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前的他,主持了一场“旧城改造”

潮新闻 监制 范波 编辑 朱亮羽 本期撰文作者 陈玲俐2023-04-12 03:04全网传播量10万

旧城改造,是现代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然而,就是这么现代的一个行为,在九百年前的南宋时期,青田先贤郑汝谐就已将其付诸于行动,将家乡鹤城全城茅草房改为瓦房。这一壮举,不仅为青田的百姓减少了火灾隐患,也使鹤城面貌焕然一新。

郑汝谐(1126~1205年),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县城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历任江西信州知州、两浙转运判官、浙东转运副使、大理少卿、吏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等职,卒赠开国伯。其一生,为官清廉、忠君爱国、勤政爱民,颇有建树。

郑汝谐 像

勤政爱民是为本色

靖康元年(1126年),正当北宋王朝的首都东京遭受着金兵的两度围攻之际,一名男婴出生在了南方的一个小山区——浙江青田县城东北隅(今鹤城街道花园降一带)一户郑姓人家,取名汝谐。

郑家是官宦家庭,郑汝谐的祖父郑昌珉曾任处州(今丽水)知州,因爱青田山水之秀丽,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任职届满后迁居此处,并构筑宅院,遍植名花,将府邸建成一个上档次、有品味的花园式庭院,人称“花园郑”。郑汝谐之父郑瑾赠少师。

生于靖康元年,长于南宋王朝初建的郑汝谐,受岳飞等爱国英雄“北图中原,重整河山”的民族气节影响,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志向。他勤奋学习,熟读经史、兵法,为的便是来日能报效朝庭,为抗金出力。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郑汝谐登丁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郑汝谐为官清廉,体察百姓疾苦,广施惠政,不仅深受百姓爱戴,也被宋孝宗所看好,在经过多岗位锻炼后,被派往湖南武冈军任知军。任上,他不仅抓农业生产,还兴办学堂以教化乡民,建常平仓储粮备荒以供官需民食所用。

淳熙十二年(1185年)春,郑汝谐任江西信州知州,次年冬赴京出任考功员外郎。淳熙十四年(1187年)被授任两浙转运判官。时值浙东一带连年干旱,当地官府却无为怠政,以至饥民遍野。他到任后,立刻体察民情,引水救灾,放粮扶贫,逐步恢复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同年十二月,以朝散郎、两浙转运判官升浙东转运副使兼浙东安抚使。

彼时,高宗驾崩已有两月,绍兴城东南一带正在加紧修建高宗陵墓。参与建陵的官员繁多,且喜铺张,导致所需的住所、帐帷、酒食等都供不应求,负责供给的浙东安抚司官员沈焕将此事禀告郑汝谐,说:“国家正值大丧,而臣子们却自在地饮宴享乐,合适吗?”郑汝谐得知后,让沈焕把情况写成条陈上书御史,并借朝廷之力惩治趁机做坏事的人,追回任意支取的东西,使得宴乐收敛,支费顿减。

关于这段履历,在青田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郑汝谐于乾道四年(1168年)授任两浙转运判官。后升任江西转运副使用,遇袁州知州黄邵私用公款为其母打造豪华棺梓,大办丧事,郑汝谐不徇私情,将其罪行揭露,朝廷以他廉洁奉公,晋其为大理寺少卿。与《嘉泰会稽志》卷二、《咸淳临安志》卷五十记载有出入。

《论语意原》

与抗金志士的友情

郑汝谐自小胸怀抗金复国大志,为当时的主战派人士,许是英雄相惜,他与后起的主战派中坚力量、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结为了知己。在任信州知州期间,正值辛弃疾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于是,俩人的往来更加密切,常聚在一起议论时事,并以诗词唱酬。辛弃疾的诗词中,已经得以证实的,便有两首因郑汝谐而作。那首著名的《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就是其一。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此词虽因郑汝谐而作,嘲讽世俗小人俯仰随人、巧言令色、四方讨好之丑态,但词中小人并非指代郑汝谐。原来,郑汝谐在信州期间置办宅院取名“蔗庵”,并以此为号。其中有个小阁楼他很喜欢,设为书房,取名“卮言”,并题字其上。“卮言”亦作“巵言”,为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同时也指自然随意之言,或支离破碎之言,经常被文人墨客用来作谦词,指自己的作品都是随便写写的,没什么深意,让大家见笑了。郑汝谐为小阁取此名本为自谦,孰料,辛弃疾来作客时,看到阁楼上题的这两个字,便玩心大起,借题发挥写了这首词笑话他,并还在词首注明“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实则在骂朝中那群只会溜须拍马、趋炎附势之人。

郑汝谐本是自谦之意,却被辛弃疾如此一写,这“卮言”二字非但不谦虚了,还成了小人的象征,好好的一个名字就这样被“玩坏了”。可见俩人友情甚笃,亲密无间,此等玩笑随便开也无妨。同时,也让人看到了辛弃疾这个不苟言笑的抗金名将也有“损友”潜质,调皮起来,杀伤力与北宋时期的苏轼有得一拼。

