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北第一村,黄浦江从这里发源

潮新闻 谢占强2023-03-24 13:24全网传播量2.5万
00:00
00:00

天目山是江南名山,又名浮玉山,有东西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故曰天目。

《浙江通志·山川考》记载,天目山“在湖州府安吉州孝丰县城南六十五里,与杭州府接界。高三万六千丈,周回八百里,上有三十六洞天,顶有二泉如目,大旱不竭,泉味甚美。”

明代湖州籍心学大师唐枢曾由北向南穿越天目山,写下了《游天目山录》,“兹(天目)山为东南大宗,西自黄山来,南支结钱塘,北由长兴、宜兴、溧阳、正结建康东腰,落一脉至湖州。”恰似一次大广角的空中航拍。

双举塘水库

天目七尖是整个天目山最高的区域,横亘于安吉与临安交界处,位于最高峰龙王山北麓的安吉章村镇长潭村可称得上是天目山北第一村,自然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覆盖广阔,历来大量出产毛竹副产品,以石竹笋为原料的天目笋干闻名遐迩。

花瓶山云雾茶“花瓶细毛尖”,是长潭名茶,品质绝佳。现如今的长潭村农文旅融合,“黄浦江源”名声日隆,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享农家之乐,尝民宿之幽。

明清时,发源于长潭村后龙王山的南溪,一直被认作是西苕溪的正源。1999年,经陶康华教授领衔的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论证,确认龙王山为黄浦江源。黄浦江有60%的水来自太湖,而太湖有60%的水来自苕溪,苕溪又有60%的水来自西苕溪,从入太湖水量、汇水面积等来看,西苕溪应被视为正源。

西苕溪上游也有两条支流,分别是西溪和南溪。西溪以河水长度和汇水面积领先,南溪的源头高度和径流量又略胜一筹,一源说或双源说都有其理论依据。源出龙王山北麓的诸多溪涧在村前汇集,绕村而过形成长潭,村以此得名。

龙王山黄浦江源

长潭村北还有一自然村,因村周匝小溪纵横,四季有水,故名水村。

关于长潭之名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旱魃为患,龙王负责治水,门卫独角龙请命而出,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下坠,形成一座大山,后人尊为龙王山。老龙气绝时,口吐龙涎,注成一长潭,潭水常年不涸。

安吉古代历来有龙王祈雨的民俗传统,早在南宋嘉泰《吴兴志》就记载:“天目洞龙王庙在西南金石乡(今章村镇),庙有龙井,遇旱祈祷甚有灵响。又有古杉侵云,枝叶郁然。”

章村镇境内古代求雨之处就有三处:章村镇南龙王庙前龙池;马峰庵遗址下的龙母潭;龙王山下的九龙峡龙池。

自长潭上溯南溪之源,来水主要有三路:龙王山峡谷、九龙潭和亭子岭。

龙王山峡谷,古称涌川,山势险峻,海拔落差大,多悬崖峭壁,河谷幽深,山涧瀑流喷涌而下。峡谷从龙王桥起始,至马峰庵遗址,沿途峰峦叠翠,飞瀑成群,有五彩潭、线带瀑、青龙潭、黄浦江源头……瀑瀑有潭,声如惊雷、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龙王山峡谷

400多年前的唐枢游览至此,曾做过这样的描述:“章村南至长潭入山岕,两壁插霄,蜿蜒夹出。岕开只数步,中淜一涧,跨历乱石,古木苍崖,泠泠湲湲,盈耳商角,时有青猕改木跳石,盖非人间景。亟曲转约七八里,阅十二险潭,每开石窝高四五丈,巨石墉列,飞泉喷落如沸,下会一泓渊,然潴泻复出长潭。”

涌川与九龙潭来水汇合处,古称涌川口。涌川口往西南,层峦叠嶂,竹林茂密,只见半山悬泉一道,喷泻数十仞,似飞虹层叠下垂,即九龙潭瀑布。九龙潭泉,清澈明净,旧时常有人取饮治病,传为龙涎圣水,饮之健脾强身,经科研化验证实为优质矿泉水。

相传古时有富户徐氏女食山桃得孕,产九龙,徐父怒砍,九龙飞去,各自于龙王山脚一滚,成九潭。女亦悲愤死,后尊为“龙母”,俗称“徐仙姑”,立庙祀之,将其奉为“地方神”。《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记载:“徐仙姑庵,在天目西尖之北。”

