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山城问“三茶”

    潮新闻 通讯员 潘文燕 欢颜2023-03-31 02:55全网传播量911
    00:00
    00:00

    阳春三月,料峭春风吹动茶香四溢,也陶醉着八方的茶商茶人。

    受气温影响,今年春茶的开市时间比往年晚了几天,但春茶交易的热情未曾减弱半分,这场一年一度的茶主题盛会也如约而至:3月26日,第十六届中国茶商大会在丽水松阳召开,这个连续举办十五届的节会,今年有什么不一样?

    与往年不同,今年茶商大会和全省“三茶统筹”发展推进会两会同开,全省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领导、专家于此共续茶缘,也着实让松阳狠狠“蹭”了一把热度。

    何为“三茶统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期间就“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作出重要论述,为全国各地促进“三茶”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茶业,美在生态,根在文化,强在科技,兴在产业,福在民生。

    此次全省“三茶”统筹推进会开在松阳,彰显的是“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的硬核底气,凝聚的是“中国茶文化之乡”的自信自立,释放的是“农作物(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的强劲能量。

    这个浙西南边陲小镇何以统筹“三茶”?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丽水松阳。

    明前茶上市啦 朱旭萍 摄

    唐代陆羽的《茶经》开篇就说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北纬30度是世界茶生产的主要地带,正好横贯浙江。地处浙西南的丽水位于北纬28度,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水汽环境以及珍贵的自然资源禀赋,也为培育优厚的茶叶品质创造了先天条件。

    1800多年来,松阳先民采茶为药,汉代开始种茶,到了唐代,茶叶已然兴盛,道教天师叶法善所制的“卯山仙茶”,更是成为宫廷、贵族茶宴上的“常客”在历史上陡然生辉。

    一泡3克香茶,要300余次采摘,历经“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揉捻、解块分筛、炒二青、摊凉、复炒提香、色选整理”9道繁复工艺的精心制作,才足以造就出松阳茶“色绿、条紧、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还采用蒸青茶的制茶技术的时候,越国公叶法善已经开始采用炒青茶技术,以“卯山仙茶”为代表的种茶炒制技艺,代代传承至今,为近现代松阳茶产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松阳茶叶获得博览会一等奖,这是松阳以茶乡的身份首次闯入镜头。现如今,“银猴”、“碧云天”、“观音露”、“福运天”、“松阳山兰”、“玉峰”、“绿谷青帝”等都已成为知名品牌陆续走到全国的聚光灯下。

    多年来,松阳在探索“政府搭台、茶人唱戏”的实践中走出了富民兴产的新路径,不仅让茶商大会常办长兴,也让松阳茶香飘向了世界。

    香茶处处 秦国隆 摄

    茶叶于这座小城,是一段千年历史,于当地人民,更是一种专属的情怀与浪漫。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道教宗师、越国公叶法善为了驱除发生在松阳的瘟疫,在道观门口和路口摆放着一口陶缸,泡一缸他配制的中药,供给百姓饮用。瘟疫过后,那一口口陶缸中盛满了叶法善培植的“卯山仙茶”。从唐朝开始,在松阳的每处驿站、凉亭、村口、寺庙、道观,即使再偏远再破败的小庙门口,按照规矩少不了一只木桶,或者是一口陶缸,里面装满了酽酽的浓茶。风尘仆仆的路人揭开木盖,用竹筒舀着饮用,守着茶缸休息片刻,卸去燥热和疲倦后继续赶路,施茶就此成为了松阳的传统。

    传说有些虚幻,但安宁亭、洞阳亭、甘露亭等数十个茶亭的存在毕竟是事实,正如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一曲中所唱:“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那半碗浅茶也实实在在熨平了一张又一张沟壑密布的脸。

