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乌溪江两岸山峦蜿蜒叠翠,从遂昌王村口镇江顺流而下的东畔,一座奇秀的山峰傲然独立,在这座天马山后,隐匿着一座古村落——独山村。在南宋绍兴年间,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后人叶峦发现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独好,遂迁居于此,而后独山逐渐兴盛,直至明代中后期到达鼎盛。鼎盛之时,村容壮大,名士辈出,当时用“三斗三升”芝麻官来形容村里的官员之多,根据《独山叶氏宗谱》记载,村中建有府门、大夫第、大宗祠、关帝庙、文昌阁、育婴楼等,独山村也被世人称为“独山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入村庄,恍若穿越时空,亲身走进了陶渊明的桃花源。目力所及,看不到瓷砖房,看不到高楼,只有偶尔看到村民们出行的摩托、三轮车,像是在提醒着人们,这座古寨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行走在明代一条街上,泥墙瓦砖,在这短短的两三百米的石路上,仿佛能穿过岁月看到当时繁荣的景象。这条街完整的保留了明代建筑的风貌和格局。据说,古时的独山村有三条平行的南北向的街道,沿街大屋毗邻。现在这条街的规格是最高的,经过这条街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走近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叶氏宗祠,门前两侧的石狮子气势雄伟壮观,两侧角还有一对清光绪十六年( 1890)冬立的大青石旗杆墩。宗祠第一进中的巨大石柱都是来自福建浦城,当时叶氏先祖通过乌溪江将它们转运到独山,保留至今,屹立不倒。三进的墙上陈列着叶氏历代祖先的画像,诉说着叶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从侧门穿过一陋巷,是建于清代的葆守祠,葆守祠系叶姓的支祠,祠内匾题“叶氏家庙”。村里人称叶氏宗祠是大祠堂,葆守祠是小祠堂。
关于葆守祠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从前,独山村有对叶姓夫妇老来得子,可惜在小孩子四岁那年,夫妻俩双双离世,临终前把小孩托付给家中一位丫鬟抚养。丫鬟含辛茹苦抚养小官人长大,小官人也十分懂事,刻苦攻读,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也一直视小丫鬟如亲生母亲一般。但是由于身份有别,小官人不好称丫鬟为娘,因此就按有些地方把母亲叫“姊”的习俗,称丫鬟为“大姊”。丫鬟逝世后,叶官人为缅怀丫鬟的养育之恩,向叶姓长辈提出将丫鬟的牌位请进宗祠里供奉。但是古时宗法制度严格,不能入宗祠。后来有人提出,虽不能奉入宗祠,但可以另外安排一个地方供奉。于是在叶氏宗祠的旁边辟出一块地,建了一座小祠堂,取名“葆守祠”。几百年来,葆守祠和叶氏宗祠并列在独山村中,大姊的恩情在当地代代相颂。如今,独山村还有很多人称呼母亲为“大姊(带姊)”。
在古道的尾端,屹立着一座石牌坊,其上刻着“洊膺天宠”四个大字,意为多次受到恩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独山村叶以蕃考中第二甲一十九名进士,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四十五年(1566),叶以蕃病逝。隆庆三年(1569),遂昌知县池浴德在独山村建此石牌坊,以示叶氏家族再受朝廷恩宠之意。这座石牌坊是浙江省内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的精髓在文化,表现在建筑。从叶氏宗祠到石牌坊短短二三百米的街道承载了独山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座安逸静好的古村中,希望每一位过路人都能静下心来,感受岁月在这座村子中留下的痕迹,感受独山的历史文化积淀之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