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越遗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会稽山顶一棵松,鉴湖水网一滴泉,千年古城一片瓦,江南水乡一座桥,还有一位位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一个个流传千年的历史典故……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每一寸城市肌理,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可能蕴藏着悠久而又传奇的历史故事。
品味地理人文,解读风土人情,让历史文脉沿着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润泽人心。这是历史文明名城绍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也是传承宝贵遗产,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途径。
即日起,浙报集团绍兴分社重磅推出融媒体专栏《越风物》,邀请文化名家、民俗专家、文脉守护者、非遗传承人等一起讲述绍兴的人文地理故事,在感受璀璨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的“文化自信”。
我深深呼吸风中草木的气息,风是从曹娥江中吹来的,带着几分风流,几分豪气,几分诗意。
从东山到嶀山,为古时始宁县址。《后汉书·郡国志》称“上虞,汉末分南乡立始宁县。”东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纷纷南渡,谢氏家族在始宁县显山露水,迅速走向辉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谢安、谢玄与谢灵运名声最大。
我行走在曹娥江边。蜿蜒曲折的曹娥江,飘荡着从上游剡溪一路传来的风情和故事。我的思绪,沿着历史散落的足迹,走入了魏晋遗风,走进唐诗明媚的阳光中。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清澈的曹娥江,似一条舞动的白练,在起伏的山峦云烟下闪烁泛光。曹娥江几经波折,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奇石,长约丈余,高出地面两丈,雄踞江边的山崖上。这就是李白诗中所说的“谢安石”,又称“指石”。远远望去,犹如手指遥点江天。东山,静静伫立在曹娥江畔。
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在曹娥江逆流而上,桨与橹,划出了不朽的平平仄仄。轻舟上诗仙李白须发飘飘,已经酩酊大醉。李白似乎永远都是醉醺醺的。他杯不离手,手不离杯,从微醺到大醉。他的诗歌,是在酒坛子里泡开的,散发出浓浓的酒气,狂泻的诗句就像瀑布一般挂在三千尺的悬崖之上。
醉意朦胧中,李白看见谢公闲坐于指石之下,一边酌酒一边垂钓。李白立即舍舟登岸,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里是李白从少年时代起梦魂牵绕的地方。东山,是寄寓着李白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和心灵之山。
“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东山上,谢安游山玩水,陶冶情操。他时常和王羲之、世家子弟孙绰、名僧支遁寄情山水,或吟诗作对,或踏青远足,或畅谈玄理,其乐融融。“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东山之庐终日歌笙不断,舞姿曼妙,谈笑风生。这样的隐逸之趣,李白是喜欢的。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虽然谢安淡泊名利,但他那救民济世之心却未曾一刻停歇,在东晋危难之时,谢安毅然出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举击败由苻坚率领的前秦百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谢安从曹娥江边寄情山水、轻薄红尘的俗风流小风流,在淝水之战蝶变为驰骋疆场、指点江山的真风流大风流。
李白对谢安复起东山、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十分景仰。李白常以谢安自比,总是幻想着如谢安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名垂青史。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始终相信自己必定像谢安那样有起用济世之时。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使是身处开元盛世,朝廷广揽人才,但他只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清职,距离他施展“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
当独立自由、狂放不羁的人格与社会时俗发生冲突的时候,李白常常陷入深沉的孤独。但是,他内心的火焰从未熄灭,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念。“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他相信,坐卧山水,仍有出山之时。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虽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天下苍生。但识蔷薇者多,得明月者少。李白一生壮志未酬,临终前还写下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东山是历史的见证。因为谢安,也因为李白对谢安敬仰,东山,成了一座超凡脱俗的山,一座富有诗意的山。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曹娥江在嶀浦转了一个弯,在嵊州境内被古人叫作剡溪。