    松阳人性情温顺,勤恳简朴,吃苦耐劳,这些性格的养成,与长期饮茶的习惯是分不开的,春秋一盏温茶滋补,夏天一碗凉茶清肺,冬天一杯热茶养胃,越人的血性锋芒自然在茶叶的浸润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被浓厚的江南风情取而代之。

    饮茶风气由唐至今,饮茶已被浙江绍兴、金华、丽水一带百姓列入“养生清单”中,竟也养成了一千多年的茶癖。松阳人喜欢邀朋友家中喝茶,也不需要什么好茶具,就用吃饭的蓝花碗。待客是清明前采制的上好细茶,女主人从洋油箱中抓出一把茶干,分一撮到蓝花瓷碗中,倒一盘花生,捧一碟瓜子,喝不惯浓茶的再加一勺白糖,大家边吃边聊,生硬的松阳话在茶水的浸泡下变得绵软而有弹性。茶水喝足了,花生瓜子剥了一地,事情谈妥了,生意达成了,客人少不了赞一口:“好茶”,拍手大笑而去。

    有人说,一碗清茶背后,是饮不尽的田园诗画,述不完的文化传奇和道不尽的人生百态。无论热烈、旖旎、忧愁、失意,都化作一叶茶在杯盏中旋转起舞,与水交融,散尽全身的清欣,最终平静地晃荡两下,落在底部。

    是茶事,也是人事,是茶经,也是人生。

    鸟瞰大木山 潘锦勃 摄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让这片神奇的叶子历久弥“金”?

    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的积极探索中,浙江要打开茶业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关键要紧握“统筹发展“这把金钥匙。既要在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也要培育“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茶产业向品牌化、全产业链方向高质量绿色融合发展。

    笔者认为,这个答案或许就藏在松阳香茶的“123456”产业IP中。

    在今天,松阳即便已是“百里乡村百里茶”的茶产业示范区,但要让绵延千年的“茶香”迸发新活力,绝非易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先民们的传统栽培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也已然跟不上现代市场的步伐,要说这出富民兴产的大戏,还得让产业融合来主唱。

    前面的“123”,说的就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要感受“绿茶盏内味如春”的舌尖美好,原生态是关键,有机是方向。为了确保茶叶品质,松阳构建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将“一叶一芽总关情”的匠心工艺体现在每一道工序上,创成了浙江首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如果说,茶文化是感染松阳人民的“无形之力”,那么茶科技就是支撑松阳香茶发展的“有形之手”。

    2021年,“浙江省茶树种质资源圃”在松阳揭牌,让我们看到了茶科技的无限可能:校地合作的智能采茶机及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在此攻坚,国内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新高地在此建设,“茶叶溯源IC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陆续上线,只为让消费者喝上真正的放心茶、健康茶。

    松阳全县有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家家因茶而富、人人因茶而喜,这便是“456”的由来:一片绿叶,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承载着托起大民生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随着新式茶饮的火爆以及年轻消费群体消费力的释放,促使越来越多的茶企将交易方式从传统的线下交易转为“氛围营销”。作为“中国绿茶第一市”的浙南茶叶市场,在“稳中求进”的道路上,打开了“茶消费”的全新场景。天南地北的茶商、茶农与本土茶商、茶农集聚于此,以“茶叶主播”、“新农人”的身份,一同在云端开启新一年的“茶”生活,“松阳银猴”系列、龙井、碧螺春等生态名优茶,通过一张互联网,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各地。据统计,2022年市场实现交易量8.17万吨、交易额65.39亿元,惠及茶农300余万人。

    茶园夕照 尹兆书 摄

    松古平原上,嫩绿的茶叶和馥郁的茶香已经调出了春天的色彩,未来,这一片叶子,会为沈晦笔下的“桃花源”创造出什么可能,值得期待。

    清风一缕,茶香四溢。不如就让我们以茶会友,共赴这场茶事盛会。

    监制丨范波

    审核丨邬敏

    本期撰文谭主丨欢颜

    通讯员丨潘文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