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大凉山上的“流动”工作室——教育部领航班林建锋名校长工作室赴川支教纪实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陈胜龙 刘盼 通讯员 顾松灿 编辑 沈丹2023-03-29 03:25全网传播量1020
    00:00
    00:00

    3月20日,距上虞2300多公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跑马镇小学图书馆里,来自上虞的语文名师钟镭给一(1)班学生上了一堂“活教育”示范课——《小猴子下山》,钟老师随后为前来观摩的30多位教师作了题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与探索》的讲座。3月18日起,由正高级特级教师林建锋领衔的教育部领航班林建锋名校长工作室一行11人,在宁南县开展为期5天的送教活动,这已是工作室第9次来此支教了。

    钟镭正在跑马镇小学新建的图书馆里给孩子们上课。

    跑马镇小学的科学课程节上,林建锋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塑料袋火箭”实验。

    山顶上的“科学课程节”

    位于四川凉山州东南部的宁南,地处大凉山余脉。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是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跑马镇就坐落在云、川两省交界处,与云南省隔金沙江相望。

    跑马镇小学是宁南最偏远的学校,全校1204名学生,彝族占98%。3月20日,身着彝族服装的学生迎来了一群来自远方的“客人”——林建锋工作室成员。

    下午,一个别出心裁的科学课程节在学校建在山顶的运动场上开启。大团的火苗一次次在老师的手上燃烧,老师的手却安然无恙;两本书互相穿插在一起十来位师生都拉不开;比人还高的圆柱形塑料袋,学生长时间费尽力气都吹不满,老师一口气、一瞬间就让袋子灌满了空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林总总的科学实践活动吊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对“拉不开的书本”“甩不出去的水”“火焰掌”“塑料袋火箭”等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下,原本感到惊讶的孩子们突然发现,在科学的世界里,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但又符合逻辑。

    位于大凉山上的跑马镇小学。

    师生们一起体验“拉不开的书本”实验。

    六年级学生马彪在做过木牛流马、热气球、人体导电灯等科学实验后,对体验摩擦力、感受空气受热上升的原理产生浓厚兴趣。他兴奋地说,这些看似游戏的科学实验真的很好玩,下一步我还要去寻找这些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兼任科学课的跑马镇小学校长陈新华说:“林校长及其团队路远迢迢来到我校,体现的是一种情怀——对少数民族孩子、对民族教育的关心关注。这次传授的‘儿童立场’下的科学课程节很适合儿童需求的发展方向,给大山里的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今年2月,滨江小学教育集团启动实施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课程节。兼任科学课的滨江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林建锋在寒假里策划并亲自起草了课程节方案,计划在2023年度,开展八大学科课程节,每个学科课程节历时一个月。

    跑马镇小学参加科学课程节的孩子们。

    这次送教,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讲话后不久,林建锋特地把科学课程节全景式地“移植”到宁南。他说,送教不仅仅是上节课、作个讲座,更要植理念、送窍门,大山里的孩子理应受到优良的教育,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这是实现共同富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希望此次送教帮扶活动能像一粒种子,让宁南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绽放在凉山之上。”

    把工作室建在大凉山上

    2021年,林建锋以教育部领航名校长的身份支教四川大凉山宁南县朝阳小学。在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中,他利用名校长工作室这一平台,克服新冠疫情阻力,组织25名浙江省级名优教师,多次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民族小学、跑马镇小学等,开展包括数学、科学、思政、体育、学前教育五个主题的支教、送教活动,深受当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林建锋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冯菊迪执教思政示范课《凉山上虞,共话孝德》。

    在宁南的每一天,林建锋的日程满满:白天,同课异构、交流互动、专题报告等一场接着一场;晚上,经常要根据支教中发现的问题,与团队开展集体备课,调整、优化下一场活动预案。夜深人静时,他还要对整个教育帮扶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对帮扶学校提出的教育改革需求进行深层次思考。

    “输血”不如“造血”,通过连续三周赴13所学校蹲点调研、做当地教师的“影子”并对宁南教育进行全面“把脉”,林建锋决定把名校长工作室设在大凉山,分别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出发,组织开展系列办学诊断和主题支教活动,为宁南县打造几所样板学校,力争帮助宁南培养出一批名校长和名师。同时,抓好办学条件改善的图书馆、爱心书屋、科学实验室的支助项目的联系与落地。

    林建锋在跑马镇小学和当地教师探讨办学思路。

    基于这样的考虑,林建锋和他的团队展开了一场致力于改变的精准型、接力式支教行动。期间,他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学员的优势,通过组织、邀请、联合等方式,精选最适合的优秀教师分批次开展支教行动,实施专业的深度支教,给宁南教育带来了全新活力。

    支教结束后,林建锋的心依然牵挂着凉山,牵挂着宁南的教育和师生的成长。很想去看看当时播下的“种子”发芽、结果了没有。“这次送教酝酿了很久,可因为疫情一再耽搁未能成行,去年底,疫情稍缓解后,就着手启动本次送教行动”,林建锋说。

    林建锋把本次送教的目标定位于改变、更新:进一步改变学校、教师、学生;更新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从这个目标出发,对送教行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基于办学诊断的学校调研;基于教学方法变革的语文、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等学科主题送教;基于班级建设、课程开发、管理优化、名优教师培养的浸入式指导。

