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干窑镇素有“千窑瓦都”之称。近年来,干窑镇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重要工程高标准推进,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智治体系下,昔日窑乡迈上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众多探索实践中,干窑镇胡家埭村依托“家有红胡”党建品牌,从健全“家”体系着手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区域统筹、上下联动的乡村善治之路。
近日,干窑镇胡家埭村召集“管家四班”,就菜油兜沿河步道修缮事宜进行商议。不久前,网格员在走访中接到群众反映,这条路破损严重,希望村里予以修复并拓宽,以便人车安全通行。“上礼拜老百姓跟我们反映今天我们就组织相关人员讨论这件事,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胡家埭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敬莲介绍,网格员将群众意见提交上来后,村里对道路状况进行了评估,因为这条路建造年代已久,加上岸边树木根系生长,路面已有破损和起伏,确实存在安全隐患。“总长度200米左右,涉及人家在10户的样子,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在实施路面修复的同时,根据群众需求将道路拓展至三轮车可行的宽度。”会后,张敬莲带着施工方对道路进行了测量,确定将原来1米宽的路面加宽到1.5米。
“现在就等施工方出预算报告,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们马上就能解决。”胡家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秀其告诉记者,将老百姓的“忧心事”变成村集体的“家务事”,实现村务高效、阳光推进,万秀其说,这样的办事理念和效率缘于“家文化”治村模式。近年来,胡家埭村依托“家有红胡”党建品牌,以村为家,由村干部当“家长”,形成了“当家人、家长会、红管家、红保姆”四套班子,组建了一支职能明确的家庭管理服务团队,通过议事决策、协商监督,进一步细化网格管理、服务群众。
作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沈繁荣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表示像修路这些村务,村监会都是全程参与的,包括事前知道,事中监督,事后验收,村里的大小事都是采取这样的一个方式广泛听取大家意见。“村监会、村干部、老娘舅、微网格长、网格长,大家共同讨论。只要是群众的事情,合情合理的,村里一旦知道就会通过‘管家四班’为他们解决,这样可以减少矛盾,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更加顺利。”
村务大家议、村事大家干。在治家体系中,网格队伍承担了上下承接、协调互动的功能,让村委班子和村民在“家”中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胡家埭村有两大网格,配备了2个网格长、9个微网格长,还有专职网格员。“有事就找网格长,有事就找微网格长”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已经变成了胡家埭村村民的习惯。“实际上网格员是信息收集员,有群众反映问题矛盾,他们在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都会解决,解决不掉的再把情况反映到村里。”万秀其说,这样也提高了为群众办事的效率,减少了矛盾的发生。“大家的工作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后,老百姓对村委也会有一个肯定度,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政策可以推下去,问题可以提上来,畅通无阻。”
群众“吹哨”,网格接单,村委兜底,通过治家体系,胡家埭村在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充分鼓励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打造“双促进、齐协作”的发展共同体。
胡家埭村第二网格微网格长唐云英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对堰溇的61户村民进行走访,检查垃圾分类、房前屋后环境,还有消防隐患整改情况。之前,村民潘红雨家中场地垃圾乱堆放,环境脏乱差,唐云英和其他网格员一起帮他进行了整理,最近潘红雨家电气线路老旧,唐云英巡查时发现后将问题反映到了村里,村里出资帮潘红雨家进行了整改。现在潘红雨看到唐云英格外客气:“卫生环境、安全环境都整治好了,我很感谢网格员和村里的帮助。”潘红雨说,以前场地上的垃圾都是村里帮他整理的,现在他已经养成习惯,每天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好了,村里还发下来洗衣液、牙膏、垃圾袋这些奖励,所以我们积极性更大了。”
“我们村对于环境卫生有积分奖励的,大家也都蛮积极的,自己家里弄得好了,村里就好了,大家都好了。”村民顾丽华也表示,现在村民们都把村子当成自己家,自发地把这个“大家”打扫好,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很大。“大家为小家,人人为大家。积分奖励不是目的,最终是想让村民知道,自觉弄好自己的‘小家’,也就是弄好了‘大家’。”万秀其说。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如今,胡家埭村通过治家体系将乡村振兴这篇文章越做越大,推动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热度和深度。“凝聚网格中的各个层级的力量治村,破解基层治理中群众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融入面不广的问题,胡家埭村是我们干窑镇基层网格治理中做得比较有特色和亮点的村。”干窑镇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严静立表示,希望“家文化”能够更多地触动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促成全域团结一心、合力合拍的强大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