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开馆仪式 西泠印社、省博物馆“大咖”都来了

潮新闻 共享联盟·江北 王溪 李嘉伟2023-04-14 06:41全网传播量31.1万
00:00
00:00


让文人紫砂进入当代大众生活,以文化赋能助力共同富裕,4月14日,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新马路22号的玉成窑正式开馆,宁波文艺大师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也同期入驻,为新马路文化街区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该活动由江北区委宣传部、江北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江北区文联主办,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宁波市江北区茶文化促进会、宁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窑文化研究院承办。

活动现场,西泠印社珍藏的吴昌硕旧藏、玉成窑任伯年写刻双龟图提梁壶与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张生收藏的近三十件晚清玉成窑紫砂器一起展示,同时还有梅调鼎壶铭真迹展、玉成雅集等学术研讨活动。

“这件双龟图提梁壶,是我们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旧藏,上面的双龟图乃清末‘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绘好后亲手刻于壶上,有两位海派顶级艺术大师的加持,这件文物意义非凡。”西泠印社副社长、宁波文艺大师童衍方透露,“这件文物是昨天从杭州西泠印社特意‘搬’到宁波的,今天在这里正式展出,本身就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生动案例,吴昌硕先生收藏的这件文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作用。”

当天还举办了“探赜闻道玉成窑”文化论坛,多名艺术名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发表主题演讲,共同为弘扬和发展宁波玉成窑献计献策。

他们是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纪云飞、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高英姿、浙江省收藏协会会长李长平、慈溪市陈之佛艺术馆馆长胡迪军、宁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长、玉成窑非遗传承人张生等。

“千年紫砂,绵延至今;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文人紫砂至玉成窑时期达到巅峰。清代光绪年间,宁波籍著名书法家梅调鼎参与玉成窑,得到沪甬两地名家资助,在慈城建窑。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窑口,也通指当时从事紫砂创作的一个艺术群体。

今年初,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这次活动,让大众感受文人雅趣,以文化赋能助力共同富裕。”江北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像玉成窑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走向世界,不仅要传承玉成窑的技法,更要传承历史文脉。”

馆内设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与玉成窑文化研究院,后续,将进一步挖掘研究与推广玉成窑学术与文化,举办展览雅集、培训讲座等活动,希望培养出紫砂艺人、紫砂爱好者及玉成窑传播者。有兴趣可去体验非遗传承从矿料到泥料的加工、生坯成型、书画镌刻等工艺流程。

近年来,江北区委宣传部充分挖掘资源,整合力量,在新马路区域重点打造文化街区,街区紧邻老外滩、三江口,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气息浓厚,拥有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现已有陈振濂书学馆、董辅礽旧居等,进一步焕发了文保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此次新开展馆将进一步丰富了新马路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