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烟雨楼㉔丨海盐有茶,也有故事

    潮新闻 特约撰稿人 叶露2023-04-10 22:18全网传播量2069
    00:00
    00:00

    编者按: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春日品茶,当是一大雅事。但成就一杯好茶,不仅得茶好,还得水好。水源乃是茶汤甘醇与否的关键。茶圣陆羽认为,“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

    好山好水出好茶,在嘉兴,说的便是海盐了。海盐澉浦镇西南诸山,层峦叠嶂,高耸云表,其中高阳山最为出名,可称海盐西南诸山之祖。登上高阳山,远眺南北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再说海盐的南北湖,集山、海、湖为一体,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孕育茶文化的天然土壤。

    海盐有茶,也有故事。海盐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有记载文献可追溯至五代时,吴越王钱缪到金粟寺施茶。如今,海盐是嘉兴地区的茶叶主产地,有茶叶种植面积近2000亩。

    海盐的茶,封存了历史,承载着乡情。用南北湖的水,煮海盐产的茶,是本地人专享的滋味。若是游人,在春日里,赴南北湖茶区的山顶湖心,觅一茶室,取湖水沏上当地产的茶,悠闲品茗、览湖赏景,在雅致的茶香中,听听海盐茶文化的故事,也是极美的。

    海盐澉浦的茶叶。拍友 白地 摄

    海盐有茶,也有故事

    本期作者:叶露


    微雨清明,又到一年采茶时。

    茶香弥漫过海盐澉浦的每一座山头,茶农的身影也从清晨忙碌到黄昏,茶市和茶事成了坊间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

    这两天,不少人都在朋友圈里频频刷到“南北湖旅游”公众号发出的南北湖亲子采茶、野炊活动的招募令,名曰“一起来采茶吧”。未几,就有报名参加了活动的家中们戴上斗笠,带着孩子们身穿采茶服,挎着茶篓,走进南北湖的茶园,大大小小的身形在茶垄间穿插,一起快乐体验传统手工艺和茶文化。

    嘉兴是平原城市,唯海盐多山,有山便有茶。作为嘉兴地区的茶叶主产地,海盐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通元镇、秦山街道,主要品牌有“鹰窠顶”“云岫”“南北湖”等。

    拍友 白地 摄

    澉浦地域上的茶历史悠久,光绪《海盐县志》载:“金粟寺于吴越有国时,尝因施茶,赐名施茶院”。可见五代十国时期,澉浦人已经有饮茶习惯。

    澉浦产茶的记载,最早见于宋《澉水志》“物产门——茶”。宋元时期澉浦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中茶叶、棉布、丝织品等在澉浦港出口物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先有明朝著名学者贝琼(崇德人)《游鹰窠顶山记》云:“鹰窠顶山崭然中高,刹旁树皆合抱,产茶类武夷。”继有清潮的沈丙莹《春星草堂诗集》有诗云:“木山山顶一茸茸,香味真堪一夜供。不数湖州明月峡,也胜天竺白云峰”。就连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也曾描述:“茶产鹰窠顶类武夷,云岫寺尼焙其嫩者,享以雪窦泉,清香扑鼻。产木山者名曰云雾,亦颇珍贵。”

    拍友 白地 摄

    1946年春离开澉浦到上海谋生并一直生活在上海的朱佐春老人,一直保持着喝家乡茶的习惯。他出生在南北湖村的朝东埭,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茶树。一到春天制茶时分,他和小伙伴们最为兴奋,因为学校专门放假让他们跟着大人上山去采茶。都知“喝茶要喝明前茶”,所以每年清明前,村民们都忙着做“头茶”。因为头茶取的是茶树上长出来的“头芽”,最为新鲜,价格就卖的高也卖得好。

    朱家有一百多平米的祠堂,挂有“毓秀堂”匾牌。炒茶就在祠堂里进行。“砌了五六口专门用来炒茶的大灶,由族里的几户人家合用。烧柴用的松树是冬天从山上砍下来的,早早地就准备好了。”朱佐春老人记得,当时家族里的长辈们忙着炒制茶叶,他们这些孩子一直在边上看着,半夜都不睡,等着吃大人们放在灶下烘煨的山芋、芋艿。

    拍友 白地 摄

    孩子们兴奋的原因还在于,茶叶炒制好了,就能卖了,卖了,家里就有钱了。老人记得抗战以后有段时间,好多住在上海的美国人组成旅游团,来南北湖看农民采茶、制茶。上海、苏杭一带的游客喜欢到鹰窠顶上的云岫庵烧香,再喝杯用雪窦泉砌的茶,吃点庵里特制的酱烧豆腐。

    这么多年来,老人自己一直喝着家乡的茶,招待来人客往,也只用家乡的茶。

    澉浦地处杭嘉湖平原,又紧靠钱塘江江口,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空气湿度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细嫩卷曲、色泽碧绿、清香味醇、十分甘甜。

    澉浦的制茶人少时就跟着父辈们搭土灶学手工炒茶,清明前他们把“炒青”——手工炒制的绿茶拿到澉浦集镇去卖,每次能卖二、三十块钱,回家交给爸爸妈妈后心里就很开心。

    拍友 白地 摄

    二十一世纪土地流转后,手工制茶改为机制茶叶,手工制茶就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可以展示的非遗文化。但澉浦的茶人一直没有放弃手工制茶工艺,他们说炒茶的过程让他们觉得内心安宁,他们也喜欢茶叶在手心里跳舞的感觉。做好茶后,再取海盐南北湖的水泡茶,慢慢的喝着,品着,这杯家乡的茶,这杯他们亲手制作的茶,一辈子都不愿放下。

    “葫芦叠翠”是古代澉川八景之一。而澉浦葫芦山的茶也很特别,在外的葫芦山人一喝就能辨别出来。因为葫芦山离海域最近,潮水一涨潮就到山脚,所以茶叶里带着海的味道,有点儿咸。

    我在澉浦的一个制茶朋友不仅用它作了网名,还申请了商标注册。这样的茶走出去,又是一抹浓浓的乡愁。


    拍友 白地 摄

    据说,黄源当年把家乡最好的茶带去送给“大先生”鲁迅后,鲁迅把茶叶藏起来,只在接待尊贵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澉浦茶。余华也把南北湖的茶叶都藏在冰箱里,只在接待客人时才会取出来。而澉浦著名的百岁老人吴侠虎,当年只要春茶一出,就会一罐罐的寄给各地的文人名士。

    拍友 白地 摄

    有人在新疆开茶馆店,无意间喝到了南北湖的龙井,循迹找来南北湖要买南北湖的茶叶,南北湖人便说“家乡有好东西,我就很自豪”。澉浦制茶人最骄傲的时候,大抵就是朋友说“我只吃你自己做的茶”时吧。

    我不懂茶,但我知道,采茶,最好的是一叶一心的,品茶,最好的是有故事的。

    (栏目监制 毛传来 策划 李茸 沈烨婷 编辑 顾雨婷 本期作者 叶露(嘉兴市委宣传部、海盐县委宣传部荐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