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回忆录》阎锡山著,三晋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因为封面阎锡山的照片,《阎锡山回忆录》偶然闯入我的阅读。
一个统治山西三十八年之久的旧军阀,在近代历史上,算得上风云际会举足轻重的人物,渡海隐退台湾菁山专事著述,生命最后几年留下《阎锡山回忆录》《三百年的中国》等书。
一介武夫垂垂老矣,会以怎样的角度,回应自己经历的时代?这本书并不是完整的一生经历,仅留学日本、山西辛亥、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四段,其间也有个人的很多感慨。
开篇“家天下”带来中国贫穷的反思吸引了我,“盖中国当时无敌国外患,所虑为其子孙君位之害者,就是中国人民。因而一味施行愚民弱民的政策,不只是物质学问不发达,即精神学问亦成了民间的产物,而不是政治的产物。”大概是辛亥后那段时间普遍的观点:近代中国假如没有外患,也有帝制的内忧,加深了对内忧外患的近代历史中 “内忧”的理解。近代历史紧张的跌宕更替,此一时彼一时的叙述,需要我们后来者思考与辨别。进一步说中国物质科学不发达,不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君位传子专制政体的政治力量所枷锁。同时代的艺术家黄宾虹也提出“君学”“民学”,政治与文化分开的表达是否可以在那个时代精英阶层里找出交叉的思想线索。
回忆录讲自己经历的同时,间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讨论,比如“正德”是以德显能,“利用”是以物养人,“厚生”是美善人生。还有什么是圣贤?什么是豪杰?什么是糊涂人?阎锡山说“只为人谋,不为己谋,成功是成功,失败亦是成功,圣贤是也。为人谋,亦为己谋,成功是成功,失败是失败,豪杰是也。只为己谋,不为人谋,失败是失败,成功亦是失败,糊涂人也。吾辈当勉作前者,忌作后者。”一句一句读来,就问题探讨的深度来说,几乎击节赞叹拍案叫好,一点不像读一百年前一个反面人物说的话。
自己的阅读前置跟大多数人一样,对阎锡山的了解,关键词就是大军阀、山西王,甚至是十恶不赦的反派人物,最多就是一个地位显赫能够带兵打仗的粗人,阎锡山的功过是非早有太多人讨论。读《阎锡山回忆录》并不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阎锡山本人,而是借助个体的视角去发现他所处的时代,反而读出历史碎片中不一样的蛛丝马迹。
几乎所有回忆录的阅读,须要警惕叙述者的选择性记忆,苟活或幸存者事后诸葛亮的自然优势,而像阎锡山这样一位特殊人物的直接表述,当然有助于读者透过历史的迷雾直达个人亲身经历的现场,抛开后来赋予各种立场不同的阐释,或可在阅读中读出一些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之理解,便于多角度的理解历史人物映射在时代波澜里的功过是非。我们也知道深入研究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走出以往非黑即白的判断习惯,看到黑白之间容易忘记留意的灰色地带,而对深浅不同灰色的感知,才是判断事物丰富的能力,这就是像我这么一个几乎不会触碰这类书的读者,读完后的感受。
看着封面的那张旧照片,晚年阎锡山先生驾腿坐在梅花盛开的树下,石板凳上右侧一顶黑色的礼帽,那是台北春寒陡峭下的阳光里,怀间斜插着一直钢笔,遥想故国走走歇歇,往事历历不堪回首。一个带着眼镜的垂暮老人平和地注视着镜头,仿佛注视着企图透过历史迷雾的读者,那会感觉到他就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2023年3月20日杭州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