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儿来?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疑问,对自己的出生、自己的祖籍产生好奇,而一个氏族的家谱中或多或少能够溯源到这些答案。
一部部家谱凝聚着一个家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也蕴藏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诗礼家风。近年来,随着“寻根潮”的兴起,现代修谱热的背后,也吹来了新风。
寻根觅祖心切 修谱之风渐盛
“愿我们樊氏万代兴旺,子孙昌盛,世代流芳,祝大家幸福安康。”日前,《会稽樊氏宗谱》圆谱庆典在平水镇下嵋岙自然村举行,崭新的家谱被整齐摆放在古式的眠轿中,并盖上喜气洋洋的红色绸缎,抬至庆典会场……来自安吉、临安、嘉善、余姚、诸暨、嵊州等全省各地及村内樊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共庆这一份历尽艰辛、来之不易的“圆满”。
“一套五册,续谱工作持续了三年,疫情期间走南闯北找资料,中间的困难自是不必言说,但看到好久未见的远亲氏族因宗谱而重新聚在一起,樊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一切也都值得了。”续修发起人樊明椿感慨道。
正所谓“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近年来,在绍兴,同樊氏一族一样寻根溯源的家族不在少数,如会稽金氏、蒋村赵氏、王坛韩家岙王氏等。据了解,柯桥区图书馆自2005年来,现已收藏绍兴地区各类新修家谱40余种,其中一半以上家谱为近三年新入库。
“族谱是中华五千年中一朵朵绚烂的花,同时它亦是一条纽带,联结了人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了漫长岁月中的一段段文化密码。”绍兴市家谱协会会长郭欢裕表示,当下修谱之风渐盛,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一本具有记载功能的历史书,更是当代人们呼唤良善、忠义、孝道等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更是对历史文化深度考证的一种方式,在补史、证史、人口学研究和寻根访祖、查考姓氏起源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修谱现“新规” 与时俱进才能更好传承
传统编修家谱一般坚持采用“欧苏体例”,即由欧阳修和苏洵开创的修谱范例,而随着年岁更迭,家谱内容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与时俱进,展现了与时代接轨的方方面面。
“家谱一发,举族共荣,再谱华章,万世其昌。大礼告成,愿吾族,盛哉!兴哉!”就在去年,一场盛大的圆谱仪式让柯桥区的南部山区迎来了久违的“热闹”。王坛镇孙岙村《翠峰孙氏宗谱》完成第十次修订,距上一次修谱已过去近90年。担当本次重修委员会副会长的孙法中,同时也是绍兴市家谱协会柯桥分会筹备组的成员,有着丰富的修谱知识与经验,他告诉记者,新修宗谱中除了家谱基本的源流、世系图等内容外,其展现形式和内容体现上也按照族人的意愿做了些调整与变化。
据悉,为和时代接轨,翠峰孙氏宗谱此次续修不再使用一贯的繁体字,而是用简化汉字代替补充道。此外,近代族中有杰出成就的人物的生平事迹也通过请专家写成人物志的形式,在谱中皆有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老族谱一般只父系为主记载,而女性仅仅只有一个姓氏,名字都不进谱。为剔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无论男女,现皆予平等入谱。
“所谓‘新规’,即遵从‘与时俱进’的原则。”孙法中表示,现代修谱,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反映时代人文,特别是将当代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奋斗历程和历代氏族的精神内核相结合,形成一股“新时代家风”合力,激励后代踔厉奋发,促进家族和睦团结,合力弘扬时代新风。
修谱求“准” 不可一味追求数字化
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历史,所以近年来,随着社会越来越繁荣稳定,很多人包括一些海外的游子,都回国寻根,回乡修谱。那么,修谱该从哪里入手呢?
打开手机软件市场,搜索“家谱”二字,随即跳出来一堆“家谱”APP,有的可以一键合成谱系图,有的输入姓氏就可查询到自己的祖辈先贤。眼下,修谱之风愈刮愈盛,修谱也开始乘上了“数字化”快车,家谱网站、家谱APP、修谱小程序层出不穷,修谱市场开始出现“快节奏”。
“把家族人员的姓名、生辰等关键信息添加到‘家谱树’上,点击合成,便可以出现一张全新的谱系图,十分方便。”家住柯岩街道的小章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最新的家谱制作APP。他告诉记者,最近因家中长辈的要求,尝试着自己做一套家谱,他发现通过软件制作能便捷很多,现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信息框架。但某天搜索信息的时候,发现自己家人的名字出现在了某个家谱网上,再点进去看就要收费了。“我从来没有在该网站上发布信息,估计是被制作家谱的APP泄露了数据。”小章苦恼地说。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修谱软件或APP,专业程度都有限,且易造成信息泄露。”孙法中谈到,正规的家谱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内容详实,前期需经过筹划组织、调查采询、登记编撰、审校印刷等一道道程序,采取互联网的手段并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度,也就经不起岁月的验证。在孙法中看来,修谱者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因为读老谱需要扎实的文言文功底,且对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从目前市场上修谱的情况看,请专业人士修谱,并将家谱的电子版通过数字化手段在族内保存,是最普遍也是最牢靠的做法。”孙法中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