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成立了特首顾问团,李家超精挑细选了34位“最强大脑”。
“顾问团成员均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和卓越领袖,有些成员是国际间享负盛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绝对适合就香港长远的策略性发展向我提供精辟见解和睿智建议。顾问团将会按三大方向分组,即经济高质量与持续发展、创新与创业,以及区域与环球协作,以便达到更聚焦和深入的交流。”李家超在欢迎各成员加入顾问团时说,“我期待在未来几年与顾问团成员紧密合作。”
这34位顾问团成员中,有部分是经济学、计算机、人工智能乃至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与科创人员。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神经生物学家、科大校长叶玉如,计算机大牛、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人工智能科学家、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
翻看“最强大脑”们的履历,你不得不感叹李家超的识人眼光,这是一次群贤盛会,他们光是聚在一起,就足以掀起一场科技创新的头脑风暴。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ichael Spence
“中国疫情后的开放对全球其他经济体都是一个好消息。”Michael Spence期待着基于合作与包容精神的交流互动。
Michael Spence,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 Philip H. Knight 荣休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以及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杰出访问学者。
2001年,Michael Spence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认为许多市场都有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因而表现出特定的市场规律和现象,这一研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在信息技术完全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今天依然适用。
Spence关注中国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融合领域的世界权威,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他曾是中国“十二五”课题的主要研究者和执笔人,还曾于2011年与世界银行前首席驻华代表林重庚合著出版《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国际视角的思考与建议》一书。Spence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对今年两会上13项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涉及金融监管方面的6项改革给予了正面评价,同时针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神经生物学家、港科大校长叶玉如
“我在香港出生长大,我对香港很有感情,而且我非常认同港科大的理念,我就希望可以回来,对香港的高等教育、科技有贡献。”
叶玉如是神经生物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亦是创新科技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委员。
她曾用3年时间,以“最高荣誉”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却在1993年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优厚待遇,回到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掌教鞭,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她半生致力于分子神经科学的研究,让治愈阿尔兹海默症有了希望,被称为“遗忘的对抗者”。
2022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成为港科大自1991年创校以来首任女校长。“当时实验室是空的,什么都没有。”1993年叶玉如回到香港时,这里仍不是一座科技重镇,在香港做研究的科学家不算很多。叶玉如任职三十年后,香港的创科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港科大创校以来,我们对创新精神是很注重的。我们到现在培育了超过1600家初创公司,有9家独角兽企业,8家上市公司,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这里有创新、创业的氛围”,叶玉如认为带来创新精神,正是港科大影响社会的其中一种方法。
三、创新工场董事长、计算机科学大佬李开复
“AI是人类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最后一里路,我希望加入到这个全新绽放、充满前景的未来科学领域”。写了这段话的40年后,继续撸起袖子!”3月19日,李开复发了一条朋友圈,宣布正在筹办全球化AI新公司Project AI 2.0,加入ChatGPT中文版“混战”。61岁的李开复,一直在“撸起袖子”创新的路上。
李开复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及行政总裁,以及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谷歌中国前总裁。1998年,李开复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7月20日加入谷歌公司,并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
与叶玉如一样,国外的各种诱惑和利好条件并没有使他放弃心中的那份坚持,2009年,他毅然带着864家公司回国进行发展。自此,他创办了创新工厂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李开复亦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杰出研究者。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从谷歌离开后,他更多作为人生导师,激励后辈以及给有热情的年轻人提供机会,推动着行业的创新发展。
四、商汤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科学家汤晓鸥
“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走出来的科技创业团队。”
汤晓鸥,人工智能科学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教授。IEEE Fellow,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IJCV(计算机视觉国际期刊)首位华人主编,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商汤科技创始人。
正如李开复在创业前夕宣告的那样:“AI 2.0已经到来,会诞生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的平台机会。”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研究的汤晓鸥也看到了AI2.0的蓝海,他接受了IDG资本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带着他50多个博士、博士后学生开启创业之路。
2014年3月,汤晓鸥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全球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同年10月,汤晓鸥以香港科学园为创业基地,创立商汤科技,本着创业不是打败谁或者颠覆谁的理念,他们一心做着研究。
2021年底,商汤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完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大IPO。在AI这个领域,尤其是视觉识别方向,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先发优势。
翻看这些大佬们的过往履历甚是精彩,学生时期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等名校,曾就职于微软、谷歌、苹果等名企。尽管这些大佬早已功成名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仍不舍科研追求,在精神层面追求更高的创业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