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书笔记丨读《美联储》

    潮新闻 特约作者 杨文彪2023-03-31 08:20全网传播量379
    00:00
    00:00

    《美联储》的作者是美国财经记者威廉·格雷德,讲述1979-1987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特任期抵制通货膨胀、处理债务危机、维护金融秩序的决策历程,回顾70载美国金融市场与美联储调控的千头万绪、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千山万壑,经济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千差万别,书中还有许多财经典故和人文关怀。读完《美联储》,碰巧遇上硅谷银行倒闭的日子,仿佛是四十年前的情景,昔日重现。

    1.神庙传说

    有些问题在美国十分重要,以至于不能通过民主程序来解决,1913年成立的美联储就在此列。理论雏形是1886年美国农民联盟的“克利伯恩诉求”,包括联邦政府对银行体系统一调控,根据信贷需求提供货币供给,倡导国家货币不受黄金限制,发行适用所有个人及公共债务的法定货币,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挂钩。业务雏形是1907年金融危机,J.P.摩根向联邦政府求助,财政部行使央行职责,以储蓄存款的名义向银行注入流动资金2500万美元、低息债券和票据8.15亿美元。1913年成立时,总统威尔逊要求美联储总部设在华盛顿,成员由总统任命,负责控制和协调地区银行关系。

    本杰明·斯特朗是美联储初期最富影响力的主席,重塑货币政策,遏制投机性信贷,防止因货币问题引起灾难性崩溃。他认为美联储可以“向街道撒钱”以阻止危机发生。

    继任者马里纳·S·埃克尔斯,宪法大道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联储办公楼。美联储正常运转始于1935年,是他14年主席任期的第二年。他主张自由的企业制度,同时建议联邦政府要负责失业救济、公共设施、农业资助和战争债务清算。他主持起草针对美联储改革法案,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巩固7位美联储委员的货币政策控制权,强化中央集权的联邦储备系统。他帮助开启了自由信贷时代,针对债务人相对宽松的条款逐渐成为针对美国银行客户的标准条例,确保货币供应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不脱离控制,也不引致衰退。他未受过大学教育却才华横溢,勤俭节约、努力工作又富有改革精神。

    继任者马丁,他主张美联储的角色是“在宴会刚开始时撤掉大酒杯”;职能就是“逆风飞扬”,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1951年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系统协议》,被马丁认为是美联储独立性的标志。

    继任者伯恩斯,始终行走在抵制通胀的路上。1973年秋天,欧佩克原油价格成位上涨,美元贬值,通胀率达到12%。

    继任者米勒,1978年接过两位数的通胀率。

    继任者沃尔克,1979—1987年。他认为稳定经济秩序需要一种有节制的雄心壮志,展示坚定意志,制定和发布一项经济计划,给予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

    继任者格林斯潘。

    美联储每周研究商业银行的货币流通量和存款量,测算货币需求量,通过贴现窗口、开放式市场桌面管控货币,关注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信心,稳定美元价格,控制社会债务的过度扩张。困难之处在于研判什么节点是最佳时机?货币政策调整对实体经济传导一般有3-6个月时差,给央行审慎决策的过程性压力来源。

    2.货币寓言

    有一种说法,货币是一个时间的故事,是人们清偿自己过去的礼物,也是人们拓展自己将来的机会,更是人们实现自己当下价值的凭据。一个人如果可以战胜负罪感和焦虑感,那么他就不会对货币产生幻想。

    美国内战时期,林肯为取得战争胜利,维持联邦政府,暂停黄金担保法则,根据政府指令发行无需黄金赎回的纸币(“绿币”)。后来又有联邦储备兑换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为资助军队投入战争,纷纷放弃货币的黄金担保,美国也在1933年开始暂停黄金兑换货币。从此各国开启了货币“自我管理”时代。

    1971年8月5日,尼克松宣布美国暂时不再用黄金支付美元的国际兑换。原因之一是国外金融机构的美元兑换要求已达到360亿美元,是美国持有国际自由兑换黄金储备量的2倍,局势难以为继。1973年3月,美国以黄金保证和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固定兑换比率永远退出历史舞台。“布雷顿森林协定”发生重大改变,世界货币体系彻底放弃黄金本位,也放弃以美元为世界货币兑换固定指标,各国货币实行汇率自由浮动,美元在货币市场上寻找自己价值。沃尔克在美联储强力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强势美元也是其标志性成就。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学者认为,浮动汇率是一种优选的自由市场方案,市场决定美元价格;美联储则专注控制国内的货币供给,通过操纵美元来实现国际市场秩序,保证美国能享受到最佳利益。外人看来,浮动汇率是美国维持霸权的手段,而美元是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标志。

    3.通胀往事

    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是保护银行体系免于危机和混乱,维护币值稳定,致力于低通胀的经济发展。1979年8月,美国国内M1为3269亿美元,美国银行的海外资金总量超过4000亿美元,货币流通量是美联储货币调控的一大难点。

    1979年美国月度CPI指数在10.6%—14.8%的高位运行。1980年春季CPI指数更是高达16.8%,当年内美国发生了一次小型经济衰退和一次小型经济复苏,剧烈摇摆的利率与剧烈摇摆的货币供给相伴随。同年,《货币控制法案》颁布实施,废除高利贷法,撤消利率限制,同时授权美联储管理银行储备金。这一年的经历强化了美联储的经验判断,将利率作为治理通胀的首要指标。1982年7月,美联储的调控工具从紧缩M1为主转向降低联邦 资金利率、贴现窗口利率,当年实际利率达到20世纪的最高水平。

