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篆刻艺术呈现《诗经》之美、《诗经》之意?作为“学者型书法家”,西泠名家栾传益一直非常注重书法与篆刻艺术背后的文化修为与学术思考。今天(3月10日),74岁的栾传益把这些思考呈现在他的作品展上。“百廿风华 西泠清芬——西泠印社社员栾传益捐赠作品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
栾传益
展览现场,许多观众都在《诗经印谱》前驻足。栾传益从305首古诗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作为印文,再于边款中分别标清释文、出处与诗的主旨及当代广泛引用的含义。在选定印文之后,再分别以阴文、阳文,汉印等所有可能的篆刻形式与风格进行创作,最后统一于自己的刀下。
《诗经印谱》
沙孟海、刘江、于植元等名家都曾为《诗经印谱》题跋和撰文。荣宝斋书法院院长王登科是栾传益的弟子,在他看来老师创作的《诗经印谱》,朴质的印风与“灼灼其华”的诗性完美契合。
“书法是一种‘含融大雅’的‘君子之艺’,正所谓‘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王登科说,“这种传统在二十一世的甚嚣尘上中,愈加式微和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突显和强化,称得上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栾传益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书法理想,用学问来变化气质,薪传书法的一脉香火。
展出部分作品
近些年,栾传益与儿子一同完成了《中国书法异体字大字典——附考辨》。这是历来关于“异体字”最为完备、最为全面的字典之一,是一本具有学术意义的“工具书”。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为其撰写序言。陈振濂认为,这部“字典”启发了他关于当代书法学“书法文字学”学科的建立之构想。
展出部分作品
栾传益总把自己称作“笨人”,称是“笨人做的慢工夫”。王登科说,“恰恰是栾老师这样的‘笨人’才会一直行走在积累和夯实的道路上,才能够傻傻地来完成《诗经印谱》,这样足以传世的字典”。
栾传益精篆书、篆刻,兼及行草、八分、楷式,在书体上四体皆备,用毛笔和刻刀呈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既有典雅隽秀的楷书小品,又有大气磅礴的行书立轴,充满古意的篆书、甲骨文对联,可谓琳琅满目。篆书《西泠印社记》8条屏,行书《赤壁赋》12条屏,隶书《滕王阁序》8条屏等巨幅作品令观者大饱眼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