剡溪由南向北从嵊山和嶀山夹持的峡谷中涌出,奔流到嶀浦潭成回肠之势。这里,历来被认为是曹娥江最险要的地方。郦道元《水经注》称“嶀山山峤壁立,临江欹路,峻峡不得并行。行者牵木梢进,不敢俯视。”这里也是曹娥江风景最秀美的地方。东面的嵊山,为四明山余脉,像极了一群从山谷里狂奔而来的野马,伏到江中饮水。剡溪西岸,嶀山郁郁葱葱,那满眼的黛绿浓得像要从山上流淌到江里。
我踏着湿漉漉的诗行,来到嶀浦渡口,我在等一条古老的船。李白身披着鉴湖寒月浸透的青衫,回味着东山谢安的风流余韵,从曹娥江畔逆流而上,经九曲十八弯,终于来到嶀浦。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始宁墅,就是谢灵运建造的庄园,范围不小于10平方公里。这里山水环抱,“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这里优雅宁静,赏心悦目,“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开户启窗,秀丽的景色扑面而来。“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这里挥毫泼墨,道尽山水风光。意气风发的笑声穿越了嶀山,久久地回荡在剡溪江畔。
谢灵运出生在东晋望族,由于其祖父谢玄的显赫功业,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的山水诗,一时惊动朝野。《谢灵运传》记载:“每有一诗至京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谢灵运富有才华,但恃才傲物。他一边喝酒,一边慨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不愿循规蹈矩,随情任性,自视清高,以异于常人的放诞不羁,追求个性的自由。他要让自己波澜不惊的生活多一些浪花,让自己的灵魂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越山岗。遇上好天气,好季节,他会连呼带喊,赤身裸体行走于山水之间。谢灵运完全融入了秀美的浙东河山。他的全部心思都用于外出游玩,经常十天半个月音讯全无,不回官署处理政事。他还发明一种“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时时徜徉于剡溪之畔,他要把剡溪山水之美纳入自己的胸怀。他用精致细腻的言语,将自然界的美景融入到诗词之中,开创了山水诗派,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奇异而不朽、韵短而味长的盛世之音。
历史轻轻的一个转身,辉煌瞬间滑落在剡溪之中,随着流水东去,曲终人散后留下的是落寞的痕迹。谢公宿处已随着谢灵运公元433年在广州被杀后,走向了没落。“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月虚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李白,追着谢灵运的脚步而来,但当看到一幅寂寞荒凉的景象,心中不免有些沉重,喟叹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在剡溪边,李白倚松坐石,一轮月,一壶酒。借着酒意,怀念着古人,叹息着人生。李白想安济天下却难圆夙愿,想摆脱功名却无法忘怀。剡溪缓缓流淌,给失意人一份宁静,一份解脱。李白醉了,是真的醉了,最后,终于按捺不住激宕的情怀,仰天一声狂笑,振聋发聩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铮铮傲骨不肯向权贵卑躬屈膝,李白掸了掸衣锦上的尘土,脚著谢公屐登上高入青云的山路,仗剑走向诗和远方。
谢安因东山再起流芳百世,使东山名扬天下,并成为历史版图上一个鲜明的坐标点,这是东山之幸。谢灵运幽居嶀山纵山水之乐,使嶀山增加了文化厚度,成为浙东唐诗之路剡溪的起点,这是嶀山之幸。曹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令人流连忘返,瑰丽多彩的人文历史让其沉醉其间,这是诗人之幸。今天,当我们行走在曹娥江畔,还有这样一条流淌在文学深处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浙东大地上,洗涤我们的心灵之窗,这是我们之幸。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曹娥江流域秀美如画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浙东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大唐诗人纷至沓来。400多位诗人,从长安踏歌而来。他们载酒扬帆,泊舟而吟,登山而歌,无不尽情赞咏曹娥江两岸风光,留下了15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章。曹娥江山水因唐诗浸染而透着一种灵性,一种品位,一种雅韵。
始宁不再,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曹娥江依旧浅吟低唱,流淌着时光里的一串串优美故事,最终在虞舜大地上汇聚成了最有温度的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