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老街”“老家”“老鹰”是芝英的四大独特资源。立足未来,充分发挥应氏家族敢闯敢干的“老鹰”精神,把“老街”规划好,把“老乡”动员好,让“老家”展新颜,芝英人正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永康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五金看永康,永康五金起芝英。人才荟萃的芝英镇,有近1700年建城史,是永康五金产业的源起地,永康应氏家族的世居地,也是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
当鼎盛时期的荣光渐行渐远,如何让千年古城重拾过往的魅力与活力?
近年来,芝英镇聚焦千年古城复兴,从整体保护、文化活化、业态培育入手,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辉映、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相得益彰的美好生活,高分通过了国家级卫生镇考评验收,以第一名成绩被评为第2批全省大花园耀眼明珠,成功入选浙江省美丽城镇省级样板,2022年顺利创建浙江省园林城镇、浙江省4A级景区镇,展现了古城的韵味。
所有的过往,都汇聚成前行的力量。当前,永康正加快建设“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永康”。面对永康五金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有机更新两大发展机遇,芝英紧密围绕“工业强镇、文化名城、千年古城、和美芝英”的战略布局,把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总基调,更好地统筹发展和稳定,让千年古城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为产业提升、城市发展,增添了时代的新动力。
芝英千年古城航拍图
留下来——树立文化名城保护活化的新示范
“并非人人都有故乡,拥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浙江省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应忠良在《乡亲不老》序言中说。
古城是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流和人民精神的家园。“芝英驮(大),祠堂多”,曾是芝英百姓生活的历史镜像。资料显示,民国年间芝英共有祠堂81座,目前保存完整的尚有52座。这与应氏家族的聚居有关。
应氏家规第一条是“建祠宇”,孕育了极具特色的祠堂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慈善文化,涌现出陈加元、陈章凤、翁寿康、应忠良、应天行、厉军等知名乡贤。
在芝英镇“千盏花灯耀古城、千碗汤圆闹元宵”文旅活动上,举行天下第一铜罐点火仪式。
聚焦烟火气,和记忆共鸣。芝英的复兴是聚焦人的需求的复兴。去年,芝英镇以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为中心,以项目发展为动能,开展千年古城、省级美丽城镇、省级园林城镇及省4A级景区镇“四城联创”工作,拉开古城复兴序幕。
今年,《芝英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正式实施,目标打造“国内影响、浙江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新时代文明高地,通过文、旅、商、产、居的高品质融合,重现“一条灵溪十八条街七十座祠堂”的历史风貌。
目前,古建、古街、古道修缮整治工作已相继实施,已完成历史建筑修缮29幢,半面街等特色街区开发利用面积8000平方米,古街立面改造8条,十多个乡村博物馆、民俗风情馆、乡村健身馆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体验,感受古城蝶变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保护优先,树牢产业导向,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发展中展现文化魅力,做精做深做透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芝英镇党委书记陈新智说,千年古城复兴要传承弘扬“古脉”、特色要“古韵新生”、风韵要“古韵新声”、建筑要“古为今用”、文化要“古圣今贤”、品牌要“古往今来”。
今年,芝英镇在千年古城复兴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工作专班,并计划成立永康市芝英镇古城复兴开发有限公司,围绕古城复兴主基调,芝英谋划打造“一山一镇双贤”金名片,推动古城“活”起来,吸引群众“走”进来。
活起来——锚定产镇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美食是城市的集体记忆。对芝英人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市基美食街。今年元宵节前后,芝英镇在这里举办了“千盏花灯耀古城,千碗汤圆闹元宵”2023年元宵文旅活动。
“千人元宵宴”上,用纯净的娃哈哈水烧出的热气腾腾的汤圆,从芝英传统手艺人制作的大铜罐中捞出,送到村民手中,品尝到的,不仅是元宵的香甜,更是乡愁的滋味。此外,芝英镇还组织开展迎七岁灯、街巷游园、电影盲盒等活动来闹元宵、引游客。
千年古城的复兴之旅,关键是提升古城的人气与活力。近年来,芝英镇在文化活化、活动举办、业态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全面打响“千年古城、和美芝英”金名片。
芝英镇秋日丰收景象
以去年10月举行的“古镇晒秋”活动为例,该镇通过活化利用前期打造的半面街美食一条街、五金非遗一条街等古祠堂、古街,组织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庭院开展“晒秋”等活动,有效集聚人气,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特色美食、探究芝英独特文化。据不完全统计,两周内芝英古城共吸引游客近10万人,产生消费额约200万元。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芝英镇重视营商环境的优化和五金产业的转型,2022年,研发费用投入2.15亿元,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3家,新增“个转企”58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同时,芝英镇大力引导企业从“小五金”向“新五金”升级,涌现出天行集团、天河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以有色金属加工、杯业、滑板车、衡器、锅具为主的新五金产业基地。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