    2023年教育部名校长林建锋团队教育帮扶宁南县专题报告会现场。

    3月2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在宁南县民族小学举行,来自全县所有小学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140余人参加聆听。这次,林建锋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作报告。报告会上,来自宁南县朝阳小学的颜获旭、李崇杰,民族小学的周娣梅等5位老师分别提出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如何定制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教师专业如何实现持续成长等五方面问题,林建锋一一作答,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分享,并将自己这两年里新探索的教研成果方案、视频发钉钉群。报告会历时3个多小时,分享了14个讲座、方案、视频资源。林建锋说,这样的报告形式尚属首次,报告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据悉,送教团队11人都在前期结对“号脉”的基础上,与当地教师、校长精准对接,或上示范观摩课,或作业务讲座,或进行办学诊断。一节示范课、一个主题讲座是每位成员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林建锋自己除了作面向全县校长、业务骨干三个多小时的专题报告外,还给跑马镇小学做专题报告,与竹寿小学、民族小学、跑马镇小学行政班子“面对面”,进行办学诊断,为跑马镇小学、民族小学上“科学第一课”,并两次就科学教学做主题评课。

    林建锋和跑马镇小学的老师就科学教学进行面对面交流。

    据介绍,本次送教,原本计划是对民族小学、跑马镇小学两所学校送教到校,结果在县教体局的要求下,演变成了立足两校,与全县小学教师、校长的深度教研,参与活动观摩的教师近400人次。

    林建锋告诉记者,面上的送教,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把这个“流动”的工作室设在大凉山,必须要找到相匹配的教育资源精准帮扶,同时构建起持续的“送教”接轨机制,今后我们滨小搞教研时就可以对宁南的各小学“直播”,搞“云上教研”。

    全新的改变,出现在点滴细微处

    在跑马镇小学,有一个“鹏程爱心书屋”,这个由林建锋牵线捐助的图书室是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地方。据了解,有了这个生均图书达到50册的书屋,学生们的阅读量、阅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林建锋牵线爱心人士向跑马镇小学捐赠“鹏程爱心书屋”。

    林建锋回忆:“在2019年11月,曾花两周时间在宁南支教,在支教中感受到,只有真正找出学校的教育薄弱点,才能进行针对性帮扶,因而在2020年下半年,我就整个学期在宁南支教。”当初提出的设想、建议是否落实到位,是林建锋这次关注的一个重点。

    让他颇感欣慰的是,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这个送教团队已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思想送进大山深处,并在宁南土地上生根发芽。尤其是他驻点支教的朝阳小学去年已成功创建州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其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支教学校均有全新的改变。

    海拔2000多米的竹寿小学依竹而名,学校提出以“竹文化”为特色的办学思路。2019年,林建锋来到该校,对学校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竹文化内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真正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具有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教导主任赖金权告诉记者,围绕校本课程,学校着力打造具有竹韵特色的育人环境,改造文化墙,新建垃圾池,在垃圾池周围贴了有竹形特征的瓷砖,改善了若谷园内步道,凸显竹文化中团结上进的精神,让校园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家园。根据竹的相依共进、团结共生特性,开展民族团结系列教育活动。

    这次送教,林建锋又专程去了竹寿镇小。对学校“竹文化”特色办学提出新路径:校本课程要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结构性迈进。从“竹文化”走向“竹教育”,给孩子留下更厚的童年“竹迹”。

    宁南县民族小学98%是少数民族学生,且大多是从高山进城的留守儿童,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学校根据林建锋的建议,制定并实施了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及调档办法、考核奖励方案等,强化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打造富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团队,让教师更多承担家长的“责任”,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林建锋为宁南县民族小学的师生们送上“科学第一课”。

    2020年11月12日,林建锋走进民族小学给全校教师作了“‘三有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转型性变革”专题讲座。讲座中先进的育人理念、深刻的教育内涵,深深影响着与会的每一位老师。

    校长包三且是一位黝黑的高个子彝族汉子,他动情地说:“最美是遇见。这一年的相遇,是民族小学发展的最好机遇,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学校在硬件建设、校园文化顶层设计、课程思考、学校管理等等方面都有了前瞻性的思考”。

    如今,民族小学的民族教育示范作用充分彰显,成功实现教育理念与教育发达地区接轨。学校确立了“立足当下,飞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办一所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孩童,具有未来样态的区域标杆学校”的办学目标,“有自信、乐学习、善表达的向上少年”的育人目标。教育质量名列凉山州前列,该校学子在县级及以上的各类比赛中频频折桂拿大奖。

    林建锋名校长工作室送教民族小学体育课—《多种形式的接力跑》。

    “每当送教老师上完课,我们的老师就会围上去,分享观点、表达收获,听课教师多年沉淀的教育理念被重新过滤,重组激活。”宁南县松新镇中心小学黄兴安校长深受启发。

    “浙江名师们的到来,在学校掀起了一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潮,我们找到了更适合学校、教师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教育生长点。”宁南县朝阳小学校长吴新梅说。

    说起宁南教师的发展,县教培中心培训部主任高顺国如数家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提升宁南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浙江名师辛勤播撒的教育种子,特别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教育变革理念,已在宁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县教师这两年新增高级职称87个,其中正高2个;68人入选州‘千名骨干培养对象’,连年获州教育科学综合考核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