其实,从心底里,辛弃疾对郑汝谐这位大了自己十余岁的前辈是非常敬重的,甚至是备加推崇,向别人说:“此老胸中有百万兵。”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郑汝谐奉诏回京时,辛弃疾还情深意长地为其写下了《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一词:

湖海平生,算不负、苍髯如戟。闻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长策。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便凤凰、飞诏下天来,催归急。   车马路,儿童泣。风雨暗,旌旗湿。看野梅官柳,东风消息。莫向蔗庵追语笑,只今松竹无颜色。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词中赞美了郑汝谐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期待,希望他进京后乘机奋进,实现卫国壮志。同时,还描叙了当天的天气状况和百姓泣送情形,暗指郑汝谐政绩卓著,深得民心。

除了辛弃疾,郑汝谐还与当时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有过交集。绍熙元年(1190年),时任大理寺少卿的郑汝谐受理了一桩案子,乃是有人状告陈亮指使家僮杀人。这个陈亮虽文武兼修,抱负远大,却因“才太高、气太锐”,是一个连天子都敢扎的大刺猬,得罪的朝臣更是无数,以致于虽然关心国家政治,却只能游离在官场边缘。51岁高中状元,次年却因“忧患困折,精泽内耗”而逝。他在中状元之前,因秉笔直书,树敌过多,而遭人陷害蒙受三次冤狱,几至杀身之祸。第一次是酒后胡言,被指谋逆,关入刑部大牢,幸得当时的皇帝宋孝宋是个开明之君,说:“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而躲过一劫。第二次是淳熙十一年(1184年),被诬投毒害命,全凭好友辛弃疾、罗点从中斡旋、尽力营救,“遂得不死”。而这一次是有幸遇到了郑汝谐。经细查案情,郑汝谐觉得陈亮的作案证据并不充分,加上对陈亮的才气及爱国之志的欣赏,他不畏强权,坚决驳斥诬告之词,说:“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并上奏刚即位的宋光宗。在皇帝的过问下,才使得冤案昭雪。不久,郑汝谐升任吏部侍郎,陈亮怀着尊敬和感激之情,给他写了感谢信——《谢郑侍郎启》,云:“……侍郎以独见之明,持甚平之论,拯匹夫于焚溺,惧损万分……”赞颂其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正人端士”之品格。而信中“一死一生,足累久长之福;十目十手,具知来历之非”一句,则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出使金国面折强敌

绍熙年间,金宋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短暂的交好,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六十多岁的郑汝谐也曾出使过金国。

那是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在丞相洪适的推荐下,郑汝谐以宗正少卿兼右文殿候撰之职,偕子郑如冈北上金国都城燕京(今北京),祝贺新年。

当时宋金使臣往来都要经过淮河南岸、江苏境内的盱眙都梁山。此山因北宋书画家米芾题写“第一山”三个大字,又称“第一山”。它面临长淮,背倚九座山峰,风光秀美,宋代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胜,吟咏山水,并留下了诸多的碑刻和碑碣。然而,时世变迁,盛衰难料。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首次议和时,双方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位于淮河旁的都梁山便成了南宋边境,苦涩地见证着宋金两国百年的对峙。而南宋依条约每年向金国缴纳的“岁币”,交接地点也设在两国边境之地:泗州和盱眙。盱眙设宝积山“岁币”库,负责储藏“岁币”等贡品在,宋廷提前将贡品运至此地。然后如约渡过淮河,在泗州交于金人。此后,南宋出使的官员或漫游到此的爱国志士都会登临都梁山,北望中原大地,然目之所及,故土山河已沦入金人之手,只能默然地抚今追昔。

郑汝谐经过此处,但见山中石壁被一些王公贵胄、文人墨客题上了与国事毫不相关的无病呻吟之词,满怀忧愤地写下了《题盱眙第一山》:

忍耻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

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

全诗蕴藏着悲愤激昂、忠义凛然的爱国情怀,辛辣地讽刺了主和派官员对金卑躬屈膝,苟且偏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却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吟诗题石的行径。被清代潘德舆称为“纯以劲直激昂为主,然忠义之色,令人起敬,未尝蜚声诗之正声矣……”是宋人绝句中的佳作。

在当时,金人对宋人十分看不起,甚至是鄙夷至极,而南宋的使臣也经常被金国君臣凌辱、捉弄。郑汝谐秉性刚强,使金期间,始终保持着大宋使臣的气节,针对金国朝臣的不怀好意,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面折强敌,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欢欣。当时的郑汝谐到底是如何百折强敌的,史料并无详载,但能让朝野上下为之欢欣,可见确是为称臣于金的南宋挽回了几分薄面。为表彰郑汝谐,当时已为太上皇的宋孝宗特作《宗正少卿郑汝谐奉使回转官教》御文相慰,尊称他为“老师宿儒”,并以春秋时期的叔向、子产等人出使他国,不辱使命之事与其相比。宋光宗亦亲书“郑汝谐威而能惠”于御屏,高度评价了他的政绩,并升任其为徽猷阁待制。

