会以小说为生,但我到今天的人生,可能就在那一刻开始。

    那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呢?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始终生活在村庄里,和大家一样过着一种贫穷落后、粗糙简单的生活,精神贫瘠,心里一片黑暗。这个时候给我一本书,让我十二三岁之前世界完全塌掉,或者说在我荒芜的世界当中冒出了一点新意,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人并不像我们过着这种生活,他们有革命、有口号、有未来,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跟我认知的生活截然不同。这本书照亮了我最初的内心,在我心里种下了外面世界的概念。如果说我想走出乡村,首先的动力可能就是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书中有无穷无穷的力量。

    正因为那本书的牵引,我不停地阅读,开始在阅读中发现人生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朋友,我获得的很多道理都来自于书籍。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的底色肯定是黑色、灰色的,我的人生,从哲学上来说肯定是悲观主义当道,任何幸福的生活,任何功成名就都不能改变我的底色,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在生活面前就是一个受虐狂。

    我生而有罪,但生活还是给我留了一条缝隙。有一天我在公社,一个远房亲戚突然送给了我一个笔记本,我视若珍宝,当天晚上就开始写日记,没有人教我写字,我就像我走路的孩子一样开始在日记本上走,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断过。

    长达20来年的时间里面,我每天晚上步行,不是为了教育,也不是为了攻克,就是一种生存需要。因为人天生有一种交流的欲望,因为我出生在这个家庭里面,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我和同学的交流被阻断,我被人歧视,没有地方可以倾诉我内心的苦处,非常孤独,当这本笔记本出现我面前的时候,我自然就开始倾诉,学会了一个人诉说,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为自己发明了一个口令,这可能也是我后来成为作家的一种铺垫。

    因为《林海雪原》,我走出了村庄,从来没放弃过读书。

    “成为作者,是我的一种宿命”

    与第二本书结缘,也是个奇遇。之前我一直是读者,虽然每天在写日记,却从来没想到这些日记有一天会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也每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作家。直到有一天我遇见了另外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座的很多人都看过、至少知道的一本书,据说这是仅次于《圣经》的一本畅销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个作家也就10年前才去世,《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个叫霍尔顿的少年,被学校开除以后内心的那种惶恐,以及对未来的成人世界的反抗,这种情绪和我日记里的情绪非常相似,在我当时看来,这也是一本很奇特的小说,我根本没想到小说可以这样写。

    以前看的一些小说,从来没有煽动我写作的冲动。因为那些小说一定意义上来说,它都是一种套路或者一种技法——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严格遵守“三一律”,有严格的技艺。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不同,它只有情绪,传递出一种青春的、荷尔蒙的情绪,躁动不安、非常热烈,但又非常的迷茫,对爱充满向往,同时又表现出来一种恨。它给了我这种冲动。

    坦率的说,我的第一本小说,是从我的日记中摘抄出来的,小说的名字就叫《私人笔记本》。如果有一天你们与这本小说相遇,对照着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可能能够听到相同的心跳声。我写了十几年的日记,其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表达的情绪、心声都是同脉的,正因为同脉,我就有了开始写作的勇气。如果没有那本书给我的勇气,我可能一直是个读者,但是生活或者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我从阅读的第一本书开始,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课外的文学阅读,遇到了这么一本书,它助我一臂之力,让我从一个读者变成一个作者。

    虽然作者之路也走得艰辛,但是我觉得那就是我的一种宿命。

    “做学问,不需要涉及太广泛”

    第三本书是什么书其实是次要的,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读书其实是有方法的,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你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读一本书。1993年的时候,我已经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写了《解密》,虽然书还没出版,但我已经有了一定文学上的自信,同时也发表了一些小说。当时最大的迷茫并非无路可走,而是有太多的路让你选择,我不知道怎么选择。选择是需要智慧、能力的,没有能力的人不知道怎么选择。

    从军艺毕业后,我主动报名去西藏了,我在西藏总共三年,当时机票很贵,进入西藏后可能冬天才会出来,长的话我得在西藏驻留8个月,短的话得驻留6个月。1993年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只带一本书进去,当时选择的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在那里长达6个月的时间,我采用的是一种强迫性阅读的方式,只能读这本书,我感觉我和这本书就像沙滩上的水和沙子一样,完全水乳交融,分不开了。这次阅读,虽然是我有意为之的,它确实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能力,至少我“吃”下了一个作家,吃下了一本书。尤其做学问,根本不需要涉及太广泛、太多的东西,只要做深一本书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新闻
    钱报读书会 | 田耳:笨小孩、武侠梦和一个人的传奇
    从西湖走向西域,诗人卢山举行《将雪推回天山》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