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儿童“手腕安全”

潮新闻 共享联盟·柯桥 梁玮 傅懿懿2023-04-10 06:33全网传播量1151
00:00
00:00

 

 

从“电话手表”到“社交神器”,近年来,戴在孩子手腕上的儿童手表,因功能实用、趣味性强而逐渐风靡。然而,让人担忧的是,“升级”后的手表似乎正在背离其初衷,存在诸如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家长和业内专家呼吁,儿童手表应回归“初心”,全社会应共同守护儿童“手腕安全”。

儿童手表变“迷你智能手机”

“儿子现在手表玩得比较少了,以前有段时间还被老师批评过。”市民王女士在儿子珂珂上小学三年级时送了他一只儿童手表,其初衷是为了方便联系。

“孩子周末上兴趣班,家长一般是陪着的。但有时候自己有其他事情不得不离开一下,接孩子下课可能就会晚到。让他戴着手表,可以方便联系。”王女士说,儿童手表的定位功能,可以让家长实时掌握孩子所在的地址,这让他们十分放心。

王女士说,儿童手表最主要功能是“电话”和“定位”,但随着其功能“升级”,手表娱乐功能越来越强大,孩子特别容易沉迷其中。“有段时间,老和周围小朋友碰一碰,加个好友,然后像手机微信一样聊天,一玩就是半天。”王女士担忧道,在和孩子沟通后,最终她将儿童手表“停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儿童手表成为不少孩子的腕间“标配”。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公布,目前中国5—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智能儿童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也就是说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电话手表。其中,电话手表在城市儿童的市场普及率至少过半。

“儿童手表市场的竞争也很激烈,一些厂商为了销量,推出了很多娱乐功能。”另一位家长陈凯说,女儿去年从幼儿园升到了小学一年级,家长作为礼物送了她一个价值近千元的儿童手表,除了其强悍的定位功能外,还兼具人脸识别开机、高清拍照、好友圈、支付功能、学习软件等功能,此外还可自行下载多种娱乐软件,俨然一部迷你智能手机。

诱导消费、侵犯隐私……儿童手表暗藏“危险”

“手表里有个支付功能,怕孩子乱花钱,我就把这个功能关闭了。”当赵小姐的女儿“田田”拥有电话手表后,赵小姐看了说明书后很快便将支付功能关闭,她曾看到过周围朋友的孩子打开手表内的二维码进行购物,但考虑到孩子现阶段对金钱还没有概念,好奇心又重,很容易被诱导消费,因此她果断选择关闭了该功能。

“孩子在使用儿童手表时,用得最多的是聊天功能。”每晚临睡前,读小学五年级的“妞妞”和手表“好友”们都会把一天里拍到的有趣画面互相传送。“如果是学校里的同学、亲戚家的孩子,我们也不担心,最怕孩子在外面和陌生人添加好友。”“妞妞”爸爸朱先生说。

出于职业敏感性,朱先生对儿童手表内加好友功能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他认为,孩子随意通过手表加了不认识的人,对方很容易通过聊天、好友圈获得孩子的信息,不仅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甚至危害孩子的人身安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如今儿童手表的功能强大,家长普遍担心孩子沉迷其中,甚至染上网瘾。同时,过多使用电子智能产品也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下降、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等问题。

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央视就曝光了儿童手表风险。其中就提到:除了社交软件、支付功能、AI功能、学习软件外,部分儿童手表内还有上网功能、短视频软件、游戏功能。当手表拥有上网、支付等功能,孩子就有可能通过儿童手表绕开监管,给自身带来一定危害。

合力守护儿童“手腕安全”

“去年,国家标准《儿童手表》正式实施,其中囊括了电磁辐射、电池安全、佩戴安全温度等与身体安全息息相关的标准,还有关于使用儿童个人信息相关的安全标准。”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悉,根据标准规定,儿童智能手表应明示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规则;应在征得用户同意后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对于敏感个人信息,应征求用户的明示同意;应仅收集、存储和使用业务必需的个人信息;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使用个人信息;应保障用户更正、删除个人信息,以及注销账号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儿童手表时,应对品牌、产品认证、材质等进行了解,特别是对于手表是否具有监管功能。”这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未成年人的父母和监护人,家长首先应该把好儿童手表安全第一关,做好引导、示范、监管。

此外,相关专家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儿童手表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相关标准。正在征求社会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明确了儿童智能终端产品限制条件,并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条例保护范围。此举将进一步规范儿童手表行业,今后,希望对于违反相关条例规定的企业、平台,一律严格追究、严查到底。

同时,受访专家认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儿童“手腕安全”,营造全社会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