竹林间的飞瀑

明伍余福《天目山记》亦云:“入水村,过寒村,绝无人烟,疑与人寰相隔,而天目境界至是始分矣;又次长潭,其水色绀且黑,喷石吞沙,势若跳珠,或谓龙母在焉,盖今之所谓徐仙姑者是也。”如今长潭南村口还有龙母庙,祭祀的就是徐仙姑。

九龙潭上游有两路来水,一路来自高湖庵、双举塘水库,一路来自老营。

从长潭村沿一条崎岖山路盘旋而上,到达海拔近700米高的山顶,一座美如“天空之境”的湖泊映入眼帘,这就是浙北海拔最高的双举塘水库。宁静而碧绿的湖水好似一块美玉镶嵌在绿色连绵的山峰之间,湖水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环抱,蓝天白云倒影在湖面上。

此处原有自然村名喝水塘,现水库北坡还剩有一户人家。改名为双举塘的水库始建于1976年10月,最大库容176万立方米。水库之水沿翠竹之顶、高30米渠道缓缓下流,当地人称它为天桥。长3000米,穿过63米隧道,盘山绕岭,为自然风光平添景色。

九龙潭瀑布

老营的地名很特别,相传太平军曾在此扎营,因此得名。村民们说,前两年还有人曾从九龙潭里捞起过宝剑一把。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争导致长潭人口锐减,随之有安徽、福建、河南及浙江的金华、台州、温州大批移民迁入垦荒。

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多数以亲友或同乡聚居,分散各地。按山形地势、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不同,或居高山,或住平原,逐渐形成多处自然村。长期来,他们刻苦耐劳,与本地人和睦共处,互通婚姻,繁衍生息。多方人杂处,语言习惯相互融合,迄今无论老少都能说两种以上方言。1945年, 新四军天目反顽战时,村民不仅踊跃支援新四军,村里不少人还参加了革命,长潭村因此成为革命老区。

长潭的第三路来水是亭子岭。古时人们去天目山朝山进香,必经此路,路旁建有凉亭,村以亭名,岭亦称亭子。

天目山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历代慕名入山修禅问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尤其是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断崖了义、中峰明本相继建成规模宏伟的狮子正宗禅寺及幻住庵等禅寺。

西天目山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清代玉琳国师,身受顺治、康熙两朝之殊遇,西天目山香火极盛。民国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1941年4月15日,禅源寺被日军飞机炸毁殆尽。天目山北由长潭上西天目的隐秘朝山进香道,自此也就渐渐堙灭不显了。

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长潭现存的遗址和地名中,清晰地触摸到这条曾经热闹一时朝山进香道。由章村经河干,过水村天目桥路向西南,至凉亭,再至烧香垄,因到天目烧香必经之地,故名,与烧香垄相邻就是高峰庵,村以庵名。

高峰庵原名高湖庵,康熙版《孝丰县志》载:“金石乡,天目山僧观吾建,为天目狮子正宗禅寺下院。”光绪《孝丰县志》载:“高湖庵,县西南金石乡,天目山僧观吾建,中有湖如练。”

古代由山北上天目的朝山进香道,高湖庵是必经之路和中转站。作为狮子正宗禅寺下院,当初一定热闹非凡,也迎往接纳过来自海内外参学的各路僧俗人士。

高湖庵旧址

明唐枢由长潭前往西天目,就“陟步南陟,过高湖庵,转盼诸峻峰,岣嵝在下”。明吴维岳是孝丰鄣吴人,曾约朋友张楙(时任孝丰县知县)一起登天目山,遇大雨,在高湖庵停留,传下了三首诗。

《登天目阻雨宿高湖庵子培明府有作奉同一首》云:“乘春并拄穿云杖,入夜翻闻听雨吟。小浣禅灯堪下榻,上方明月转关心。千峰树暗深龙窟,四壁泉飞响梵音。一醉醍醐无客梦,觉来窗外语朝禽。”

《阻雨饮高湖庵楼中同子培明府》云:“虚楼翠微半,立度喜相同。听鸟雨声外,衔杯云气中。春泉鸣涧竹,晚磬罢山风。湖镜窥诸象,冷然悟一空。”

