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来自云和的雪梨展位观者云集,展柜上一个个比柚还大的雪梨,吸引路过展位的人们驻足拍照、观看品尝,参展的雪梨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参展方只能提前撤展。
这些运去参展的雪梨还不是最大的,在2021年云和县举办的第四届农民丰收节暨云和雪梨节上,一个重4.95斤的雪梨夺得“梨王”称号。除了个头大,云和雪梨皮薄肉嫩、汁多味甜,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声名远播。
“双溪春水穿千户,万树梨花掩半城”,这是当年诗人描写云和雪梨仲春时节的盛景。云和“前溪”(现浮云溪的俗称)、“后溪”(现黄溪的俗称)都种满梨树。梨花盛开时节,小山城如同一个大梨园。
当年,云和凤凰山南麓与鲤鱼山相连区域满山都是梨树,云和人称那片区域为“梨园”。“梨园”与县城主街道(现中山街)相连的是一条小道,人们称它为“梨园路”。“梨园”的梨果成熟后,梨农将它采摘到筐篓,从这条路上用扁担挑出来,挑到“前溪”埠头,搬上竹筏,经云和局村码头,转运帆船,顺瓯江,销往温州一带。温州人十分喜爱云和雪梨,将云和雪梨尊为“水果之王”,视为消暑良药。
云和雪梨 云和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当时,云和雪梨在全县种植已有相当规模,常年产量达10000-12000担左右(500-600吨)。至1937年,全县梨树已超过2万株(1937年《浙江经济情报》载)。至1948年,全县梨树已超过4.3万株(1948年《浙江经济月刊》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部分梨园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产量锐减。直至改革开放后,提出振兴云和雪梨,发展传统名特产品,云和雪梨产业逐渐恢复,不断壮大。2003-2006年期间,云和雪梨2次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2012年,成为丽水市首个通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云和县第一个、丽水市水果类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017年,入选浙江省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如今,云和雪梨已成为云和的代名词。关于云和雪梨从何而来,民间曾流传着一则“神仙果和雪梨”的故事。
传说云和凤凰山脚曾住着一个孤寡老婆婆,非常穷困。一年严冬,大雪纷飞,老婆婆被冻得浑身发抖,正在发愁从哪里弄些柴炭取暖时,听见旁边灰寮有人呻吟。她跑过一看,看见一位双脚烂臭、奄奄一息的老乞丐躺在寮里,心地善良的老婆婆心生怜悯,抱出自己垫床的稻草盖在老乞丐身上,又煮了姜茶让老乞丐喝下,老乞丐这才缓过劲来。
此后,老婆婆每天想尽办法煮些米汤或者蕃薯汤给老乞丐续命。终于熬过严冬,老乞丐临走前对老婆婆说:“阿婆,感谢你救了我的命,我送你一株树,你照顾好它,够你这辈子过日子了。”老乞丐说完便不见了人影。老婆婆将信将疑种好树。这年秋天,这株树果然长出碗大的果子,味道香甜,十分好吃。乡邻们听闻,纷纷出钱买果子,老婆婆的生活渐渐变好,她将这个果子称为“神仙果”。而后,老婆婆将果树枝条剪下,接到被砍掉的野果树上,渐渐地,成片的“神仙果”就变成“梨园”。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云和种植梨树的源头,已无从可考。现有史料记载,大面积种植梨树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成片的梨园景色成了诗人抒怀的好地方。清代拔贡王士鈖(字蕴生,号筱珊,云和人)在诗《黄溪八景之梨园牧径》中写道:“满园香雪飞,一径夕阳送。花下卧青牛,梨云许同梦。”满园飞扬着白色的花,夕阳斜照在小路上,牛躺卧在花下,伴着梨花、云朵进入梦乡,诗中的梨园风光让人浮想联翩。
云和雪梨 云和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云和雪梨的走俏和成名,还要感谢辛亥革命先行者、光复会领导人之一的魏兰(字石生,号浮云,云和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魏兰倡导实业救国,在云和木路大炉山种植雪梨,并试验改良。改良成功后,迅速推广。从日本留学回乡的许学彬在五霞岭、云和人王若浮在凤凰山前及前巷、高希鲁在西山及鳖山、柳家在白獭山、陈家在八角坪大面积种植雪梨。民国四年(1915年),王若浮用雪梨酿制了雪梨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奖,云和雪梨从此名扬海外。王若浮在凤凰山前种植的梨园,便是云和人熟知的“梨园”的主体部分。
现梨园路 张彦良摄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梨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片房屋在这块曾经梨香四溢的土地上兴起。为了留住一些记忆,人们将新建的小区叫作“梨园新村”,那条小道拓宽改建、浇灌沥青后,也仍然保留着“梨园路”的名称。
走在这条仅有399米长的“梨园路”上,虽不见当年的梨雪纷飞,但梨农们挑着筐篓,洋溢着喜悦的情境却若隐若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