芝英镇天行集团总部
对于芝英的未来发展,有能力、有情怀的乡贤最有发言权。芝英镇充分发挥广大乡贤的引领作用,打响“一人一事为芝英”的乡贤品牌,以更强合力激发镇域活力。
在芝英乡贤的带领下,涌现出一批民生改善的实事项目:引进省人民医院厉军教授,成立“厉军名医工作室”,成为永康首家落户乡镇的省级“名医工作室”;引进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结对溪岸初中、芝英小学,大幅提升医疗教育民生服务水平……当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古城复兴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基底和支持。
雅庄未来邻里中心举行儿童晚托活动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与永康市溪岸初中、永康市芝英小学达成结对
向未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镇的芝英样本
在芝英镇雅庄村,一个国际范的未来乡村映入眼帘。走进“雅庄未来邻里中心”,数码体验区、棋社沙龙区、非遗空间特色体验区、图书阅读区、网红直播间、幼托中心等诸多功能一应俱全,比起许多城市的共享空间也不遑多让。
“我村有新雅庄人6800多人,为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村里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方便他们参加组织活动。”雅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暾说,作为人口大村,雅庄致力于构建新雅庄人与村民之间和睦、融洽、互助的良好邻里关系,打造雅庄“3+X”未来乡村特色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芝英,一个个美丽宜居村庄构成了乡野间靓丽的风景线。2022年,通过四城联创,芝英创建14个金华美丽乡村“十无村”,实现42个村100%全覆盖;创建4个“十有村”,其中四知、柳川创建金华市级示范村。除了树立标杆,面对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芝英镇通过实施“党建联盟、人才联治、项目联体、产业联动”的四联工程,全域全力实现村集体强村富民。
由街头村和松塘园村、芝英二村、亳塘村、下蔡村、上徐店村六个村共建“飞地抱团”工厂,“股东”分头解决用地、贷款、规划审批等问题,工作共商、投资共担、收益共享。“飞地抱团”工厂占地2000多平方米,预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后实现年增收超200万元。据悉,6个村共计96万元分红款已发放到位,实现集体增收致富。
义利并举,为善最乐。芝英有一座逾百年历史的祠堂——义庄。对于芝英应氏一族而言,义庄并不仅仅是族人团聚议事的宗祠,还是当地百年来慈善传统和慈善文化的根基。
活着是为了温暖别人。2014年8月20日,永康市慈善总会在芝英成立义庄分会,芝英镇20多个村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共捐助64.83万元善款。这标志着芝英以“义庄”为起点,将慈善的文化传承、扩大和发扬,正式亮出“慈善之都”的金名片。
芝英首届古镇民俗文化周义庄慈善活动
回首向来踏行处,高歌奋进新华章。一座伫立千年,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文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将向产业繁荣、文化兴盛、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工业强镇、文化名城、千年古城、和美芝英”不断迈进!
专家点评——
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川博士
古城承载文化,培育五金品格。作为永康应氏家族的世居地,1700年来,血缘亲情、劳动合作逐渐串联起一条彼此熟识、互助信任的纽带,打造了一个具有共同信仰和生活习俗的“熟人社会”,凝聚成一个群体本位、和谐共荣的共同体。行走在芝英镇的街头小巷,老宅、古街,有机地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旧时光,诉说着一份“从前慢”的情怀。而扎根于古城文化中的,却是一种可观、可感、可学的吃苦耐劳、奋勇拼搏的“五金工匠精神”。
文化激活产业,带动集群发展。文化孕育新生,似流淌的血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五金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从宋代开始,每年就有无数的永康农民挑起“行担”,背井离乡,串村走户,打铜打铁走四方,足迹遍布全国城乡。“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传唱至今的歌谣,是其走南闯北的真实写照。久而久之,这里逐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杯业、滑板车、衡器、锅具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支撑起永康集群式工业发展。
产业推动发展,造福一方人民。打造经济强镇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芝英以打造现代化乡镇为目标,一方面持续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为抓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开展“互联网+古城建设”, 构建未来乡村雏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知名乡贤的引领作用,打响“一人一事为芝英”的乡贤品牌,推进优质医疗、教育、科技下乡,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百姓最为迫切的现代化发展需求。
(本版图片由永康市芝英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