《东谷易翼传》

造瓦易茅造福乡邻

郑汝谐虽长期在外为官,四处奔波,但对家乡青田始终怀有浓厚的深情,且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和百姓的疾苦,为家乡人民办过不少好事。

当时的青田,居民多以茅茨盖屋,火灾频发,致使“民力日瘁,民俗日陋”,居民“懔懔苟幸朝夕之安,如不知有生之乐”。在外为官的郑汝谐每念及此事,都倍感痛心,想着怎么改善这一局面,于是提出了“造瓦易茅”的主张。可是,当时的青田,地瘠民贫,仅靠本县的财政收入及居民的经济力量承担不起这样的大工程。于是,在乾道四年(1168年),郑汝谐写信给好友、时任处州知州范成大,请拨“郡帑之余”帮助青田百姓“造瓦易茅”,范成大欣然应允。不料,郑汝谐在这时被朝廷派往了新的岗位,无暇顾及此事,而青田本地也缺乏牵头落实之人,该工程只好搁置下来。直至庆元元年(1195年),郑汝谐告老还乡,才重议此事。时任处州知州赵善坚对这项造福百姓的工程也十分支持,于是将青田上缴的木材税拨作专项资金,由时任青田县令黄由己主持,乡官毛当时、县人潘硕负责具体工作,统计民宅面积,确定用瓦数量,并在瓯江两岸设窑造瓦。郑汝谐也不顾自己年迈,为此奔走操劳。该工程从庆元二年(1196年)六月开始,到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完工,历时一年余。整个县城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瓦屋鳞次栉比,火灾从此锐减,百姓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改变,可谓是青田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旧城改造。

庆元二年(1196年)七月,郑汝谐见县城西门水碓坑上的木桥经常被洪水毁坏,而这木桥则是县城往丽水方向的主要通道,于是带头捐资倡议,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定名永济桥,意为永久之利。同时,

郑汝谐带头捐资修建的永济桥

他还在县城东面荒郊建义亭(即义冢),为贫苦无力营葬者停柩所用,三年后由官府代为埋葬。又兴教办学,在县东城外的介石泉旁建介石书院,内“有先圣坛、先师坛、摩崖篆书等”,为青田历史上较早的一个书院。

郑汝谐不仅是一位在政绩上颇有建树、乡邻中极有威望的名臣贤士,也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学士。他才识渊博、著作丰厚,撰有《东谷集》和《东谷易翼传》二卷、《论语意原》四卷。其中《论语意原》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等书,在宋代《论语》诠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205年,郑汝谐逝世,由朝廷敕葬于青田海口山,赠封“开国伯”,祀为乡贤。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78)
潮客_wpsmya · 2023-12-11 04:07 · 浙江丽水回复
郑汝谐雄才大略、胸怀天下,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是一块难得的璞玉。
潮客_wpq3aj · 2023-11-14 03:27 · 浙江丽水回复1
郑汝谐致力于“旧城改造”,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发展。
潮客_wpqamm · 2023-11-14 03:07 · 浙江丽水回复
郑汝谐思想前卫,敢于担当,当为吾辈楷模
数学221王晓雪 · 2023-11-14 03:00 · 浙江丽水回复
郑先生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潮客_wpwww4 · 2023-11-14 00:52 · 浙江丽水回复
早在在九百年前的南宋时期,青田先贤郑汝谐就已将其付诸于行动,将家乡鹤城全城茅草房改为瓦房,思想前卫,敢于担当,敬佩
园艺22王琴凤 · 2023-11-13 12:30 · 浙江丽水回复
全诗蕴藏着悲愤激昂、忠义凛然的爱国情怀,辛辣地讽刺了主和派官员对金卑躬屈膝,苟且偏安,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却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吟诗题石的行径
潮客_2ircdz · 2023-11-13 12:04 · 浙江丽水回复
郑先生亲民为民,他的事迹影响整座城市,值得被铭记
嘎嘎- · 2023-11-13 11:59 · 浙江丽水回复
郑汝谐一心为民,为官正直清廉,思想先进,“旧城改造”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11111jing · 2023-11-13 11:45 · 浙江丽水回复
郑先生亲民为民,他无疑是为人,他的事迹影响整座城市,城市歌颂他,赞扬他。
潮客_wcgpjm · 2023-11-13 07:04 · 浙江丽水回复
一位伟人的事迹却影响了一座城市的“一生”,何其伟大,何其歌颂,值得被人民铭记
潮客_2kpcai · 2023-11-13 06:28 · 浙江丽水回复
郑先生亲民为民,为官正直,为人民着想,为地方发展工作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