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往两边跑开!”足球教练徐鹏涌站在球场边大声指挥。
尽管倒春寒的天气阴云浓重,寒风凛冽,细密的雨丝不断地砸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在姜山镇实验中学的足球场上,每一个训练的学生身穿单薄的球衣,仍旧在一丝不苟地训练着。
前几日,U17国少队在与西班牙俱乐部足球梯队的热身赛中,队长王钰栋表现亮眼,在六场比赛中打进六球。而在此前,2023年U17亚洲杯资格赛中,王钰栋3场比赛打进8球,成为U17国少队晋级的功臣之一。
被许多足球迷寄予厚望,认为是未来中国足球希望的王钰栋正是来自宁波姜山镇实验中学。
姜山镇实验中学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支连续参加了14届省校园足球超级组总决赛的队伍,至今已获得省级冠军3次、亚军1次、季军3次。
近三年,学校95%的足球生,进入普通高中;学生吕孙豪被特招进入阿根廷河床俱乐部青年队,成为中国足球第一人;学生吕宇超、苗佳利,被杭州学军中学录取;学生王钰栋是现役国少队核心队员任;新七年级学生吕森珏入选2021年中国足协07、08年龄段精英青少年足球训练营。
这所农村初中,他们的足球教育何以独步全省中小学?
“体教融合”功不可没。
2011年,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从杭州绿城足球俱乐部请来高山任教练,负责宁波市队建设,并和姜山镇实验中学签署体教融合合作协议,尝试市队校办的全新方式。
由此,宁波市队的训练基地放在姜山镇实验中学,大部分市队队员同时又是姜山镇实验中学的学生,每天在正常课程后再集中训练。这样既解决了从前市队队员分散于各个学校不能合练的弊端,又保证了球员的正常文化课程学习。
学校通过蛇形编班,确保每个班级都能分配到一到两名足球特长生,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上课学习。
下午四点到六点,是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时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周末则是一天两练,早上九点到11点,下午三点到五点都是他们的训练时间。
“相比于参加俱乐部的梯队,校园足球能保证学生未来更多样化的可能。”学校的足球教练徐鹏涌告诉记者。
徐鹏涌曾经也是姜山镇实验中学的一名足球队员,通过足球这一特长,他考上了洛阳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任职,现在专职负责学校男子足球队的教练工作。
跟学生年纪差距不大,又是学生的“大师兄”,因此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很愿意来找倾诉。
徐鹏涌也笑着戏称,他现在更像是学生们的“大管家”。不仅仅是训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日常琐事,事无巨细,他都要一一过问。心里有了什么想法,情绪有什么波动,学生们都愿意来找这个师兄兼教练来谈谈心,而徐鹏涌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这群年轻的队员们。
袁俊辉是姜山镇实验中学初二的学生,同时也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员。
他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小学在北仑霞浦就读,小学一年级时被教练看中,入选了学校的足球队,和同学们一起代表学校多次拿下来了北仑区第一,全宁波市第二的好成绩。
小学六年级时,他被老师推荐参加宁波市体校的试训并成功入选,入读姜山镇实验中学。
提到自己的未来,袁俊辉充满憧憬:“如果能入选职业俱乐部,我就去做一名职业球员;如果没有选中,我也不会放弃足球这一爱好,会继续在校园里不断提升自己。”
正如徐鹏涌所言,体教融合之后,校园足球给了这些学生无限可能;最终能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很少,但随着校园足球的推动影响,播撒下去的是中国足球未来希望的种子、逐渐成长为苗子、尖子、乃至梁子。
在这种浓厚的足球氛围下,姜山镇实验中学班班都有了足球队,每年五月期间举行校园足球联赛;学校每周每班都有一节固定的足球课,足球教学的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去年下发的“鄞州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结果分析报告”中显示,学生的抽测成绩达到优秀。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高了,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性格也更加阳光了。”副校长卓静敏告诉记者,“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其意义并非仅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足球明星,而是希望借助足球这个载体,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