《宿高湖庵闻梵作》云:“千山云气暗层楼,其宿祗园夜转幽。听演三车残蜡炬,先凭清梦到丹丘。”

明王晋亨是孝丰缫舍人,他的《天目山记》也记载:“天目,西浙一钜镇也。丰邑自湖干(河干)一十五里,宿高湖庵。二十里达仙殿,基在天目之肩,石孤峭入云际。”

高湖庵在海拔 700 米山间的一块平地上,四面环山,千峰翠色,龙王山在其东南面。高湖庵遗址上现长满了石竹,遗址前的湖泊已淤成山田,往下走,在高峰庵自然村前后还有一连串高低梯次相连的水塘。高湖庵确实是天目深处绝佳的清幽去处,吴维岳诗中所写的翠竹、鸟鸣、春泉、山风、山湖都还在,只有那和着山风的声声梵音早已远去。

山坳里的长潭村

长潭村南绝顶,就是天目山最高峰龙王山。植被茂盛,春天野樱花和杜鹃花满山遍野、夏天千变万化的云海迭出、还有那秋天的满山红叶和冬天的冰雪世界,四季景观都十分迷人。顺着大峡谷一路向上,爬上龙王山巅的翔凤林,穿过苍劲古朴杂木林幽径小道,前面出现一片坦荡开阔、只有草原上才能见到的草甸子,就是“千亩田”。

这所谓的“田”,其实是两个沼泽地。沼泽深不可探,曾有人用5米多长的竹杆插入草地,竹杆竟没梢仍不知其底。人若用脚轻轻地跺一下地面,脚下立即发出咕噜噜的气水声,一阵水泡泛起,整个草甸颤动起来。沼泽之上水草聚生,连成一片,夏日山风吹来一起一伏,仿佛湖上的绿波。

这一片神奇的高山沼泽千亩田古人笔下就有记载。唐枢《游天目山录》详细记载了过高湖庵前往西天目沿途的风景,其中绝顶之上的“烂湖荡”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烂湖荡”应该就是千亩田。

唐枢说:“予谓其受承当代,为不乏诸山,波涌峰游,拱揖飞蹴鸟道数里,悬壑侧临,不容联趾,历中溪滩,数尖峰攒合,一阿巉石,绣林匝罨。转大洋湾,北望石峻壁悬,列小石峰千百如笋茁。入烂湖荡,长坞邃幽,奇花异草名药不能辨。记有簳子米,状(禾+三个田)麦,可充饥。荡南界于潜,东达临安度井坳,岭长历弥,封冈巨石数百皆片裂,直上为西天目山。”

明伍余福《天目山游记》也记载:“入翔凤林,其上有平原一千五百丈,中有两湖,湖水东通苏湖,北渐安吉。”

水丰为天湖,水浅为“烂湖荡”,而如今已经成为水草遍野的沼泽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于1932年和1936年两次考察龙王山,他在《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材料》中写道:“这个现在将近干枯的谷地,向上通往一个几乎被粘土和泥填满的山间小湖,其中生长着水苔。这个湖当地称作千亩田,大致椭圆形,底宽约600至700米,其底部高度1380米。围着这个山间湖地是一些高点。这些高点似乎是原来连在一起为湖地之壁,而现在有些被切开了,壁上形成了两个缺口,一个是平底谷,往东北侧下降;另一个是一个深洞,向西排水。”李四光认为这样的地貌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产物,“千亩田”沼泽地是火山爆发留下的火山口。

深秋的千亩田

1992年,浙江师范大学的顾清辉教授于千亩田沼泽地里发现了一全新物种,并命名为安吉小鲵。全世界范围内,70%的小鲵栖息在千亩田,这里几乎就是他们最后的栖息地。

安吉小鲵是我国的特有种群,由于其栖息地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已连续多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世界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之一。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批准新建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目前唯一以动物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苕”,常指芦苇的花穗,安吉当地人称“茅草”,夏秋开花,可用于扎扫把,习称作“苕帚”。

千亩田这一处大型的山顶沼泽地,遍生茅草,水溢四出而常年不枯,流入西苕溪上游干流之一南溪中。

我更愿意相信这里就是古人所指的广苕之山,是苕溪的源头。正如宋代湖州第一个状元贾安宅的《苕溪》诗中云:“广苕山下有源深,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