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伴随全球需求疲软,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全球贸易形势严峻复杂,中国外贸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今年外贸会好吗”成为业界普遍疑问。
近日,潮新闻记者就一系列外贸热点问题与外贸工厂、贸易公司、货代以及跨境平台从业者、专家聊了聊,试图还原外贸的真实情况和外贸人的心声。
一问: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是真的吗?
图据新华社
最近,关于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外贸变得异常冷清的传言此起彼伏。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几大世界级港口均出现集装箱堆积情况: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堆到了太仓,宁波舟山港堆积量空前,深圳盐田港已经堆了7层……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空箱堆积情况确实存在。据报道,2月初数据显示,国内的空箱堆积量超过500万标准箱,约是疫情前同时期的2倍。全球集装箱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上海港CAx指数(集装箱可用指数)均在0.6以上,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意味着港口的进港集装箱多于出港集装箱,容易出现空箱在港口堆积的情况。
从事外贸货运20余年、目前就职于上海一家国际货代公司的姜滕(化名)也感受到了空箱堆积的现象普遍,在他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多生产出来的柜子现在没地方去了。”
前两年疫情之下,中国出口贸易曾出现“一箱难求”的境遇。彼时,多国疫情不断反弹,部分境外港口拥堵,导致国际物流供应链受阻,集装箱流通周转不畅,带动海运价格飙升。在全球巨大的集装箱缺口下,国内集装箱制造业开足马力生产,以满足当时的贸易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集装箱过剩的隐忧。
如今,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国际物流供应链回归正常,曾经多生产出来的集装箱自然过度富余了。
“今年集装箱空置可能还与全球外贸形势有关,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导致一些外贸订单量可能减少;并且春节后工人返岗时间比较晚,企业生产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宁波舟山港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一般来讲,每年一季度是国际贸易的淡季,本来就过剩的集装箱在今年前两个月就显得格外碍眼。”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认为,从空箱堆积的情况很难得出2023年全年中国外贸会延续下降态势的结论。相反,或许还说明集装箱企业看好中国外贸未来的复苏前景。在外贸复苏之后,这些空箱可就变成了宝贵的资源,又会成为各个港口争抢的香饽饽了。
二问:外贸订单都去哪儿了?
图据新华社
港口空置集装箱大量存在,是否就意味着外贸订单量锐减呢?潮新闻记者在与业内人士的对谈中发现,海外购买力有一定程度下降是客观事实,但中国外贸订单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不同行业的订单情况呈现不同的状态。
阿里巴巴国际站工作人员舒帆(化名)观察到,在消费品行业,因为过去两年海外囤货太多,现阶段可能仍需清库存,大概等到五六月份才会逐步下新订单,而一些细分化、个性化品类的产品,照样卖得很好。至于非消行业“四大金刚”——新能源、机械、汽摩配、建材,则是涨势喜人。
2023年前2月,汽车出口成为中国出口的一大亮点。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大增65.2%,出口数量增长43.2%。
舒帆向潮新闻记者表示,其平台一名机械商家开年一个月就卖出7000台,价值上亿元,订单当时就已经排到了4月份。还有激光机械行业的中国外贸商家,已经彻底打破国外的垄断,在外贸高质量发展这条道上“撒腿狂奔”了。
在采访中,不少外贸公司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今年以来,虽然有些单一客户的订单量有所减少,但总的客户群体正变得更多。
主要做中美航线的姜滕,显著感受到近期外贸订单的特点与疫情前已大不相同了。
“一方面,我们发现订单变小了,以前一个客户可能一次会下10-20个柜子的货,现在可能变成只有4-5个柜子。另一方面,客人数量变得更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订单都有,不少外贸公司正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姜滕表示。
出海“抢订单”正是开拓新市场之举。2022年,浙江“包机出海”抢订单在全国打响了“第一枪”。此后,多地商务部门、企业组团出海,辗转各国拜访客户、接洽业务。
谈及参与出海抢订单的初衷,宁波罗特电器贸易部经理胡奶红表示,不仅为了稳住老客户,也帮助公司寻觅更多新商机。
宁波奇红电器的老客户多来自中东、非洲地区,其总经理陆耀钟表示,今年将积极拓展伊拉克、沙特以及南美国家等新市场。
“除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环境和稳外贸政策的大力支持之外,外贸企业的拼搏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关键。今年以来,在有些外贸企业‘哭天喊地’的时候,很多外贸企业已经默默地出海抢订单了,并且成效还非常不错。我想,对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当下还是要积极地去开拓国际市场,去提升自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梁明表示。
三问:今年外贸形势到底如何?
图据新华社
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按美元计算,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8%;按人民币计算,中国出口同比微增0.9%。
开年的第一份外贸“成绩单”似乎并不亮眼,那么今年外贸形势到底如何?
梁明认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外贸进出口额月度同比开始出现下降,这是事实,但却并不意味着2023年全年我国外贸会延续下跌态势。2021年以来,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美欧等国进口商普遍提前大量囤货补库存,由此导致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月度出口规模普遍偏高。2022年5-8月,这种效应依然存在,中国月度出口额均在3000亿美元以上,年内出口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当月出口额为3330亿美元)。2022年四季度,随着这种补库存效应的减弱,中国月度出口规模环比开始下降,但规模依然在3000亿美元左右,虽然相对于2021年同比有所下降,但从历史数据来看,规模依然不小,谈不上趋势变坏。2022年全年,我国出口依然是创历史新高的。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今年外贸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全年不一定会太高,但比去年底的预期要好,整个走势可能会‘先下后上’,压力主要在一季度。”
从多位外贸人的口中,潮新闻记者均读出了“信心”。
“对于今年公司的出口业绩,我还是有信心的,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同比能增长30%。”陆耀钟说道。
杭州一家主要出口五金工具的外贸公司负责人王晓波告诉潮新闻记者,其公司从2020年到2022年,订单虽有起有落,但每年相比疫情前都是增长的:2020年比2019年同比增长75%,2021年比2020年同比有下降,2022年比2021年同比增长54%。今年前2月虽然订单没有明显的回暖趋势,但他相信,4月后陆续会接到新订单。
“今年外贸形势的确很严峻,但根本不至于说到了努力也没用的地步。海外需求仍然存在,多方一起努力才能拨云见日,我是持乐观态度的。”姜滕表示。他预计,今年四季度开始,公司的业绩将逐步回升。
舒帆的时间表则更早一些。“阿里巴巴国际站因为是最早可以看到询盘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认为外贸总体回暖下半年开始就会比较明显。”
无论如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外贸压力,乘风破浪的勇气与信心是必不可少的。如舒帆所说,外贸人观察到的外贸形势或许都只是一个切面,“它是一头大象,我们都是‘盲人摸象’的那个,我可能无法准确预判外贸长期形势,但我坚信的一点是,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有信心,找出路,就会有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