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内汽车市场,主打一个“卷”字。
年初由特斯拉挑起的“价格战”硝烟弥漫,问界、小鹏汽车等也相继加入降价行列。在疯狂内卷之下,不少车企已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百舸争流的国际“新战场”,正徐徐展开。
除了传统出口目的地,你也许想象不到,印度这一或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国家,也正在吸引众多车企奔赴于此。
为什么要去印度?铩羽而归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此时再度拥抱印度市场会是一个好选择吗?国内车企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演绎出怎样的精彩故事?
图据新华社
百舸争流奔赴“新战场”
为什么要奔赴印度?
谈到印度,你的脑海中也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密密麻麻的人潮,拥挤混乱的街头,不太先进的基础设施……
然而,抛开这样的刻板印象,印度其实称得上是汽车行业的“潜力股”。
在汽车制造领域,印度起步较早,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据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2022年,印度历史上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有目共睹的是,印度还堪称不折不扣的超级人口大国。据央视报道,联合国预计将于4月中下旬宣布,印度将跃升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人口红利也为印度带来了旺盛的汽车内需。
此外,印度政府的优惠政策也自带吸引力。早在2015年,印度便推出了鼓励加快混合动力及电力机动车的制造和使用的政策(FAME)。2020-2022年间,印度政府对电动车行业派发1万亿卢比的补贴。2021年9月底,印度政府还计划向制造先进电池的公司提供46亿美元的激励措施。
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国内不少车企意图逐鹿印度市场,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批发市场图据新华社
2023年1月,印度新德里国际车展开幕,比亚迪携BYDATTO3限定款森林绿及全新纯电轿跑海豹率先亮相,以示深耕印度市场的决心。
比亚迪与印度的故事,已有16年之久。早在2007年,比亚迪就创立了印度分公司,并展开了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储能、电动大巴、电动卡车、电动叉车等业务。
2022年10月,比亚迪宣布正式进入印度乘用车市场,并发布了高端纯电SUV“元PLUS”。今年年初,比亚迪印度方面称,到2030年将占据印度新能源汽车市场40%的份额,这意味着比亚迪在印度市场至少位列第二。
比亚迪相关工作人员对潮新闻记者表示,印度市场和消费者购买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创新产品有望在印度市场取得更广泛的认可。
上汽也正在撬开印度市场的大门。据媒体报道,2017年6月,上汽集团正式宣布进入印度汽车市场,并建立其首家全资汽车制造工厂,将旗下MG品牌引入印度。今年年初,上汽还“放话”,要拿下印度新能源车销量的30%,并在年内推出三款新能源汽车,铺开400个印度销售网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潮新闻记者分析称,今天的印度市场,可以与20多年前的中国市场进行类比。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全球主要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纷纷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实际的发展情况远超跨国公司当初的预期。如今,中国车企进军印度市场,也是看中印度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即未来印度汽车市场能否创造如中国汽车市场那般高速发展的“奇迹”。
前路漫漫亦非坦途
这片神秘土地仍待探索
可即便是受消费者青睐,又得到政府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在印度的发展也并非坦途。
连特斯拉也碰了壁。2021年10月,印度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尼廷·加德卡里曾对特斯拉提出要求:希望其不要出售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轿车,而是在印度建厂生产。但特斯拉却希望先尝试进口汽车到印度销售,然后根据需求再决定要不要在当地建厂。
巨额关税也成为掣肘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进入印度市场的因素。据悉,印度对于汽车的进口关税高达60%-100%。据彭博社报道,2021年7月,特斯拉致函印度交通部和工业部,企图将进口关税降低至40%,并免除10%的社会福利附加费,但并未如愿以偿。
而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印度市场还是一片总量虽大,却神秘陌生、等待探索的土地——因印度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日韩品牌或本土品牌,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在交通方面,印度道路建设差且混乱也是事实。印度交通及基础设施落后、国民购买力不强等基本国情,都限制着本地乘用车的销售水平。从近五年的销量来看,印度乘用车市场的规模徘徊在300万辆左右——相当于中国本世纪初时的水平。
印度孟买的城市道路图据新华社
不过,车企们仍能从荆棘密布的前路中窥见希望。2021年,印度政府公布了“207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表示到2030年,印度电动汽车的市占率将提高到30%,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与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随着印度市场的逐步成熟,以及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出行的认知逐渐加深,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取得更大的份额。
在比亚迪工作人员看来,印度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印度市场的占比相对较低,但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新能源汽车在印度大有发展。
千帆过尽出海之路
下一站会是哪里?
从众多中国车企进军印度的碎片中,可以联想出一幅巨大的出海地图。
上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乘帆远航至海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网络。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车企出海之路正越走越广阔。以比亚迪为例,除印度外,在过去一两年,比亚迪乘用车也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泰国、巴西等国家,目前已经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利也已落地菲律宾、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22年亚太区域市场终端实销达9604台,同比增长53%,其中菲律宾市场全年销量排名乘用车市场TOP6。
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企国际化进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不仅是吉利、上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蔚来、理想、哪吒等新势力车企也纷纷布局全球的出海之路。
图据新华社
为何这些车企不远万里奔赴海外?撇开国内汽车市场疯狂内卷的内因之外,产能过剩也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3.2%。
车企出海,是千帆过尽的破釜沉舟之举,亦是百舸争流的乘风破浪之举。
郎学红认为,中国车企布局全球市场的最佳窗口期其实比较短暂,现在我们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领先的地位,正是出海的好时机。
细数近期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点,可以看见一些新面孔,除了印度,还有泰国、墨西哥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良好的汽车工业基础,其次有较大的人口基数,汽车的需求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加之当地政府制定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战略规划,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比较广阔。”郎学红表示。
在漫漫征途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如何才能杀出重围。郎学红称,从中国汽车未来的全球布局来说,需要更长期的战略。例如,在具有战略地位的市场,可以考虑在原有的贸易出口的基础上,在当地投资建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