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他们朝我扔泥巴”,以德报怨吃亏吗?

    潮新闻 张伟东2023-03-29 22:26全网传播量5444
    00:00
    00:00

    “他们朝我扔泥巴”是《抖音》上的热梗之一。这个梗本是褒扬“以德报怨”的心态,指当他人朝你“扔泥巴”的时候,要宽容大度,终会善有善报——他们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去填洼/想来不过一潭水/竟能育出点点花。

    但许多网友却并不买账,纷纷接梗,写到:他们朝我扔泥巴/泥巴干了我砸死他······

    这些续写的梗,表达了网友们坚决维护自己正当利益,坚决不向无理行为低头妥协的态度。也有不少网友对于传统“以德报怨”精神的“失落”表示担忧。通过与青年朋友的交流,得知网友们无非是“快乐快乐嘴”,不会真的得理不饶人。

    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想谈谈。

    为什么很多人要选择以直报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该怎么报答恩德呢?还是用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吧。

    简而言之,以直报怨就是依据事实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处理事情,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处事态度的。

    第一,这种方式遵循事情本身的客观事实;

    第二,这种方式赏罚分明,公平公正,顺乎人心;

    第三,它为维护自身正当利益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第四,它为以德报德提供了清晰的参照界限,为处事提供了可靠的对等标准。

    但孔子也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宽容大度的处事道理。我们熟悉的《将相和》故事讲的也是以德报怨,终成美谈的故事。

    这不禁让人陷入了两难之境,到底是该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抱怨呢?

    以德报怨吃亏了吗?以德报怨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处事原则。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 ‘摆平’吴家。而张英回了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了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

    由此可见以德报怨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第一,俗话说肯吃亏并非痴人,比如古时为人称道的“管鲍之交”,现今浙商做生意仍保持的“进四出六”精神等,可见无论古今,在强调合作的社会中,社会是不会让厚道人吃亏的;

    第二,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德报怨可以避免激化矛盾,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能起到我宽人一尺、人敬我一丈的化敌为友的奇效;

    第三,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宽容大度更胜一筹,宽容豁达的心态有益身心健康,尤其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麻烦,不妨一笑了之;

    第四,以德报怨并非忍气吞声,而是心性修养的结果,所谓人弱心不弱,将心力用在喜欢事业上,而不汲汲于争强好胜,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就像杨绛先生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心高德自高,心性使然,能看到是非曲直之事实,亦能放下是非曲直之情绪,对方还未出手,你早已屹立于不败之处。

    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各有千秋,如何选?面对纷扰复杂的事况,有没有一定之规呢?

    笔者认为,以德报怨重在个人的心性修养,心性修养并非易事,但值得我们追求,毕竟谁不想生活在一个厚道人多的社会里呢?

    但如不能做到,也不必压抑自己的情绪,积怨于心于人于己都不值得提倡,大可堂堂正正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另外,过分提倡以德报怨会压抑人的本性,造成道德的桎梏,进而会导致好人本应如此,活该受罪的道德风气,破坏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公平公正社会风气。

    就像电影《芳华》中的刘峰是个“理应是好人的人”,而大家也认为刘峰帮助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刘峰反而成为一个不被大家善待的好人,甚至刘峰的好让刘峰受到了战友的嘲笑和鄙视。这样一来谁还愿做好人呢?

    所以在公共层面,不能把私德高尚作为判断公共事务的依据,判断公共道德行为要秉承公事公办的原则,坚决维护赏罚分明、善恶有报的准则机制。

    比如《吕氏春秋》中的典故讲到,鲁国有个规定,凡是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国后可到国库报销。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就把他赎回国,但却没到国库报销,大家都说子贡品格高尚。孔子却说子贡做错了。

    孔子认为,将来再有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会想如果赎了人以后去国库报销,大家就要议论我的品格不如不报销的人。这样就降低了大伙赎人的意愿,会妨碍鲁国奴隶被赎买回国。

    由此可见,以直报怨应更多是指对于公德的维护,是维护赏罚分明的运行机制,而不把强行拔高个人的道德标准作为目标追求。

    因此,笔者认为,个人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兢兢业业的慎用公权,慎思公德。对于私德则应加强心性的修养,以睿智的洞见和豁达的心胸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须知这样做亦是善待自己,面对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妨试试笑着念完这本难念的经。

    总而言之,要以德维护好内在的世界,以直维护好外在的世界。进一步说,公权应审慎维护私德的产生的土壤;而私德更要恪守边界,不要以德之名僭越公共规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