    1979—1986年,美国岁末联邦资金利率分别为13.8%、18.9%、12.4%、9.0%、9.5%、8.4%、8.3%和6.9%。同期美国岁末通胀率分别为12.6%、12.0%、4.8%、-3.6%、1.2%、1.2%、4.8%和2.4%。沃尔克领导的美联储完成的最伟大成就是通过联邦资金利率的杠杆战胜通胀,改善资本形成环境,鼓励长期投资,发展实体经济。

    后来,银行界有一个“大拇指法则”,即贷款基本利率与通胀率之间的差额应维持在3—4个百分点。

    4.债务理性

    资本主义的理性制度并不能消除人类的非理性实践,人们通过神学传统的纯理性分析,掩盖科学领域的非理性冲动。

    作者指出,美国国会无法控制刹车(货币及利率),美联储无法控制油门(联邦政府开支和财政政策),政府也免受非选举产生监督机关的问责。1984年末,美国政府和私人全部未偿债务7.1万亿美元,七年翻番,占GNP的六成。

    从财政视角看,1895年国际投资机构担心美国通胀引致损失,纷纷将金融资产兑换成黄金后撤到欧洲市场,迅速耗尽联邦政府的黄金储备。美国财政部求助J.P.摩根,后者组织同行提供了350万盎司黄金的贷款。埃克尔斯建议政府不要“借太多钱”,而是“收更多税”。但1933—1945年美国的国债规模从220亿美元增至2800亿美元。1980—198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从520亿元增至1420亿元,占联邦收入的19%。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财政赤字分别新增2000亿美元、2130亿美元、2300亿美元。也是1986年前后,美国用四代人时间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

    从银行视角看,1980年代伴随通胀率下降的巨大代价是信贷泡沫破裂和银行体系的恐慌。全美第七大银行—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曾以“激进无节制”著称。1984年5月9日(周三),日本东京有传言日本银行可能会收购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此后48小时内,这家银行不得不从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借出360亿美元以填补不断撤走的存款(票据)。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联储三大监管机构商定即时性危机应对方案,即先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牵头注入20亿美元的资本,美联储注入紧急贷款80亿美元;若不能稳定局面,组织其他大型银行接管。由于找不到买主,当年7月底大陆银行以550亿美元的价格收归国有,证明了“大到不能倒”。另一现实是1984年上半年美国43家银行倒闭。

    从美联储视角看,监督银行确实比较为难。1980年的金融自由化法案,剥夺了美联储对银行业债务扩张的节制权。美联储可以调控信贷利率,但不能控制信贷规模。每个银行家都会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视任何外加的谨慎约束和限制为“多管闲事”,除非银行信贷遭遇困境。银行家会对监督员说“你不了解情况,我们比你知道得更多”“你们的约束手段过于严厉”“你们是在试图阻止美国的经济发展”。美联储在特殊且紧急情况下可以选择对濒临破产的机构实施特别贷款,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

    一个不断借入超出自己劳动所得或企业生产所得的债务人终将越来越不具备偿债能力。但是,作者指出美联储为保证政府债券的市场秩序,通过“印刷机货币”实现“货币化”债务,即财政部门通过销售新国库券和债券的形式向私人经济领域借入货币,然后美联储用新创造的货币从私人经济领域回购旧国库券和债券,稀释债务价值。

    5.牺牲者

    作者用西方宗教理论关于上帝旨意、人类责任、凡神关系、自然秩序逻辑解释货币规则。一是自然法则。已知世界赋予人类行为的可知限定,以及对人类愚蠢和错误的可预测性惩罚。二是信仰法则。只要虔诚地遵循货币信仰,人类社会就会享受最大限度的生命可能性。如果人们过于迷失或偏离这个轨道,就会造成混乱、受到惩罚。三是黄金法则。对黄金的拥护依赖于执行自然法则的神赐特权,如果人类社会绝对服从上帝创造的黄金,就会得到奖赏,即永恒的稳定。

    作者认为,美国民众对经济衰退和通胀损耗的容忍,建立在宗教敬畏的基础上。如果不付出代价,上帝和诸神就会动怒。赎罪和苦难是必要的,为实现救赎必须坚定地隐忍某些苦难。但或许神父执行赎罪的手段过于严厉,牺牲的程度似乎已大于人们的负罪感,似乎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被选择充当牺牲者。数据显示,1980—1984年,美国的经济失调指数(失业率+通胀率)从19%降为11%,而经济贫困指数(失业率+通胀率+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均为21%。

    宪法大道上的美联储正是贯彻这种牺牲精神的世俗神殿。


    相关专题
    读书笔记栏目
    相关新闻
    美国银行接连关闭 美媒:美民众将为政府“兜底”措施买单
    美媒:拜登首次否决已在国会通过的法案,矛头直指“MAGA共和党人”
    硅谷银行轰然倒下 美联储加息还会“狂飙”吗?
    硅谷银行破产引发连锁反应,离岸人民币大涨6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