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读杭州的背影

潮新闻 石硕2023-03-14 08:43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我第一次来杭州是1985年,印象是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姑娘形象娇好而有气质,真不愧“人间天堂”的美誉。当时是在读研究生,凭介绍信入住浙江美院的一间破旧招待所。因囊中羞涩也与美食无涉。每日如浪子般游荡于西子湖畔的“人间天堂”,印象仍无比亮丽、美好。近些年又来过杭州,除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依旧外,又增加一个印象:经济发达。法国旅游人类学者在考察世界诸多城市后,发现除了世居和生存等因素外,是否具有后现代风格,正在成为人们评判一座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标准。什么是“后现代城市”?他们给出了三个条件: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经济发达。这三者杭州均同时具备。所以,在中国芸芸且各具特点的城市中,不言而喻,杭州是一座有后现代风格的宜居之城。

微信图片_20230314160001.jpg

傍晚的西湖集贤亭

读一座城,犹如读一本书,不但要知其今貌,也要读其纵深。其实,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经济发达只是今日杭州的一个横断面。若回溯纵深,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座安逸、宜居并有后现代风格城市的兴起和繁荣,竟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由民族冲突、交融汇聚掀起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旋涡巨浪息息相关。

杭州的兴起和繁荣主要得力于两点:一是南宋在此建都150年(1127-1276,1276年南宋皇室在元兵攻击下放弃临安南逃);二是从东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中原的文人、官宦及世家豪族源源不断向江南地区迁移。而这两点均与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的民族因素密切相关。建都杭州的南宋存在了152年,直接促成了杭州及江南地区的繁盛。但南宋政权的首尾两端,即其建立和灭亡,却皆是由民族因素所主导和决定。北宋政权在金兵南下的强势冲击下土崩瓦解。在宋徽宗、皇室成员及嫔妃大批被虏掠北上的屈辱与哀嚎中,以赵构为首的北宋皇室余部落荒南逃,在金兵的追击下东躲西避,几经波折,最终于仓促中在临安(今杭州)站稳脚跟,这便是南宋的由来。在南宋存续的152年中,始终面临着北方金和蒙古的强大威胁,常在“战”与“和”的艰难抉择中苟且和摇摆。1279年,南宋同样在悲壮与屈辱中灭亡于北方南下的强大的元朝政府。也就是说,直接促成杭州兴起和繁荣的南宋,无论其建立或终结,都是由北方民族的南下所导致。如果从“民族”读杭州,这是我们可以读出隐藏于这座现代繁华都市的第一个背影。

一座城市不可能孤立得到发展。杭州及所在江南地域的开发与繁盛,还离不开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官僚集团、文人士大夫、世家豪族及普通民众源源不断向江南地域迁徙。春秋战国时,杭州属吴越之地,当地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称其为“南蛮駃舌”(《孟子 滕文公上》)。《三国志》亦记“扬、越蛮夷多”。杭州及江南地域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三国时代孙吴政权及随后的东晋南朝时期。其时,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大量迁入长江以南地域。唐朝的安史之乱,又进一步加剧中原人口的南迁。钱穆先生认为,就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而论,安史之乱是一个分水岭,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富庶和经济发展水平已渐渐超越中原地区,不但出现所谓“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成都),五代十国时江南地区的吴越、南唐等地也均呈现出一派人民殷富的景象。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政治重心的南移,这是北宋建都于黄河以南的开封,南宋建都于长江以南杭州的根本原因。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促成了官僚集团、文人士大夫及世家豪族进一步南迁,带来了江南地区文化的繁盛。

南宋之后,在元、明、清三代,江南的考取科举的人数已远远超过北方,即是有力证据。从很大程度说,杭州正是在江南地区社会整体水平大幅度上升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座城市。没有中原移民其中包括官僚集团、文人士大夫及世家豪族的大量进入及由此带来的江南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滋养,杭州的繁荣是绝不可能的。但是,倘我们进一步追问,历史上中原移民源源不断地南迁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答案很明确,仍然是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冲击和挤压的结果。由此看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江南地域的开拓与发展很大程度并不是自主的,而是被迫的,很大程度是受到中华民族交融汇聚这一强大力量的推动,是受一波又一波的北方民族的冲击和挤压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促成杭州这座城市兴起和繁荣的真正原动力,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因素。从“民族”读杭州,这是我们能读到隐匿于其后的另一个背影。

微信图片_20230314155957.jpg

孤山瞰西湖三岛

一座未曾经历沧桑、磨难和民族交融汇聚的城市,往往缺乏底蕴和包容度,容易流于肤浅和傲慢。今日杭州的高速发展,自然包含有历史的烙印。尽管历史上民族交融汇聚的痕迹已渐趋模糊,已汇聚和掩映于繁华与现代的时代浪潮中,但民族交融汇聚所带来的精神、思想和文化气质,作为一种无形财富显然已注入杭州城市的性格之中。谁能说,今日杭州人性格中的沉稳、坚韧与兼容,没有受益于中华民族交融汇聚的成分呢?

[作者简介] 石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