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政协供图
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作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去年11月,宁波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国石化行业唯一一家。2022年,宁波石化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21亿元。
在跨越5000亿元新台阶后,对标“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宁波该如何发力?
3月23日下午,宁波市政协举办主题为“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阿拉宁甬商有话讲”的政企协商会。围绕同一个目标,企业家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探讨绿色石化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会后,宁波市政协将进一步仔细梳理相关问题和建议,形成“问题”“建议”两张清单,供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为宁波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绿色石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要求。
宁波目前拥有千亿级石化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8家、十亿级企业25家、规模以上企业326家,原油加工量、成品油、道路沥青等主要石化产品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
但是,对标“世界一流”,宁波还存在不少差距。比如,宁波石化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化精细化水平低;产业集群间区域协作不够,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等痛点。
只有找准短板,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对策措施。
宁波市政协供图
记者留意到,这些石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大咖”们在现场分享观点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新”、“融合发展”。
位于大榭的万华宁波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综合竞争优势的MDI(化工原料,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生产基地,也是化工领域唯一一个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工程”荣誉称号的项目。据介绍,万华现有一支3800余人的研发队伍,建起从“基础研究—工艺开发—产业化—产品应用研发”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
“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一张膜、一个瓶”,荣盛石化如今已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以“发挥一体化优势 推动高端化发展”为题进行了发言。针对当前国内石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李水荣提出“鼓励企业实施技改,提升自身竞争力;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等建议。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总经理、镇海基地新材料创新团队总负责人陈燕斌建议,要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就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如何建设具有鲜明宁波辨识度的国家级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陈燕斌建议,宁波要着力推动科研方向聚焦下游产业链需求、建立统一的中试及产业孵化基地、建立统一的石化产业分析测试平台,同时给予产业研究院更多激励政策支持。
石化产业,能不能玩跨界,实现与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的融合?
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美诺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姚成志,在发言中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期”,他建议,政府加大医药化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共建临床医学(药学)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级;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纺织化纤、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等都是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陈燕斌建议,推动科研方向聚焦下游产业链需求,关注纺织化纤、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下游产业的“基础+高端”的需求,有针对性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打通区域内部循环体系,推动形成“产销研学”一体化格局,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效能。
在宁波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玉明看来,宁波要建设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痛点之一。
“一流石化产业集群区域内绿色循环、生态环保、安全应急、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协同水平较高,石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较高,宁波总体不足。” 张玉明表示,要推进融合化发展,除加强石化新材料产业与本区域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链式融合外,他还建议在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大区域内研究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